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取舍,高效利用

时间:2022-10-21 07:25:32

摘 要: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后,极大丰富了教学手段,对于这种优势明显、画面丰富、动静结合的高科技教学工具,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将其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促进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课堂;合理使用

一、适宜使用多媒体之处

1.成语以及典故的理解,适合使用多媒体

对小学中年级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中的词义理解比较枯燥,若单纯靠老师讲解或者反复朗读,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无趣。此时,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导入相应的情境,不但可以降低接受的时间,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中的“日积月累”教学时,为了能让学生理解这“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意思和出处,我从动态视频入手,播放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稳坐军帐中,从容指挥打仗”的镜头,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提升兴趣的同时,充实历史知识,直观而形象地感受了何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2.理解较抽象的概念时,适合使用多媒体

小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和数字理解起来有困难。有些知识,由于眼睛无法直接看到,所以学生无法理解。此时,正确地选择并使用多媒体,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例如,笔者在进行“圆柱体侧面积”教学时,提到了“可以将圆柱的侧面积可以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的方法。单纯的语言描述或公式转化根本让学生无法理解,多数学生听完纯粹的语言描述后依然一头雾水。此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个圆柱体的侧面是如何变成一个长方形的,学生通过动态的展示,看清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高和底面周长的关系,进而明白了长方形面积和圆柱侧面积是相等的,从而理解了面积之间的转化,也为后续表面积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期末总复习时,多媒体用处大

进行总复习时,内容虽然都是学生学过的,但涉及的内容多、知识面广,需要有条理地整理才能达到巩固的目的。此时,如果只靠教在黑板上讲,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学生也无法集中精神,这时,多媒体的使用就显得恰到好处。我在进行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复习时,通过多媒体,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开归类,最终形成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大模块,让杂乱无章的知识体系变得合理化、系统化,使学生在头脑中迅速将知识分类,明确学习内容及重点,对提高学习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不适宜使用多媒体之处

多媒体固然作用明显,但并非适用于所有课堂,一味机械地使用,有时反而会降低效率,要因地制宜,有所取舍。

1.计算题为主的课上,多媒体不宜过度使用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纯粹的计算并无太大困难,只要细心一些,基本上不会出现错误。对于以计算为主的课程,多媒体的使用就要格外注意,否则不但会浪费时间,也会让学生觉得多余,从而失去兴趣。

2.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会降低语文课堂的互动性

语文由于其特殊性,要求课堂中必须有交流,学生往往也是在交流中提高进步。通过教学,我发现,在课堂上大量使用多媒体,或者将大量信息放到课件中,教师只顾着播放幻灯片,就容易忽略和学生的互动,课堂上没有提问和回答以及师生的交互,会降低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也会影响到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这样便会使语文教育走入误区。

3.多媒体不可以完全取代传统工具(如计数器、卡片等)

多媒体的生动与形象是传统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但是也正是因为它的这些优势,有时往往也会成为问题的根源。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时,生动而有趣的动画、精美的图片会影响到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完全沉浸在多媒体的动感趣味中,以至于忽略了学习的重点。

4.多媒体的使用不应淡化传统的板书

在近7年的教学生涯中,对于如何处理多媒体与板书的关系,我做过探究,也走过弯路。刚教二年级时,由于基础知识较多,为了扩充内容,我一般会将教学内容一股脑地打在大屏幕上,这样节省了不少写板书的时间,课堂似乎也变得丰满了许多。然而,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以往的知识掌握很差,直接导致考试成绩下滑。课下在与老教师以及学生的沟通中,发现了其中的缘由:一味地依赖多媒体,忽视板书设计,使大量的知识机械化,学生不宜消化理解,也会让学生找不到重点。而传统的板书,容易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共鸣,优势明显。所以,即使是拥有了现代化的技术,我们在教学时也必须写板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后,可以将关键点以板书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既能突出重点,也能节约时间,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总结性的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使多媒体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是多方面的,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也是各不相同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本着实效性和高效性的原则,灵活运用两种教学手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进行合理优化。

参考文献:

[1]唐冰.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师角色定位[J].辽宁教育,2013(1).

[2]徐景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生命科学课中的运用[J].辽宁教育,2013(1).

上一篇:很低碳,很高效 下一篇: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