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特色表达的乡村景观设计

时间:2022-10-21 11:16:05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表达的乡村景观设计

摘 要:现代乡村景观设计是基于旅游体验主题基础之上,从景观资源的自然、人文中来满足旅游体验需求,提升乡村地域特色,力求从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中彰显地域生态性建设成果。体验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游客与周围景观环境进行互动中来形成的。为此,设计师在乡村景观规划与构建中,应该着力营造适当的环境氛围来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恰当处理好景观设计与游客间的情感互动与交流,体味到浓厚的地域特色,并从欣赏、学习、游憩和体验中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性。

关键词:地域文化;乡村资源;游憩体验;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20-03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与休闲游憩业的发展实践中,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休闲经济研究的重点。我国乡村景观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以乡村景观设计来规划游憩业的健康发展,从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等层面来满足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家冯骥才曾提出“我们感觉自己的城市越来越陌生,而对别的城市却越来越熟悉”。可见,从地域特色文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游憩业,将传统民族特色、地方风格及传统价值体系融入到乡村景观设计中,既能够增强乡村景观的功能性和空间性,还能从文化渗透中保护和挖掘地方特色,传递地域精神和优秀文化品质。

一、地域文化、地域特色表达与景观设计资源价值

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文化是人类在历史的进程中为生活而创造的一切设计形式及成果。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域下自然景观的差异性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积淀,也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地域的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社会习俗等内容。简单来讲,地域文化分为自然环境资源、人文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三部分。自然环境要素多从气候、植被、水文、地貌等方面进行展现,通常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人文环境与人的行为,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不同地域文化符号或类型;社会环境主要反映某一地域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及行为准则,也与该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状况紧密相连。地域特色表达是一个地区一些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色彩、形式等风貌,正如学者何小娥在《试论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的改造》中所言“特色是对生活的反应,也是地域的分野,是基于地域历史、民族等特定时间、地点下典型的事物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此更能够激发地域上的人们某种心灵的共鸣、感情的陶醉”[1]。

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与挖掘是依据一定标准,对相关地域游憩资源进行比较、判断,并从满足游憩者需求上来进行价值评估。自然资源中的气候,作为特定地域独特的气候形象,如庐山上的烟雨,黄山上的云雾,昆明的春光,雅安的雨;对于水体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溪泉潭池等,特别是水体的水质、水面的尺度、流速、岸线形式等特征,往往能够成为滨水游憩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承载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设计空间;地形地貌上的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等,不同地形地貌所形成的自然景观特征也为景观设计赋予了新的内容,更能够从地域特色文化的传递中增强地域性;在植被上表现为某一地域的乡土植物,如滨水区域陆生植物、浅水植物、水生植物等,还有植物与水体形成的各类滨水景观,如白莲池、红荷湖、岸堤上的迎春花、绿柳等。人文资源上主要表现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乡土风情、生活习惯及社会形态。如乡村环境中一些特色生产设施、历史文化遗址、乡村园林建筑、以及特定地域下的民间艺术、饮食文化、节庆活动、民风民俗等。

二、乡村景观设计中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整合原则

整合是基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各构成要素关联性的挖掘,积极从系统要素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架构中来实现新的秩序和综合。乡村景观设计是基于乡村多元化的景观资源,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的功能与联系,追求游憩空间的有机性和和谐性[2]。因此,在对乡村景观资源进行整合中,要遵循三点原则。一是从保护生态平衡上合理配置游憩资源,一个优秀的滨水游憩景观设计是一个地域的名片,对于促进地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品。在各类游憩空间资源配置上,要从现有地域资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上,充分挖掘各类游憩功能,赋予地域特色;利用交通优势来形成快速有效的滨水游憩空间体系,便于进出;在内部交通与游憩景观功能划分上,要保障景观设计的完整性,特别是从景观资源的组织上要体现出相应合理的序列。二是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体现出时代精神。一个地域拥有自身的历史文化,而保护和挖掘珍贵的历史记忆,更能够从弘扬地域人文关怀与时代精神中,彰显地域特色。如利用历史古迹或建筑来构建景观,凸显地域的历史气息;利用地方民风民俗来挖掘独特的生活特色;利用历史与现代手法来对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呈现等;三是注重景观设计中形象功能的渗透与融合,特别是要满足游憩需求。游憩空间的营造是满足游憩者需求的基础,对景观资源的开发要从观、玩、赏、乐中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因此,从乡村景观设计中渗透地域文化特色,将游憩产品与游憩者的体验作为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有景观、设施、服务来形成完善的综合体,便于游憩者从景观构建中来感受文化、历史、景观体验。

对于乡村滨水游憩空间景观设计,在方法上要注重两个层次的协调,即游憩空间与乡村滨水带的整合。在乡村游憩空间内部资源整合上,结合自然绿地、水体等生态软环境,将之与各个功能区域建立纽带,并成为塑造乡村游憩空间的基本要素。其次在乡村资源与滨水游憩空间的整合上,要凸显自然环境与水体的和谐共生,将乡村滨水空间与乡村人文环境进行渗透,注重游憩空间设计的层次性,凸显各滨水带状的层次性,利用植被、绿地、桥梁、堤岸、步行系统来处理好游憩空间与自然水体间的融合。一般而言,对于乡村景观设计中的游憩空间的构架,主要以乡村建筑来界定,而乡村建筑又与地域文化历史相联系,并互相依托呈现地域特色。在乡村景观功能组织上,将滨水游憩空间行为与周边建筑进行联合,如利用滨水游憩功能将建筑延伸到水体之上;在视觉形象上,通过对乡村建筑结构形态的设计,利用建筑风格、建筑的连续性、建筑与自然景观的通透性等,实现滨水游憩空间的几何形状;利用乡村民俗风貌来优化建筑结构、色彩、形状、质感、比例、尺度等,使其景观视线满足游憩者的视觉通透性要求。乡村滨水游憩空间地域特色与丰富的景观视觉元素的融合,可以从休闲、观光、科普、度假等功能区分上,将空气、水土、文化进行渗透,增强乡村滨水游憩空间的历史感与文化底蕴,加深游憩者对地域特色视觉景观形象的印象。另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要注重交通设施的合理安排,特别是在滨水区域将各功能区域建立连接时,交通路网布置方式、出入库位置选择都至关重要。

三、基于体验的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构建

(一)以体验为导向来配置乡村景观资源

体验是建立在外界刺激下形成的对周围景观环境的一种心理感受,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关注游憩体验,并从景观设计的主动性上来构建丰富的体验类型,从而为增强游憩者的情感和内心感受创造条件。以环巢湖滨水带乡村景观设计为例,巢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环巢湖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底蕴丰富,湖光、山色、朝霞、夕晖、奇花、林海、故居、古庙、名作、古塔等景观丰富,八百里巢湖风光,姥山、孤山湖心岛,共同构筑起滨湖沿岸湿地游憩体系。在构建游憩体验中应该从五个方面来着手。一是强化游憩者的互动参与性,从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上,围绕广泛的参与体验来增强景观设计的活力,让游憩者能够从中获得生活情趣和艺术体验。同时,乡村景观设计在层次上要关注游憩者的差异性,能够从景观设计中来提升文化与审美价值,满足不同游憩者从中获得相应的视觉体验和感知。二是强化景观设计的美学性,审美活动是游憩者参与旅游的基本形式,也是游憩者从发现美、探索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中获得体验的关键。对于滨水区域乡村景观设计的美学思想的渗透,关键是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提炼中,引导游憩者从中获得审美情趣和艺术享受。三是关注对景观资源整体性的融合,要从每个景观的组织、设计、构建中,将景观美学价值与乡村景观人文环境相统一,从景观的布局和有序安排上,凸显游憩者的体验,并从公共配套设施、服务设施规划上实现人文、自然景观的整体统一。四是注重地域特色文化的渗透,特别是结合环巢湖旅游带的人文精神,从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中来挖掘差异化要素,构建乡村景观设计的非物质文化体系。鲜明的特色地域文化能够增强游憩者的心灵冲击力,并从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中感知不一样的艺术氛围。如对乡村原始民居、民俗、民族风情的恢复,营造回归自然的旅游体验。

(二)旅游体验主题的设计与景观配置方法

旅游体验是基于丰富的参与性活动中,对于乡村景观设计与体验主题的构建,首先要从旅游体验诉求分析上来进行评价。不同的旅游者面对乡村景观时,其追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及旅游动机是不同的。少儿朋友喜欢新鲜的事物,对游乐设施、历史文化基地、民间传统节目、传统小吃的参与度较高;青年朋友乐于交际,具有一定的自主消费能力,热于通过参与性强的游乐项目来满足认知情感、体验的获得。如体验茶馆、购买文化纪念品、体验农耕文化等;中年游客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以休闲旅游为主,如参观礼教学习、庙会朝拜、体验农耕文化等;中老年游客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较强,对休闲项目的体育来放松心情,如传统礼教的学习、传统老年集体活动等。乡村景观设计在自身定位与分析中,要从旅游产品的开发商来表现人无我有的独特性。结合环巢湖滨水带不同地域的特色,从体现旅游主题上来充分挖掘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要素,以构建旅游竞争中的主导地位。在在优化旅游环境上,对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多从拼接、时空、跳跃中来呈现。拼接法以客观景物为意象点,从自然景象的衔接中来追求统一性和协调性;时空法是将不同时间、空间的意象事物营造出贯穿古今的时空情境,为游客从中体验到打破时空格局的体验;跳跃法是从某一意象点转换至另一意象点,从各个意象点的转换中把握好过渡与承接,从而为游客获得全新的体验。

1.实体景观设计与规划

对于乡村景观中的实体要素,从体验视角来进行规划与设计,细化来讲主要表现在:一是乡村建筑的设计,从观赏上满足建筑结构的围合、屏障、背景功能,还能从体量、形式、色彩上与滨湖地域特色文化相统一,从而体现出独特的旅游体验主题。如在环巢湖乡村景观中的一些古学堂、古民居、古祠堂等内容,要尽力从保持原貌基础上进行布置,凸显建筑的古老氛围[3]。二是在道路设计与规划上,要做好对外交通和内部旅游步道的融合,乡村道路是连接客源市场与旅游地的纽带,在规划时要遵循景观性和便捷性原则,既要为游客提供进出便利,还要从两侧景观及环境优化上为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内部步道设计,往往通过蜿蜒曲折的路径来营造不同的旅游体验和感受。如借助于地势特点来设置高低错落的步道,因地制宜的尊重自然资源现状,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增强游客体验,设置多样化道路线型,配合直线、曲线、交叉线等审美情感体验,迎合传统空间美学对游客感官的触动。三是对休闲设施的设计要合理稳妥,无论是小木屋、亭、台、榭、廊,都要从其品质上、空间便利性上进行专门设计,如避免人流密集、保持视野开阔、材料选择要个性化;对于旅游指示系统设置要清晰明了、与周边旅游主题相适应,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更要强化实用性。

2.虚体景观规划与设计

虚体景观对于滨湖乡村设计来说尤为重要,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将某一具体景观赋予特殊的人文气息,让游憩者从中感知到精神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如乡村民俗风情区域,在设计上多体现本地域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各类服饰文化、生活状态、民间技艺、婚丧喜庆、戏曲歌谣等。对于民俗村,在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展示上,要从景观符号化景点中来传递生活习俗和民风习惯,让游客从中体验、学习和感受,从而获得精神上与感官上的旅游体验。挖掘虚体景观,围绕乡村景观定位和特色[4]。从旅游体验主题是行渗透历史文化、街区风情、地方习俗,以及从历史文化时空视角来构建虚体景观。如结合乡村民间生活实际,让游客从“当一次本地人”主题中,参与做农家饭,参与做农活,参与到民间节庆活动中,体验传统服饰文化、民间音乐、民间游戏的多重感知,无形中增强了游客的情绪体验,也从虚体景观旅游体验中,实现了景观资源与游客间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

乡村景观设计作为综合性规划课题,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方法上,都要强化游憩体验的方式及类型,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从视觉形象和空间环境的布置上,融入生态性、人文性特征,为游憩者营造独特的审美环境和氛围。在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表达上,要结合地域性和时代性的衔接,从创建地域化乡村景观环境中,以保留、再现、象征、隐喻、抽象等手法来进行景观设计与表达,体现出不同地域乡村景观的异化与特色,丰富游憩活动内容,打动和感染游憩者的身心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何小饿,阮雷虹.试论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的创造[J].中外建筑,2004,(2):59.

〔2〕车珠琳,余伶莲,卢松.江淮圩堡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研究――以肥西县四大圩堡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4,(04):54-59.

〔3〕宋晓真.以建筑设计为例浅谈设计的地域与民族特色[J].艺术科技,2014,(12):160.

〔4〕王江,赵继龙,周忠凯.乡村聚落社区化进程中规划空间与自助空间协同共生的机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05):33-38+2.

上一篇:基于单片机的太阳能电池板自动跟踪系统的设计 下一篇:“自甘风险”法律问题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