对高三“能量守恒与功能关系”复习的启示

时间:2022-10-22 12:07:19

对高三“能量守恒与功能关系”复习的启示

摘 要: 作者对高三学生解答“能量守恒与功能关系”习题中出现的三个问题分别采取了改进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希望能得到指证帮助。

关键词: 高三物理教学 能量守恒与功能关系 习题

在江苏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的物理高考中,能量守恒与功能关系的应用占很大比例,尤其是最后压轴大题中往往涉及能量的观点及解法,因此,熟练、清晰、灵活地应用能量观点解题,是高三复习的重点。通过分析解答这类问题,学生思路简捷明了,简化运算步骤,有助于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把物理学科的内在知识彻悟于心、运用自如,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多年高三物理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高三学生在处理“能量守恒与功能关系”的习题中,通常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能量守恒与功能关系”解题条件不清晰,不知什么情况下用能量守恒解题,什么情况下用功能关系解题。

2.应用“能量守恒与功能关系”解题,列方程不规范,不知什么样的方程是能量守恒,什么样的方程是功能关系。

3.对“能量守恒”、“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动能定理”等知识感觉太多太乱。

今年一轮复习到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减少以上问题的出现,我经过深入思考与研究,结合与同事的讨论,采取了以下做法。

1.强化审题时,“确定研究对象(也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这一步骤。首先确立了研究对象,接着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做功分析、运动过程分析。如果经分析后可判断,研究对象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即与外界没有能量交换,没有外界的力对研究对象做功),则考虑用能量守恒列式解题。如果经分析后,可判断出外界对研究对象做了功(或系统与外界有能量交换),则考虑用功能关系解题。平时,在讲解习题时,教师必须反复强化学生对研究对象的确立,进而引导学生判断并选择相应的解题方法,逐渐学生就会自发地应用。

2.规范解题时的方程式列法。应使学生明确,应用能量守恒解题时,所列方程方式有两种,一种是E■=E■,一种是E■=E■,总之,所列方程必须反映出总能量是守恒的;应用功能关系列式必须是W=ΔE,即功对应着能量的变化。每次例题,作业及测试讲评,都必须强调列方程的规范性,时间长了绝大部分同学在列方程时都比较规范。

3.章末伴随着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入,将“能量守恒”“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和“动能定理”等进行系统化的整合。

①机械能守恒是能量守恒的一个特例。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对系统做功,若把研究对象与地球看成一个系统,则重力是系统内部的力,即外界未对系统做功,系统的总能量不变。

例如:如图所示,质量不计的长绳,沿水平方向跨放在相距2L的两个小滑轮A和B上,绳的两端各挂一个质量均为m的物体P;若将质量为M(2m>M≥m)的物体Q,挂在AB的中点C处并由静止释放,求Q沿竖直方向下落的最大距离(不考虑滑轮的质量及摩擦力)。

分析:一般把物体P和物体Q及连接它们的绳子作为一个系统,运动中只有重力做功,故系统机械能守恒。但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除重力外还有绳子拉力做功且做功复杂,不易判断,系统内力、外力也不好区分。如采用整合的观点,把物体P和物体Q及连接它们的绳子和地球作为一个系统,外界没有任何力对系统做功,故系统的总能量守恒(在没有摩擦的情况下,系统内只有动能与势能的变化,所以只要考虑初末状态的动能势能之和即可)。不必再分析是否只有重力做功。

②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一个特例。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一般为单个物体,而单个物体受到的所有力都是外界对物体的作用力,即合外力对物体做功就是外界对物体做功,当然也就等于物体能量的变化,即动能改变(单个物体在不与地球看成一个系统的情况下,一般只有动能的变化)。需注意用此整合方法,在没有滑动摩擦力做功的情况下还是比较方便的。但在涉及滑动摩擦力做功时,尽量不要整合。因为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有两个方面:一是相互摩擦的物体之间机械能的转移。二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转化为内能的量值等于滑动摩擦力与相对位移的乘积,一对滑动摩擦力所做功的和为负值,其绝对值等于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例如:如图,卷扬机的绳索通过定滑轮用力F拉位于粗糙斜面上的木箱,使之沿斜面加速向上移动。在移动过程中,若取单个物体为研究对象,涉及滑动摩擦力做功,除动能变化外还有内能变化,功能关系的整合将与动能定理相矛盾,外力对物体做得所有功只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而非所有能量的增加。此类题不易整合,只有把物体、斜面与地球看成一个系统,才可以利用功能关系,外力F对系统做的功等于系统内动能、势能、内能的增加。

经过这样整合,研究问题的方法由四个又回归到两个,学生在解题时只需二选一即可,再也不会感到定理定律太多,以致思维紊乱。

以上是笔者在教育教学中所做的研究和尝试,经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涉及内能变化问题时,系统的选择,内力做功等都不太好界定,以及基础底子薄的学生对知识的整合不能够理解和掌握,等等。笔者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地探索和实践,也希望广大同仁、专家能够积极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让课堂动起来,让快乐多一点 下一篇:巧用留白,让课堂更显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