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学课程小班化教学应用探讨

时间:2022-10-21 07:51:45

食品营养学课程小班化教学应用探讨

摘 要:“小班化教学”是面向个性差异学生的教学理念,和大班教育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对高校专业课来说,小班化教学不失为一个有效选择。该文结合《食品营养学》课程的教学实际,初步探讨了专业课采用小班化教学而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 专业课 小班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35-02

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及方向。和大班教育相比,“小班化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教学面向个性异同的学生个体。国内外的教育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关于“小班化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等公共基础课中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小班化教学”在高校专业课中的应用研究却很少。作为一名从事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该在《食品营养学》专业课中进行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对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1 小班化教学的概念

目前,关于“小班化教学”,教育界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国外教学实践和我国小班化教学实验研究表明:小班化班级的学生数在18-35人之间为宜。同时,小班化不仅是指班级人数的减少,还有提高学生享受教育的机会,提高教育质量,以及提高班级指导的高效性。王华丽提出:小班化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与全面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时空、教学内容、教学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估等环节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活动形式。

所以,“小班”是一种比“大班”更好的班级配置,它强调的不仅是缩小班级规模,更关键的是建立在个性化教育基础上的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从而更新教育方式和手段,并且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2 《食品营养学》实行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2.1 有利于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教师的目光关注

行为学研究表明,教师视野的最佳覆盖范围是28名学生左右,超过这个范围,教师就会顾此失彼。小班化教学的课堂人数控制在不多于35人,能够确保教师和学生的眼神互动和目光交流。而大班化教学,教师往往只关注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而忽视绝大多数成绩中等的学生。因此,采用小班化教学形式可以防止在大班化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被忽视的现象。

2.2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相对于大班教学,小班化教学能突破传统“注入式”授课方式的弊端,探究式的学习过程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8]。小班化教学更便于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与思考的氛围里,学生相互启发,开阔思路,扩大信息量。这种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2.3 有利于教师的课堂管理

有效的课堂管理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很多教师是靠自己摸索而获得有限的课堂管理经验。面对人数众多的大班教学,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经常一一点名,学生缺课难以及时发现,学生玩手机等不专心听课现象也难以杜绝。而在小班化教学时,课堂管理显得较为容易,教师可以不耗费太多精力就能进行学生考勤,还可以轻松观察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从而能够较好地驾驭课堂教学,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教学效果。

2.4 有利于形成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实施互动式、体验式、案例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兼顾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在课堂上,鉴于学生人数较少,教师可以回答任何一位学生的问题,还可以和学生展开辩论或探讨,充分显示平等和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理解并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3 《食品营养学》实行小班化教学策略和方法

3.1 问题式教学

根据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提前给出问题,随后通过指导学生查文献、专著、课本,到图书馆及网络上寻找答案;将班级学生分成5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分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汇报;最后教师作点评、总结。通过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转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求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3.2 角色互换式教学

针对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不同食物的成分、不同人群的营养等基础知识,选取“营养缺乏病的预防和改善”专题进行师生角色互换,将班级学生分成5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种营养素进行分工合作收集整理资料,并形成PPT课件形式,最终推举一人进行约8分钟的课件演示讲解,并组织该组成员回答班上同学问题,每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通过这种师生角色互换式的教学,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给学生一个锻炼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加自信心。

3.3 情境体验式教学

营养调查是研究人群营养状况的重要方法,包括膳食调查、临床检查、人体测量和营养水平实验室检查。营养调查的顺利完成需要调查人在熟练掌握食品营养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综合运用。结合食品营养学实训教学,安排学生去扬州市新城花园幼儿园开展学龄前儿童的营养调查,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学习并掌握知识,掌握营养调查的方法和技能,了解幼儿园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为幼儿园进一步开展科学的营养配餐提供参考依据。

3.4 自我案例式教学

膳食调查和分析评价是食品营养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和技能,在这部分内容理论知识学习后,要求每位同学利用课外时间针对自己的饮食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按照膳食调查方法记录自己个人五天的早餐、中餐、晚餐的状况,进行营养素的统计和计算,并对自身膳食的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书写完整的膳食调查与分析报告,按照主动自愿的原则选取8名同学进行全班的交流,最后教师作点评、总结。通过自我案例式的教学,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能体现自身所学知识的价值感,增加专业认同度,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

3.5 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结合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学生的“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学习,更应该将学生的课后的大量空余时间利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课后的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随着《食品营养学》网络课程(网址:http://211.65.8.7/shx/spyy/)的建设完成和开放,教学空间得以极大的延伸。网络课程的教学平台在内容设置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首先,在助学园地篇中,学生可以轻松查阅到教学课件、课程教案、教学视频、课后习题、试题库等教学资料。其次,拓展资料篇中,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专业行业的技术资料、标准规范和专业书籍。第三,在技能鉴定篇中,学生能够查阅到大量的营养师考证的培训资料,为其考证提供了广泛的资源信息。第四,在科研教改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通过网络课程的教学平台这样一个辅助教学手段,并使之与课堂讲授有机地链接在一起,形成文字加电子、静态与动态、课堂与课外的立体化的教学体系,极大地方便了教与学,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4 实施小班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4.1 个别学生积极性不够

小班化教学中,很多任务的布置和完成,都是以小组来进行,每组有5位成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只是跟着同组的同学后面混。针对此现象,在每组任务完成的考核时,根据同学完成任务的贡献度进行差别评分,从而调动其积极性。

4.2 学生感觉压力大

大班教学时,由于人数多,所以任务都是由部分学生自愿去完成,任务的考核只是作为一个附加分值。而在小班化教学中,任务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而每项任务都需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的资料,并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不少学生反映由于上课时间排布较满,加上课外作业等,业余时间不多,完成任务的压力较大。针对此,在教学中适时进行了一些调整,精简任务,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当地设置一些任务。

4.3 学校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小班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备课上既要面对全体,因材施教,又要根据差异,分类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小班化教学的班级人数控制在35人以下,而目前我校的基础班设置为40人,低于40人的时候,教学工作量相应打折,这势必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期望学校能够适时调整政策。

综上所述,小班化教学是面向个性差异学生的教学理念,强调的是多元化、个别化和适宜化,教学的重心从教师转为学生,以学生的个别为主,找出适宜的教法,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专业课采取小班化教学,将有助于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差异需求,有利于师生建立融洽的感情,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强化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专业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庞红卫.对小班化教育的几点认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2(4):16.

[2] 王华丽.独立学院小班化英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以东方科技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4):135-136.

[3] 鄂艳.解读我国小班化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12-14.

[4] 谷力.小班化教育初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6-8.

[5] 张璐.浅谈外语教育中的小班化教学[J].科技视界,2013(8):87,164.

[6] 王晓莹.小班化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选择[J].2010,1(4):14-16.

[7] 张寿松.小班化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操作[J].教育探索,2002(9):66-68.

[8] 陈婷,胡素芬,杨朝燕.高校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小班化教学[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2):142-144.

上一篇:激光测径仪测量阀类零件误差分析 下一篇:中职园林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