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交替口译记忆的困境与对策

时间:2022-10-21 05:11:37

浅析交替口译记忆的困境与对策

摘 要:口译是一个多任务同时处理的认知操作过程,涉及到人的思维过程和心理过程的综合效应。本文从Gile的认知负荷模式入手,分析交替口译的记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短时记忆的困境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交替口译记忆;认知负荷模式;短时记忆;困境;对策

口译过程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其中包括三阶段:识记信息(即接受、获取信息或对始发信息进行解码)、保持信息(即记住、储存所接受的信息或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再编码)、再现或再认信息(即重新表达信息、信息再输出或对用文字、符号储存的信息进行再解码)。

由于交替口译存在即时性、即席性的特点,口译活动对口译员的语言记忆能力形成很大的压力,而口译员出色的语言记忆能力也成为成功的口译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之一。(Gile 1995_ 1997。)在交替口译的过程中,也包含了输入、解码、记忆、转换、编码、输出等一系列复杂的认知心理变化过程。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60年代以来,国际上无论是从对口译的现象到对人的认知结构的研究,还是从口译职业培训到质量评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口译研究正朝着跨学科和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相对而言,中国的口译研究起步较晚,应该是90年代后期才真正开始,在此之前,该领域的研究一直远远落后于笔译研究,1996年前发表的涉及口译的论文不足50篇(黎难秋,2002),且绝大多数都是谈口译经验,真正的口译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中西方口译研究人员多从口译基本技能和口译员基本素质出发,强调记忆能力对口译活动的重要意义(Gile 1995;Moser Merceretal. 1997;鲍刚1998;胡庚申1993;李越然1983),或就口译笔记展开研究。但随着各学科的不断发展,从跨学科、多角度对记忆机制的研究还非常局限。

二、口译记忆的工作机制与Gile's Effort Models

(一)口译记忆的工作机制

心理学对记忆的定义: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以及再认或回忆。心理学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将其分为三种:

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

瞬时记忆存储人的感官前沿所获得的感性信息。其保持的时间很短,通常不到一秒钟,但容量很大。在短暂的时间里,大脑对感觉记忆的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将值得注意的信息转入短时记忆,为信息的进一步加工提供准备、绝大多数没有得到注意的信息就会迅速消失、在口译中,感觉记忆与原语听辨关系密切、听觉是译员获得原语信息的主要是手段、因此,译员必须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辨,同时还要注意收集视觉信息、口译属于“被动注意”,即由客观事物刺激到主体感受的过程、译员越是注意力集中,也就越容易记住接收到的原语信息。

2、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又称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短时记忆存储感觉记忆输入的信息,其保持的时间很短,一般在1分钟左右,其容量有限,只能存储7士2个互不关联的信息单位。人们通过短时记忆对信息刺激进行编码、加工后,信息被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形成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积累经验。口译行为,尤其是交替口译主要是由短时记忆驱动完成的。短时记忆的这1分钟,对译员来说至关重要,是他们大脑工作的关键时刻。

(二)Gile's Effort Model

法国著名口译研究者Daniel Gile在其口译理论著作中提出了口译员的精力分配模式(Gile,1995:179),总结如下:

(1)“同声传译”的精力分配模式:

SI=L+M+P+C(listening and analysis+short-term memory+speech production+coordination)

即:同声传译=听与分析+短期记忆+言语表达+协调。

(2)“连续传译”(交替传译)的精力分配模式:

Phase I:CI=L+N+M+C(listening and analysis+note-taking

+short-term memory+coordination

Phase II:CI=Rem+Read+P

即:连续传译(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笔记+短期记忆+协调

连续传译(第二阶段)=记忆+读笔记+传达

根据Gile's Effort Models,不难发现短期记忆在第一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交替传译第二阶段的remembering是短期记忆的延续,是指从短期记忆中提取信息,note-taking是笔记任务的延续,即借助记下的信息符号,从译员的短时记忆(working memory)中复原完整信息或意义。

三、短期记忆的困境

口译任务能否有效而圆满的完成,除了材料背景的预知、材料的意义、材料的直观程度和材料的篇幅等外部因素外,关键是译员能否在口译工作中进行多任务操作时能否做到精力的有效分配。

根据短期记忆在交替传译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译员在提取信息时主要存在如信息容量的有限性、信息提取的滞后性、信息编码的复杂性以及信息遗忘的规约性等问题,对源语信息的有效接收、理解、编码再正确传递是每个译员的责任。

四、提高短期记忆的对策

(一)提高信息容量的有限性

信息容量的有限性和相对固定性是短时记忆的最突出的特点。一次出色的口译活动自然离不开译员对源语信息的完整把握。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一般在1分钟左右,其容量有限,只能存储7士2个互不关联的信息单位。那么如何提高大脑信息容量的有限性是解决口译记忆困境首要问题。

1、语言预知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预知模块对减轻语言输出压力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语言预知主要包括:

其一:对材料主题、背景知识的了解。

在预知这一信息背景的帮助下,译员对整场口译活动的宏观把握就准备的更加充分。

其二:对发言者语言风格的认知。对发言者的语言风格的了解对应对口译活动的临时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国前总理在做发言时就擅用古语。在3月14日,国务院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借由《富春山居图》期盼两岸早日统一。温总理就用到“兄弟如有小忿,不废懿亲。”(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 not sever their blood ties)如若译员对温总理的语言风格不了解,势必会对口译的及时性产生影响。

其三:良好的双语能力。双语能力直接关系到译员对源语信息的正确理解和译语表达的质量。语言能力的不足必定会增加译员分配到处理听解分析和言语表达任务上的精力,进而影响对其他人物的处理。

在交替传译的第一阶段,译员主要完成对源语的输入、解码以及记忆这三个过程。要有效地降低语言输出的压力,语言预知可以实现译员精力的有效分配,提高各项任务的处理及协调能力。

(二)改善信息提取的滞后性

信息提取是记忆功能的两大组成要素之一,也是短时记忆的重要功能之一。根据Gile 的认知负荷模式,口译中的滞后现象经常是由于高难度、复杂的语义以及话语中高密度的信息所导致。这一特点就需要译员的认知机制高速、协调、高效率、策略性的运转。针对这一问题,译员应如何采取恰当的策略,合理分配口译活动中的精力分配,减轻口译任务的压力呢?

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即为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针对口译存在的信息提取的滞后性,译员可以有效的利用发言者的时间间隔来处理复杂的信息。或采取扩展或者减少与发言人的时间间隔的策略来允许自己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接收信息并进行记忆。

例如:在2005年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道“从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16 494亿美元,年均增长9.4%;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1548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16%;国家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6 099亿美元;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2 600万人,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数字信息量非常大。众所周知,由于中西方表达方式不同,数字翻译一直是现场口译的难点。在这段对话中,译员应提高自身的元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借助一定的笔记,合理利用发言者演讲的空隙,将难度集中的数字划分开来记忆,从而顺利完成转换工作。

(三)简化信息编码的复杂性

根据Gile的认知负荷模式第二阶段CI=Rem+Read+P,信息编码是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也是短时记忆的重要功能,它是记忆的两大功能(编码和提取)的组成要素之一。编码方式直接影响输入信息的储存质量和提取效果。

口译记忆并不是对储存信息的简单恢复,而是对输入信息主动进行加工、编码之后的储存和提取。口译记忆的实质是在理解源语的基础上对源语信息的主要意义和关键词语的记忆,而不是对源语孤立的语音代码、信息符号的机械记忆。这要求译员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方式对源语进行编码。(王斌华 2006)

点线式记忆

当接收到源语时,译员在第一时间为其寻求合适的语义对等。然后进行意义加工、建立意群。每一个意群即为不同的点,由键词组成,再将源语串行加工成一条线。简言之,就是从局部到整体。

例如:

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中国根据本国国情和时代要求明确了自己的发展理念,这就是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更加注重克服发展的不平衡性,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致力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主席在耶鲁大学的演讲

从上述例子看,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介绍,我们可以将其解压成几个简单的意群——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三个“更加”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然后从我们的长期记忆中,调出基本政治路线的术语,便可进行合理的转换,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四)克服信息遗忘的规约性

遗忘是与记忆保持、再认、重现相反的一种现象。在口译过程中,信息遗忘是时常发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痕迹不强化就会逐渐减弱以致消失,这符合失误发生、发展、衰亡的规律。

五、总结

口译过程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在信息的编码处理过程,有多种因素影响或制约口译记忆效果。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神经学、翻译学等多学科角度上,对口译的记忆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短时记忆的特点提出了一此切实的记忆策略。

口译是架起民族交流的强梁,是文化的纽带,我们应不断加强记忆能力,注重口译质量的提高,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推动人类与世界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口译:理论·技巧·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9.

[2] Daniel Gile.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Revised Edition)导读:柴明颎.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3.1.

[3] 黎难秋.中国口译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3.

[4] 李喆.浅析口译的记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4.

[5] 望治国.即席口译中摆脱记忆困境的策略初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2.12.

上一篇: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革的正负效应及其思考 下一篇:非营利组织的公众信任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