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发展积淀精神和文化的底蕴

时间:2022-10-21 08:32:42

为学生发展积淀精神和文化的底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然而,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一直为世人所诟病。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语文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是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任务。

中关村第一小学立足《标准》,初步构建了“语言与人文”领域课程,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拓展阅读与欣赏、活动与习作、国学启蒙、思维与表达四个模块的课程内容。这四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联系。从总体上来讲,四个模块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思维与表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听、说及思维能力;阅读与欣赏侧重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爱上阅读;活动与习作则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国学启蒙实际上为学生打下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我们希望通过课程的开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阅读、表达、思辨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的发展积淀精神和文化的底蕴。

一、从阅读走向“悦读”

在阅读与欣赏模块,我们编选了“走近老舍”“走近林海音”等内容。老舍先生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一位伟大的作家,如何引领刚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逐步走进老舍先生的文学世界呢?张征老师和所有教这一模块内容的教师开始了新的探索。她们从教材中已有的老舍作品入手,带领学生初步感受老舍作品的风格。于是,《草原》《养花》《猫》《趵突泉》等不同版本的老舍作品走进了学生们的阅读世界,充实了学生们的心灵空间。

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生在阅读老舍作品的过程中所提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问:“《四世同堂》中的那条胡同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呢?”“《茶馆》提到的旗人是怎么回事儿?八旗又是怎么回事儿?”“《正红旗下》‘正’是读‘正’(zhèn溃故恰整’(zhěn溃?”……这些问题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也说明学生阅读的兴趣在不断高涨。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个个研究小组成立了,有的研究北京方言,有的研究北京胡同,有的研究老舍生平,还有的研究老舍作品的特点……于是,一个个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比如大家平时都读“正红旗”“正黄旗”中“正”字的读音,张老师专程请教了皇族的后裔、书法家爱新觉罗・毓竣先生,老先生说:《正红旗下》的“正”应该读“整”(zhěn溃,意思是整个都是红颜色。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阅读与欣赏课由课内走向了课外,学生们周末和家长一起走进北京的胡同、老舍的故居,参观现代文学馆,游览北京城的名胜古迹。学生在游览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胡同生活的惬意、老北京话儿的亲切、老北京小吃的可口……慢慢地,学生们理解了老舍作品中那些普通老北京人的生活。此时此刻,老舍这位伟大的作家和他的作品已经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的心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学生甚至走进茅盾故居,并开始阅读和老舍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的作品。阅读已经开始走向了“悦读”。

二、我的话题我来选

五年级的思维与表达模块,我们共编排了五个单元,分别是“礼物”“危急时刻”“梦想”“故事会”和“辩论会”。在教学过程中,闫静老师和吴月红老师开学初便将课题公布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选择,让他们选择出自己感兴趣的且有话可说的课程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更喜欢“危急时刻”“梦想”“故事会”等内容。内容确定后,学生又进一步自主确定了想要表达的具体话题,并进行准备。

在进行“危急时刻”话题交流的时候,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利用课外资料、网上新闻等内容开展交流。有的用幻灯片、有的用视频、有的采用互动问答的形式讲解了危急时刻来临时人们应如何应对,如何自救等知识。课堂上,表达者有条有理,倾听者专心致志,并随时进行互动、答疑。结束后,学生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鼓励性的评价,效果非常好。

在学期末填写的调查问卷中,有的学生这样写道:上了思维与表达这门课程之后,我收获很多,比如,我的表达能力更强了,不再害怕在许多人面前说话了,组织语言的能力更强了。还有的同学这样写道:在思维与表达选修课上,我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更主要的是我学会了怎样向同学们表达某件事,我感觉很开心。

三、“场复原”让学生爱上国学

相比较而言,国学启蒙这门课程显得有些枯燥与生涩。怎样让学生爱上国学呢?在教学过程中,李松瑜老师和洪丽娟老师根据《论语》的“留白”之处,带着学生穿越时光隧道,用“场复原”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经历了再想象、再创造的过程,这既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这种教学方法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的喜欢源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置换,也源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与探究,还源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所结成的学习伙伴,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交流,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逐渐完成对《论语》重点语句个性化的理解与创造,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四、学作文,更学做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2]。”然而,日常的习作教学中却面临着无数的困境,学生没有内容可写,不知道如何写,教师也觉得作文没有办法教,甚至事倍

功半。

在活动与习作可选择课程中,学生们在刘江平老师的指导下,先开展活动,再进行习作练习,学生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例如,在“赶猪跑”这个游戏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六个同学一组,每边站三个人,每组一个篮球(“猪”),一根球棒,当老师喊“开始”后,一个队员用球棒把球“赶向”对面的队员,对面的队员接过球棒后再向回“赶”,直到队员都参与完,活动宣告结束。此游戏类似于迎面接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习作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与同伴的合作,学会了对同伴的包容与理解。这不仅仅是作文,更是做人。

在学期末的调查问卷当中,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觉得可选择课程不仅是教给我们作文方法的地方,还是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地方。有的同学这样写道:我觉得这门课程特别有意思,和我一开始想的一点儿都不一样了,让我对作文有了新认识,觉得写作文变得容易了。还有的同学写道:我选修了活动与习作课程,通过“我说你做”等几次游戏活动后的即兴写作,感觉写作文没那么难了,我不再怕写作了。

学校的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一次专业的成长,让一线教师有机会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把教师推到了前台,成为课程研发、实施的主人,让教师的工作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更加具有创造性;带给学生的是更宽松的学习环境、更丰富的课程资源、更多样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我们在路上!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上一篇:以德奠基人生:道德与公益可选择课程体系的探索 下一篇:皮克斯启示录:论优秀团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