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舍,一个无尽的话题

时间:2022-10-21 04:36:17

1990年到动物园后.我就开始琢磨动物兽舍的建筑。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动物园的兽舍建设要遵循两个“为本”的原则,也就是“以动物为本”和“以人(游客)为本”的结合。兽舍建筑难也就是难在这两个“为本”的结合上。北京动物园在兽舍建设方面经过了大致四个阶段。

北京动物园的第一代兽舍是狮虎山、熊山、犀牛河马馆以及老的熊猫馆等,是苏联专家帮着我们设计建筑的。当时没有现成的经验。求助于国外也是正常的,所以那时的兽舍都是典型的苏联式建筑。

那时的建筑多是笼舍式的,主要目的就是方便游客观看.然后才是便于饲养员管理,最后就是安全和分割。所谓安全就是让动物跟游客。饲养员之间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别跑出来;而分割就是指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把动物分开,保持动物的谱系和血统,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混养的概念.同一种里面的不同亚种也都是分开的。总的思路就是分不同的格子,把动物关起来,游人可以看;核心就是养好、关牢。

当时建筑材料远不如现在这样多,老百姓盖房子也就是土坯或者普通的砖瓦。而动物园的笼舍的地面能用水泥,墙壁上能贴瓷砖就是最高级的了,实际上那个时候也是关爱动物,把能够提供的最好条件给动物。瓷砖和水泥地易于清洁,动物身上看起来也比较干净,以为这样就好了,从来没有考虑到动物的喜好和适应性。

第二代兽舍是70年代建设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两爬馆、海兽馆和雉鸡园。那时把铁栏杆换成了玻璃,当然那时的玻璃没有现在那么大,舍内模拟一些动物栖息的环境,增加了一些水池子、树木等等,水泥和瓷砖还保留着。

当时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专门到动物园实习,了解怎么饲养动物。他们穿着雨鞋.跟饲养员一起工作,从实用方面考虑设计方案,也第一次引进了绿色植物。比如两爬馆的鳄鱼笼舍.由于动物是从国外进来的,要去野外了解它们的栖息环境很困难,只能翻阅一些资料和照片,来模拟野外环境,并且用玻璃把动物和游人分开,当时特别受游客的欢迎。这一代兽舍建筑开始考虑动物的环境了。

第三代兽舍建于90年代,以大熊猫馆、犀牛馆、大象馆,黑猩猩馆等为代表,追求一种立意和象征,外观设计上模仿动物的环境。比如大熊猫馆,外形上模拟了竹笋,室内则设计成人工的山洞.水泥栏杆上做出木头纹理等等。因为熊猫是国宝,所以建筑上的级别也要高。

金丝猴馆同样如此。金丝猴也是中国的国宝,虽然展馆面积不会像熊猫馆那么大,但是也应该足够体现它们的地位,于是设立了很高的网架。因为太高的空间对动物不安全,所以在中间部分做了间隔,上面部分的网架成了装饰。

第三代兽舍运用了现代的建筑材料来为动物服务。以前我们饲养动物,夏天动物热了,饲养员就拉一块人造冰来降温。而后来的熊猫馆就用了中央空调,海牛馆用了水循环和池水加温系统。熊猫馆还用了吸音的技术,顶棚上吊了一些大球.用来减少噪音。兽舍用玻璃隔起来,也减少了外界声音对动物的影响。还有,笼舍里面的灯光几乎都是可以调节的.开灯的时候可以慢慢调亮,不至于太过刺眼。为了游客的安全,我们在大猩猩馆和大象馆设了电网.也就是束状展开的导体,会产生脉;中电压。这对智商比较高的动物有用,它们只要被电过一次就会记住,不会再靠近那个地方.从而保证了游客的安全。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兽舍采用了很多大型玻璃展窗.透视的效果更强了,但还是没有摆脱钢筋混凝土。另外,建筑设计主要是靠设计师来做的。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是第四代的兽舍建设,比如火烈鸟馆,还有水禽湿地和热带小猴馆等等。这次是以我们动物园的队伍为主,与设计部门合作设计的,因为我们了解动物的需要。比如斑马,它们的胆子特别小,从来不和游客接近,稍有动静就会撞笼子。观察分析后,我们认识到这是因为活动范围太小,导致它们非常紧张;而食草动物一般凭借自己的速度和敏捷来躲避天敌,只有在比较大的活动范围中它们才会感觉安全。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扩大了斑马的栏舍,结果它们逐渐跟游客接近,健康状况也慢慢好转了。

狼舍,狐狸舍也是如此。狐狸的习性是要掏洞的,但以前的笼舍是水泥地面,根本无法掏洞,于是老在笼子里面转圈。笼舍改造后变成了泥土地,这种异常行为就少多了,刚搬了笼舍就生了一窝小狐狸。这就是更大程度模拟它们的环境和顺应它们的习性了,要是只让建筑设计师来设计,是难以做到的,因为这需要饲养员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也就是说,兽舍的建设要与动物饲养密切结合。

同时,我们在逐渐重视环保,专门立课题研究油漆和涂料对动物有什么样的影响,现在使用的材料都尽可能环保。比如兽舍保温,并不是所有空间温度都一致,而是有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有的角落达到这个温度就可以了,周边的温度可以低一些,这样既给动物自主选择的空间,更加舒适.也可以节约能源。节水设计也是我们正在考虑的,动物水池现开始利用水的循环和过滤。

说起来,第四代就是更多考虑了动物的感受和游客的观赏,注重环保和节能等等。

动物的兽舍建筑跟一般的民用建筑不同,没有可以借鉴的建筑标准和设计规范。每种动物的习性都不一样,人类对它们的了解需要长期的过程,这里面有着解决不完的问题,只能由我们自己的队伍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我们第四代兽舍建设刚刚开始,等待我们的还会有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兽舍的改造。

(本文作者系北京动物园副园长,文章由本刊记者采访整理)

上一篇:我国古代的媒妁及其称谓 下一篇:这是一种“错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