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天华十首二胡名曲的创新之处

时间:2022-10-21 09:38:56

浅析刘天华十首二胡名曲的创新之处

摘 要:刘天华先生一生致力于国乐改进。他将民间状态的二胡升格为富于独特艺术魅力的独奏乐器,达到高等乐府专业教学的层面。他创作的作品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他是中国近现代民族音乐发展的奠基者、开拓者,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本文主要从先生创作的十首二胡作品中探究其在二胡方面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创新

中图分类号:J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08-01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自幼便受到新式教育的熏陶,他一生的贡献可以归结为一点——国乐改进。刘天华先生对与音乐的贡献,主要在于二胡和琵琶领域。共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病中吟》(又名《安适》)、《月夜》、《苦闷之讴》、《悲歌》(又名《处世难》)、《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又名《除夕小唱》)、《光明行》、《独弦操》(又名《忧心曲》)、《烛影摇红》①。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还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其创作的二胡曲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表达苦闷彷徨心情的作品:在贫病失业中对黑暗社会不满,充满矛盾妥协的《病中吟》;在现实生活中苦乐交集的《苦闷之讴》;表达浓厚忧郁情调,面临危机对国家民族存亡忧虑的《独弦操》;发自内心的痛苦倾吐如泣如诉的《悲歌》。

2、表达对光明前途的追求的作品:除夕之夜与学生即兴创作的小品《良宵》;富有诗情画意江南田园月景的《月夜》;表达忙里偷闲,悠然自得情绪的《闲居吟》;明朗欢快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光明行》。

3、描绘自然和生活的作品。描绘大自然深谷空山和鸟语花香的《空山鸟语》;借助飘零身世表达自己一生坎坷生活的《烛影摇红》。

刘天华先生在创作音乐时既重视继承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遗产,发扬创新国乐传统,又重视国外音乐科学理论和经验,从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去推进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真正做到了对中西方音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②用刘天华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是:“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创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具体来说,他的创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乐器的改革和演奏技法的创新上

刘天华参考西洋乐器的构造原理,结合自身的实践,明确了定弦法则,并且在《良宵》一曲当中明确了二胡的三个把位。改革了二胡的结构,将琴筒由长期采用的圆形改为六角琴。创造了二胡的弓法指法,使二胡的记谱规范化。

在乐曲中不拘一格的借鉴,吸收中西乐器的演奏技术,在《闲居吟》中运用类似古琴的泛音,在《空山鸟语》中运用大幅度移动把位滑音模拟鸟叫声,并将其放在不同的音位进行重复,音乐形象生动活泼,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油然而生。在《光明行》中运用了小提琴的颤弓,并大胆的将最后一段都用颤弓的演奏。

这些种种改革,大大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技巧。

二、在乐曲的曲式结构方面

作为现代的作曲家,刘天华既熟练的掌握了民族音乐的特点,又借鉴了西方的音乐体系。使他的作品不但充满了民族风韵,同时体现中西交融的特色。

在《烛影摇红》中采用了西洋的主题变奏原则将音乐主题丰富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一个身世飘零的跃然眼前。并大胆的运用了3/8与12/8的混合节拍,用类似于圆舞曲的三拍子结构将舞曲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光明行》中成功的吸收借鉴了西洋音乐常用的“和弦琶音”和进关系转调。并且利用内外弦的不同音色,大量的运用附点节奏,使音乐有一种内在的热情,给人以无限乐观向上的力量。在《苦闷之讴》中以中国五声音阶为核心音调,与西洋曲式结构变奏的创新手法巧妙结合,开辟探索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作手法。

三、在教学与整理保留音乐方面

刘天华参考小提琴的教学经验,编写了47首二胡练习曲,努力探索科学的教学体系,二胡的发展在其改革创新的教学之下逐渐进入了科学的专业教育鬼带,他还为民乐界培养了一批二胡演奏人才,如蒋风之,陈振泽等。

在保留音乐方面,刘天华也是最早用科学的方法整理研究民间音乐的人。在《闲居吟》发表时,是以工尺谱和五线谱同时看出,并完全依照演奏要求写明速度用语。使我国传统的记谱法在乐器的计量以及运用表情术语有较大的改进。

总之,刘天华以自己毕生的努力在创作、演奏、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实践着他的“国乐改进”的主张,为我过民族器乐发展开创了一条有创新意义的道路,也为我国民族器乐在整个专业音乐教育,表演中争得了一席不容忽视的地位。正是因为他的努力,使得二胡这件“下里巴人”的民族乐器以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一跃成为中国民族中重要的独奏乐器之一。

注释:

①在刘天华逝世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字联成过一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

②喻意志.中国音乐史 考研精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4.

上一篇:浅谈汉代云气意象及其流行成因 下一篇:论多元化教学在高师钢琴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