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数学教数学

时间:2022-07-20 05:04:33

跳出数学教数学

【关键词】数学的本质;精中求简;返璞归真;智慧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9-0058-03

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教育,自然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的优劣,自然以学生能否学好“数学”为依归。体现“数学的本质”“精中求简”“返璞归真”,呈现数学特有的“教育形态”,使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是数学课堂理应追求的教育形态。要想形成这样的教育形态,教师必须具备“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意识与能力。“跳出数学教数学”,并不是要脱离数学本身去开展教学,而是要从“数学的本质”出发,以“精中求简”“返璞归真”的教育理念去审视、理解、改造和运用教材。下面,笔者以苏教版三下《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教学实践】

板块一:选一选

出示信息:(1)4个班举行跳绳比赛;(2)每班3组学生参加;(3)每组有10人;(4)三年级共有234个男生。

师:哪些信息与跳绳的总人数有关?为什么?

…………

师:生活中的信息有很多,我们要学会选择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通过呈现杂乱的信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信息,从而筛选出有效的信息。

板块二:连一连

1.出示图1。

师:这里有三个信息(如图1),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吗?拿出练习纸,先把有联系的信息用线连起来,然后写出你想到的数学问题。

生:我根据“每袋5个乒乓球”和“每个乒乓球2元”想到了“每袋乒乓球多少元”,根据“每袋5个乒乓球”和“买了6袋乒乓球”想到了“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课件,如图2。)

师:根据“每个乒乓球2元”和“买了6袋乒乓球”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不能,因为这两个信息之间没有联系。

师:是的,只有找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我们才能得到新的信息。

2.师:观察这里(如图2)的信息,你还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生:买6袋乒乓球需要多少元?

师:要求“买6袋乒乓球需要多少元”需要用到哪些条件?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先思考再讨论、汇报,得出两种解法:(1)5×6=30(个),30×2=60(元);(2)5×2=10(元),10×6=60(元)。

师:你是怎样思考的?

(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相机出示图3和图4。)

师:如果这样列式2×6=12(元),12×5=60(元),你认为怎么样?

…………

解决数学问题离不开分析信息之间的联系,学生连线的过程实则是寻找联系、分析关系的过程。借助树形图,信息之间的联系得以直观地呈现。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思考中深刻地体验到: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可以建模生成新的信息,而这个新的信息也可以为下一次建模提供必要的条件……至此,学生对条件之间的联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数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有效的建构。

板块三:比一比

师:5×6=30(个),30×2=60(元)与5×2=10(元),10×6=60(元)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什么相同之处?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它们的解法不同,计算的结果却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一种方法去检验另一种方法。

生2:不管选择哪种解法,关键是要找出信息之间的联系。

生3:这两种解法都是从条件开始想起的。

…………

师:解决问题时,我们不妨先通过“选一选”选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再通过“连一连”找出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后通过“比一比”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板书:选、连、比)

师(小结):在数学学习中,同一道题目,解决的方法可能有很多种;在生活中,处理同一件事情,解决的方法也可能有很多种。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选择合理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比较的过程就是提升经验、建构模型的过程。在前面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比较问题解法的异同,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对经验进行了提升,通过“选”“连”“比”的提炼,学生明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成了“两步连乘”模型的建构,毫无疑问,这样的建模过程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加生动、有效。

【教后反思】

1.“跳出数学教数学”,就要洞悉教学内容的本质与核心。

本课属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范畴,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两步连乘”这些文字作为课题出现时,学生的学习状态立刻就有了松懈,他们认为接下来学习的无非就是“a×b×c”类型的题目,无需过多思考,只要“依葫芦画瓢”就可以了,于是,不少学生会产生这样的思维定势――遇到含有3个数量的题目,一律用两步连乘的方法去解决。教学本课时,教师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很容易就会忽视对教材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从而导致整个教学活动停留在“做题目”的层面上,最终使原本的新授课变成练习课。

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就是构建模型的过程。因此,教师结合小学生擅长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设计了“选一选”“连一连”“比一比”这样的教学活动。借助这些形象直观、易于理解的动作指令,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了解问题情境―明确条件目标―寻求解决方法―求得解答并检验”的过程,学生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中掌握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实现了“两步连乘”模型的建立与拓展。

2.“跳出数学教数学”,就要追求课堂教学的和谐与统一。

数学科学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它有着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然而,为了教学的需要,人们常常将其分割、细化为一个个知识片段,这难免会造成知识体系的支离破碎以及学生的误读与曲解。因此,教师必须从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出发,在把握教学内容核心的基础上提炼出教学的突破点,并依据某一思想线索将这些点串成线、连成片、形成块,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

教学活动中,教师从知识的本质出发,以建模过程为核心,以知识生长为主线,形成了三个教学板块,有效地保证了各个教学活动之间的和谐与统一,使得建构“两步连乘”模型的过程变得更直观、更有效,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感悟了思想。

3.“跳出数学教数学”,就要寻求知识背后的精神与力量。

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陈士文认为:数学是一种智慧,我们要“为智慧的生长而教”。数学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智慧不断萌发、生长、超越的历史。对于每一个学习数学的人来说,把未知内化为已知同样伴随着智慧的萌发、生长与超越。为了让学生享有智慧,教师必须跳出知识的文本,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生长智慧。

智慧的生长离不开适时的点化。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反思与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两步连乘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读题……不可否认,这些学习经验很有价值,然而,经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点的感悟与体验上,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如前述教学,这里,有贯通知识的点拨之语,有融合方法的概述之语,有凝结思想的提炼之语,还有感悟人生的启迪之语,它们引领着学生从数学知识走进了数学方法,从数学思想走向了人生智慧。

【参考文献】

[1]潘淑芬,王卫东.有效的教学设计需整体性的教学主线[J].小学教学研究,2013(4):49―51.

[2]米山国藏.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M].毛正中,美素华,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学中语用失误现象的对策探寻 下一篇: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