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在影视字幕翻译中的体现

时间:2022-10-21 06:23:23

译者主体性在影视字幕翻译中的体现

[摘要]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在根据翻译目的和目的语文化的可接受性来进行翻译选择的基础上,其主体性发挥也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影视字幕翻译是我国的一个新兴的翻译领域,其独具的目的性和复杂性给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通过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得到更加完美的阐释。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影视字幕翻译 目的论

在传统思想和翻译观框架下,原文被放在首要地位,译者的身份被忽视。翻译价值低于创作。随着西方翻译界出现“文化转向”。人们对译者的探讨更加多元化。翻译研究领域译者的身份和地位的论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文化转向”不但为翻译作为一门科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视野。也把译者从边缘从属地位推到了中心舞台。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和目的语文化的可接受性来进行翻译选择,当然这种选择受制于目的语的社会、历史、文化及意识形态诸因素。巴斯奈特和勒弗菲尔强调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基于对等的“忠实”根本不存在,译者面对的是大量难以理解的、容易误读的文化材料,翻译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文本。还需研究对翻译带来重大影响的历史、文化及社会习俗制度。

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体现

一、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等特点”,表现在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翻译主体问性四个方面,其中翻译过程是译者主体性最为彰显的方面。任何译文里,都隐含着译者的主体性,不管这种主体性对广大读者而言是有益还是有害,它都是不可能避开的。因此对于译者,不管他愿不愿意在译文中加入自己的意志,他实际上都是在自己的文化参照系统内对原文进行吸收、消化和选择性再现。作为译者,他就必须学会怎样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二、目的论对于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启示

目的论理论(skopos theory)是指以文本目的为翻译准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考察,认为翻译并不是简单地以原文本为基础的符号转换,而是在目的文化中对源文化的一种信息传递,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目的论共有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所有翻译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一项具体的翻译任务所要表达的目的决定翻译文本的翻译策略,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在通常情况下,目的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由翻译过程的发动者决定。连贯法则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的译文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法则则指译文和原文的连贯性,实现语际间连贯性,与其它翻译理论的忠实与原文一致。目的论使翻译的研究跨越了语言层次,突破性地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讨论,提出翻译行为并不是单纯的语际转换,它更是译者目的的实现。目的论与传统翻译理论相比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源语地位的降低。认为“目的决定手段”。

对于影视翻译来说,它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第一,娱乐不同层次的观众。因为影视翻译具有强烈的商业性和市场化特点,作为顾客的观众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观众对翻译满意,才会有高票房、高收视率,委托人才能达到自己的商业目标,也才可能继续委托关系,译者的价值才能得到认可和体现。因此较之其他形式的作品,影视翻译要有更高的通俗性和广泛性,在语言的逻辑性、艺术性、感染力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第二,向观众传达影视片的文化信息。翻译不只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层面的移植,翻译不但涉及两种语言,而且涉及两种文化。英语影视作品中有许多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语言。它们为汉语文化所不知,甚至难于理解和接受。这就出现了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对于肩负文化传播使命的译者而言,他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而且更应该通晓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正是影视翻译的复杂性为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翻译人员的能力面临更大的挑战,更使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致。

三、影视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影视工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最新的影视作品是通过字幕来突破语言限制,向全球各地的观众表现其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而且,配以字幕的影视作品不仅能让观众在短时间内领略到最新的电影,而且可以使其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影视作品,因而受到影视爱好者和语言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字幕翻译文本的接受有相对短时性、瞬间性。一般来说,字幕的显示时间应该与画面中人物的讲话速度同步,讲话速度越快,字幕的显示时间越短。译者必须使翻译长度适合观众的阅读视野,也就是每行最大字符数大约11―16个字。第二。影视字幕翻译具有口语性。影视字幕翻译大部分是对白翻译,在语言类型上属于口语范畴,将其转化为字幕译文时,语言既要通俗易懂,自然上口,又要清晰简洁,连贯流畅:此外。影视翻译不仅与译语文本的语言因素由关,还受到译语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一系列宏观因素的影响。影视字幕文本的这些多样化特征,也决定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必要性。

(一)选择、接受原文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选择原文本是翻译的第一步。译者为让观众了解别国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主体性,通过审美判断,调动观众意识选择电影原片,认为向本国观众译制该影片是有价值的过程。对电影翻译者来说,了解电影的特点和创作趋势是翻译的基础。然后。译者需要作为读者发挥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融入自己的情感思维能动地解读原语文本,与作品达到“视域融合”,尽可能完整地构建文本意义。在这期间,译者主体性体现在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能力,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字幕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翻译从来就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策略便是译者实现翻译目的的手段。翻译策略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译者的翻译理念。影响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因素很多,所处时代主流文化趋向、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翻译发起者的要求、读者的接受心理等等。一般情况而言,译者为了能够兼顾这种多边关系,在着手翻译之前,往往会根据翻译目的、翻译角度等因素制定翻译策略。

例如,由于影视语言的口语化的特征,译者在翻译时可以根据字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选择删减、增添等策略。

1 He doesn’t have one now.That’s theproblem.(西雅图夜未眠)

译文:问题是他现在也没有。

2 Five minutes in the microwave.Anyone of the.five minutes and done.(西雅图夜未眠)

译文:放在微波炉上热五分钟就可以吃。

另外,影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是较难处理的。源语语篇中会有许多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它们为译语文化所不知、不熟悉。甚至难于理解和接受。这就出现了文化词语的处理问题。影视翻译不可能利用小说中的注解来说明译文中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所以,凡是直译无法使观众立即听懂的信息,通常采用意译,实行归化式的翻译,及时有效地使译文与观众沟通,使观众心领神会。(文化翻译观下的影视翻译)

“Shall we day swords.gentleman?Pistols at down?”(美丽心灵)

如果直译为“我们应该谈谈剑吗,绅士们?还是黎明的手枪?”观众肯定会觉得莫名其妙。所以译者应该归化的方法翻译为“先生们。让我们一决雌雄,看谁能赢得姑娘的芳心。”

而对于一些观众熟知的词语。译者可以直译过来,保持源语文化信息。例如,

A server goes down On Wall Street she’s there anytime,day Or night.She’s likeBatman for computers.

观众对于华尔街和蝙蝠侠都很熟悉,因此就译成“要是华尔街的服务器坏了,她就会随时到位,她就像电脑界的蝙蝠侠。”

结语

我们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并不是说译者可以不顾原文的存在而擅自借题发挥,一味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它必须以尊重原文信息为基本前提,不能“反客为主”。讨论译者主体性地位的前提是译文须没有硬伤――误译,同时,也需要理解创作与翻译的实质性区别。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去探讨翻译标准的设立原则。

上一篇:论电影美术纪实造型设计审美 下一篇:云霞明灭或可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