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的诊疗与预防分析

时间:2022-10-21 10:01:22

伤寒的诊疗与预防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伤寒的临床诊断及预防。方法:将选取临床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6例伤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症状、体征、各项检验指标恢复正常 ,血和大便培养阴性,46例患者均治愈。结论:经过初期、极期、缓解期和恢复期四期。少数患者有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发热期病人必须卧床休息,排泄物彻底消毒。病人集中隔离、治疗,对病人大小便、衣物要进行消毒处理。接触者要观察15天。病原携带者不得从事饮食或托幼工作。做好饮食、饮水卫生,搞好粪便管理,消灭苍蝇。

关键词: 伤寒;临床特征;预防

【中图分类号】R3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050-01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沙门菌属是革兰阴性杆菌,近年来,不典型伤寒病例的增多,耐药沙门菌的出现,尤其是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的增多,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伤寒属乙类传染病,是须严格管理的传染病。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6例伤寒患者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46例伤寒患者,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6~72岁,平均34岁。

1.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在(3~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病情恢复后逐渐回升,可能与骨髓受到细菌毒素的抑制,细胞破坏、异常分布有关。嗜酸粒细胞计数对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病程第2周开始有轻度蛋白尿或少量管型。粪便可见少量白细胞。肠出血时有血便或隐血试验阳性。血培养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第4周时常阴性。再燃和复发者可呈阳性[1]。骨髓培养全病程均可获较高的阳性率80%~95%。粪便培养病程第3~4周阳性率最高75%。一般O抗体效价1:80以上、H抗体效价1:160以上有辅助诊断价值。早期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效价可能不高。

1.3治疗:常用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 诺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一般口服用药,疗程14 d。对于重型或有并发症者,环丙沙星每次0.2 g,静脉滴注,每日2次;症状控制后改为口服,疗程14 d。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慎用。常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一般静脉滴注用药,每日2次,疗程14 d。敏感菌株的治疗氯霉素、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嗯唑(SMZ-TMP)用于敏感菌株的治疗。新生儿、孕妇和肝功能明显异常的患者忌用氯霉素。

1.4预防

1.4.1管理传染源:开展伤寒咨询,进行预防伤寒的宣传教育。对患者进行消化道隔离,积极治疗,直至体温正常后第15天或症状消失后5 d和10 d各做尿、粪便培养,结果为连续2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在饮食业、托幼机构、自来水厂等行业工作的患者和带菌者,应立即调离原岗位,并给予彻底治疗。接触者医学观察15 d。

1.4.2切断传播途径:宣传预防伤寒传播的方法,如避免饮用生水,避免进食未煮熟的肉类食品,进食水果前应洗净或削皮等。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预防伤寒传播的工作,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及灭苍蝇)。

1.4.3保护易感人群 为提高人群免疫力,易感人群可预防接种伤寒与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免疫期1年。但此菌苗副反应较大,仅有部分免疫保护作用,因此,已经进行预防接种者仍然要注意饮食卫生。

2结果

临床症状、体征、各项检验指标恢复正常 ,血和大便培养阴性,46例患者均治愈。

3讨论

沙门菌感染特别是伤寒的早期诊断研究,部分沙门菌感染特别是伤寒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控制病情非常重要,早期正确的诊断,也是防止误诊的最重要的手段。近年来,已有用DNA探针和PCR技术检测沙门菌的报道,而且,初步显示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度。用对流免疫电泳检测伤寒沙门菌抗原也可用于伤寒的早期诊断。利用DNA探针和PCR技术检测伤寒沙门菌也有报道[2]。但以上方法均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在临床推广常规应用,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何把这些技术用于沙门菌感染特别是伤寒的早期诊断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沙门菌特别是鼠伤寒沙门菌和伤寒沙门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随之增加。目前已知这些耐药性是通过细菌染色体或染色体外的DNA(耐药质粒)所编码,并可通过接合、转导、转座和转化等方式在细菌问传播,其中以接合转移最具临床意义。但是,无论质粒或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一般只发生在少数沙门菌中,难以与占优势的敏感菌竞争。只有当敏感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沙门菌才得以大量繁殖并导致各种感染[3]。

对于上述沙门菌耐药性必须通过以下的策略来控制: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凡有条件的医院均应开展细菌耐药监测,掌握沙门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第一手资料,指导临床用药。另外,加强病原学检查,严格掌握合理用药的指征,对在控制感染的同时防止耐药突变株的产生和蔓延具有实际意义。②加强对沙门菌的耐药机制的研究。沙门菌的耐药机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且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机制所形成,使之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通过这些耐药机制的探讨,可以为寻找和研制新的抗菌药物提供思路,以利于有效地控制耐药沙门菌的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汇编[M](GB16001~1995) .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203~204.

[2]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9142.

[3]毕国春,李春雨,陈海龙,王传力. 左氧氟沙星与诺氟沙星治疗伤寒疗效对比[J].人民军医杂志, 2001:3(44)3.

上一篇:高校教工体检血脂状况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肩关节周围炎的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