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对话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价值

时间:2022-10-21 08:49:08

关注对话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价值

摘要 教学中教师常见的问题――无视课堂动态生成,任由学生在课堂中原地踏步。通过缓冲、诱发、回转等引领技巧,考察学生在课堂的言语资源,将学生的对话引入文本核心之处,由此提升课堂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 有效引领 文本核心 缓冲 诱发 回转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话过程中的语言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课堂生成性资源,是维系课堂有效性的重要纽带。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着重关注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的各种对话资源,化解差异,构建出新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升值。

一、缓冲――给学生留出一条思维通道

人教片反四下《鱼游到了纸上》教学片断:

生:“鱼为什么游到纸上?又是怎么游到纸上的?”

师(惊讶疑惑的表情):“嗯,这真是个很不错的问题。咱们一起读读课文,相信一定会找到答案。”

生:“这里的鱼并不是指水中游动的活生生的鱼,而是画在纸上的鱼。鱼游到了纸上,是为了突出这位年轻人画得非常像,跟真的一样。”

师(故作若有所悟状):“哦!原来是这样!那这些画中的“鱼儿”又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呢?”

生:“我明白了画得像,首先在于年轻人的细致观察,将鱼的形态牢记在心间。”

生:“我还认为,鱼能游到纸上是因为年轻人认真地描摹。‘工笔细描’‘挥笔速写’,我们仿佛看到了他给鱼儿作画时的样子。”

这是教学预设中关系到文本核心的重要问题。在课堂开始,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并没有生硬地拉回到预定的教学轨道,更没有自乱阵脚,而是踢了一脚“旁传球”,为自己调整教学预案备足了时间。这种低下自我姿态,既以教师的思维漏洞换取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教师的“不为”和“无为”恰恰为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提供了一条预留的通道。学生在教师“无为”的引领下,完成对文本深处的自我阅读,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飞跃。

二、诱发――给学生提供一片理解天地

人教版五下《半截蜡烛》教学片断:

师:“你是怎么读出伯诺德夫人的临危不乱?”

生:“文章中说‘轻轻把蜡烛熄灭’。我从‘轻轻’一词中体会到伯诺德夫人并没有因为紧张而慌乱。”

师:“是啊,你看‘轻轻’就两个字,我们却能从中读出这么多丰富的内容。这就是品味文字。还从哪里读出了她的临危不乱?”

生:“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师:“哦,这是从人物的语言来说的,继续。”

生:“你看,伯诺德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很从容的,很轻柔的。”

师:“是的,那你就学着她的样子读读这句话。”

师:“仅仅是语气吗?内容上呢?”

生:“这句话就几个字,但伯诺德夫人却把她要熄掉蜡烛的想法自然地提了出来,没有一定要熄灭的意思,可见她的镇定与机智。”

师:“是啊,文字虽然不多,但可挖掘的内容却如此丰富。我们读书要善于把薄书读厚,也要善于把厚书读薄。”

这里的诱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拉硬扯,也不是教师将教学内容的强行搬弄、预设目标的胡乱开掘,而是紧扣文本的价值取向,运用睿智的语言、巧妙的方法,从学情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所做出的针对性地调整和转换,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据本而“诱”,为学而“诱”。“仅仅是语气吗?内容上呢?”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转换,却隐匿着理解层面与思维渠道的互相更迭。这种高效引领绝不是浅尝辄止式地总结问题,而是通过四两拨千斤的艺术点拨,使内容的广度不断扩散,思维的深度不断嵌入。

三、回转――给学生搭建一道解读阶梯

人教版《“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教学片断: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谁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

生:“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大人的安慰与鼓励。母亲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帮助。”

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没有了约束,任何事情都难以做好。父亲应该对孩子要求严格。”

生:“我觉得作者写得非常有道理。孩子需要父母的两种教育,既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能过于骄傲,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这很好,但大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使用同一种方式是否适合每一个人,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

生:“哦,我知道了,不管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都没有对与错,应该根据人的不同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方式。”

学生因为自身成长阅历和知识贮备的局限,常常会误读文本。教师应该站在更高的人文立场上,运用普世价值对学生的错误解读,进行重新考证,纠正错误的话语资源,造就课堂的另一番精彩。教师在学生局限一隅的文本解读中,并没有完全否定,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理解、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转变视角,从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出发,重新衡量父母的两种不同教育方式的价值。这种思维视角的转变,帮助学生从另一个维度重新审视文本,更新其已有的知点,将学生引入更为宽广的文本解读的天地。

上一篇:学校管理者不是“当”的,而是“做”的 下一篇: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