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课程建构

时间:2022-06-06 05:59:47

基于儿童立场的课程建构

刘畅,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学区党委书记、校长,中关村第一小学校长。兼任教育部“影子校长”培训基地学校项目负责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委员。

每一名儿童都是不可复制的奇迹和独特存在,是有独立人格的、生动活泼的生命个体。尊重儿童,珍视儿童,呵护儿童,是教育的职责;研究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从儿童出发建构适合儿童生长、助力儿童发展的课程,是教育者的义务。

在建构课程中,我们所持有的态度是什么?儿童立场。儿童立场是指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经验和情感需求,真正认识儿童,发现和引领儿童。站在儿童自我需求和自我发展的角度,让儿童自主地认识、选择课程并主动、积极地体验课程内容,从而获得适合的成长。学校和教师的任务是要为儿童这种自主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丰富的资源,使之愿学、乐学、会学、学好。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中关村第一小学(以下简称中关村一小)在“自主发展 主动适应 自我超越”的办学理念和“做最好的我”的核心价值选择的引领下,尝试从儿童的天性、需要和兴趣出发,基于儿童立场,建构多元、开放、可选择的自主发展课程体系,为儿童自由自主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课程建构的思想基础

儿童,纯真无邪,活泼好动,灿烂如花,如圣洁的天使让人心生爱意。他们用好奇的眼光、敏锐的触角、诸多的奇思妙想感受生活、体悟世界,让人不由得想去呵护。我们的教育怎样做才能保护儿童的美好和灵性?顺应儿童天性,尊重儿童自由,发展儿童特性,理清儿童、课程、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身心自由,成就独特的自我,是我们对课程建构的哲学思考。

1.让儿童有选择

中国人通常喜欢听话、守规矩的儿童,学校也总是不自觉地用统一的课程去培养听话、同质化的学生。我们的“爱”忽略了儿童世界原本的生动丰富,无视每一个儿童都需要不同的绽放方式,从而使他们丧失自主能力,成为教育的复制品。

社会将以迅猛而不可预测的方式发展,未来学校也将改变有边界、标准化、有限选择的学校生活样貌。如果我们现在不改变儿童的学习方式,不激发儿童的内在动力,不重视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怎能适应未来的生活与工作?如何迎接未来社会对多元人才的期待和挑战?

儿童的经验来自亲身经历,源于生活体验。小学教育是夯实人生基础的重要阶段,基础厚实、经历丰富、体验多元、视野开阔,是儿童人生成长的基础和源泉。在小学阶段拥有丰富的经历,拥有切实的自我展示机会和自由挥洒的空间,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扎实、自信,挺胸抬头。中关村一小“6C2C6”课程模式的六个领域、两大类别、六个平台,努力为儿童提供更适切、更多元、更丰富的课程选择。小课题研究、图书馆自学、自主建构知识结构,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布置有性格的教室、独立选择社团、自创文化手册,助力儿童自主多元发展。一张张自主选择的课表,一本本校园札记,一幕幕儿童剧,一个个微社团,释放儿童潜能,张扬个性。多样选择,多种体验,收获的不仅是学习的进步、能力的提高,更有对自己的自信和对未来人生的期盼。

2.让课程有儿童

课程是儿童全部学校生活的总和。课程是跑道,是桥梁,是机会,是儿童的跑、走和挑战。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就是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成长。适合儿童发展的课程,才是有生命力的好课程,因此课程要从儿童出发,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

儿童就像一棵小树,在生长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求汲取养分。如果我们忽略小树成长的切身需要,不能提供足够的养分,或者提供不适宜的养分,小树则难以长成参天大树,还有可能夭折。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要思考的是从儿童的需求出发去选择和建构课程。课程研发、课程设计、课程方案、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都要以儿童的成长规律、认知经验为基础。中关村一小选择丰富有趣的课程内容,运用贴近儿童生活的课程资源,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实施方式,扬童心、葆童真、激童趣,让课程为儿童所喜欢、所需要,让自主发展课程成为儿童个性成长的“绿地”。

3.教师因儿童而精彩

教师是儿童成长的同伴,是儿童发展的促进者和支持者。教师能否读懂儿童、贴近儿童,对处在成长阶段的儿童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重新审视思考面对儿童时的角色定位。

教师,你是谁?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做了最为简洁和鲜明的回答:“我,一个长大的儿童。”长大的儿童,是教师面对儿童时的品格,是教师的本质特征。教师的胸怀、气质、能力和品格,教师的身份感和职业感,都是从与儿童的交往中得来的。教师,是只有面对儿童时才具有的角色属性和定位。教师心里装着儿童,才会关心儿童,才能感受儿童的喜怒哀乐,才能体会儿童的生活方式、学习态度和生活氛围,才会愿意为了儿童而改变自己。教师与儿童之间这种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的心灵沟通与契合,是课程走向儿童的捷径,是儿童成长的最适宜的空气与土壤。

4.学校是儿童成长的公共生活空间

学校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域,从根本上说,课程就是为儿童提供一种学校生态环境。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要想让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之花在学校这片肥沃的土壤上鲜艳绽放,就需要我们走近儿童,呵护儿童,做儿童成长的陪伴者,建构适应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学校公共生活空间。

我们注重呵护童年价值,为儿童提供个性化表达的自由园地,鼓励儿童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引导、激发、鼓动儿童参与到课程建构之中。搭建儿童探究、发现的舞台,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校公共生活,从中获取个体自由发展的经验。基于儿童立场的学校生活,以贴近儿童生命存在的形式,提供一种积极的态度、一份丰富的体验、一种被关注的感觉和一份成功的自信,在潜移默化中锻造儿童的品格。

二、课程的发展形态

基于儿童立场,我们的课程坚持从儿童出发,以满足儿童个性化成长为目标,建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氛围与秩序,形成以课程是否满足儿童需要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学校课程呈现出“开放”“选择”“生态”的自主发展新形态。

1.开放

开放是一种课程观,它代表着我们的视野和心态。当我们用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课程时,课程就是一种有目标指向的教育行为。目标开放了,课程内容自然就会丰富,由此带来的就是课程的方法、途径、资源和评价都变得多样、开放。

开放,使教师走向百花齐放,课程管理走向自主,让课堂教学穿越教室的壁垒,课程评价走向发展与促进。开放,使教育形成合力,形成课程、教师和儿童的良性互动,促进儿童的个性化成长。

2.选择

可选择课程并不只是国家课程之外的“增光添彩”,而是对国家课程的丰富与补充。可选择课程给儿童增加的是选择,而不是内容。通过道德与公益、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国际理解六大领域30多门可选择课程的开设,儿童接触到来自教师、家长、社区和科研院所的80多名专业人员组成的授课教师团队,有机会结识更多的伙伴、更多领域的杰出人才,在选择中学会担当,学会对自己负责,让不一样的儿童更加不一样。

3.生态

生态,从本质来说是强调生命、生活和儿童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发展。课程生态观,即关注儿童生命、回归儿童生活、注重儿童的持续发展。

关注儿童生命,就是促进生命个体身心的和谐发展,尊重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生理的发展规律。回归儿童生活,以贴近儿童生活为原则,让儿童获得真实、快乐的生活体验。回归儿童本身,让儿童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终身学习与发展。儿童生命的成长、发展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自主发展课程旨在努力为生长中的幼苗提供一根根助力的拐杖,从而使其在纯洁的空气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

三、思考与展望

1.继续坚持以促进儿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改革

儿童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儿童有价值的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原点和终点。我们将更加重视儿童的主体参与、合作和思考,重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关注儿童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其情感需求,使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满足、喜悦、成功等积极的心理体验,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基于儿童立场,尊重、引导、释放儿童天性,促进儿童自主发展,是课程改革的不变追求。

2.继续坚持尊重、认可、发展每一位教师的独特性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全心参与、倾心投入。教师秉承什么样的课程观,如何理解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怎样落实新课程,对课程改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全员的通识培训与提高,更要尊重每一位教师在教育背景、教学风格、情趣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创设自由宽松、鼓励创新的人文环境,包容、支持每一位教师的个性和特色,唤醒、释放每一位教师的潜能,让大家在共同的教育追求中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学知识,形成教育智慧,成为教育专家。

3.继续坚持管理变革服务于课程改革

学校管理变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通过组织结构的变革,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我们通过放权、分责、搭台、激励,赋予教师课程领导权,形成“一会两院”“三个中心”和“项目负责制”,催发教师的内驱力,让更多的人在学校发展中起到引领、创新和支持的作用。同时,搭建个体和团队、校内和校外、同行和跨界的多维发展平台,这样既弱化原有管理结构的层次,又增加了教师的动力,让学校发展成为每个教师共同的责任与担当。

4.继续坚持学校文化是学校变革的成功保障

建构支持学校变革的文化环境,营造易于滋养的组织文化,形成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选择和信念,是课程变革的内在根基和成功保障。

课程顶层设计的背后,支撑点是学校文化浸润下的管理者、教师、家长的课程观,内含对教育的理解和课程内在结构关系的把握。只有真正将儿童立场的课程观内化于心,形成全体师生认同并自觉行动的文化驱动,才能进一步保障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成功。

5.继续坚持扩大教师、专家、家长、社区的参与和合作

多样形态、多元开放、自主选择的课程结构,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合作与促进。当前课程建设和改革不再是学校这一场域内的事情,而是校内外多股力量的聚合。对教师的主动行动、专家的介入指导、家长的支持配合、社区的合作交流,我们还要一如既往地努力。儿童的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大家携手并肩,才能给课程改革创造一片蓝天。

给儿童一束阳光,就会灿烂一片天地。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自我,儿童的天赋秉性、兴趣特长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认知能力、兴趣需求也不完全一样。正是基于此,自主发展课程的建构从儿童出发,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多元成长需求。基于儿童立场的自主发展课程是课程领域的新形态,需要我们整体规划、精益求精、不断完善,以实现我们追寻的目标:期待每一名儿童真正实现自主成长。

上一篇:美敦力:走心的“全球英雄跑” 下一篇:学校自主发展课程体系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