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动物园背后游(三)

时间:2022-03-15 07:58:19

北京动物园背后游(三)

当我们结束了在北京动物园里一个多月马不停蹄的采访时,我们的第一感觉并不是完成了一次任务,而是感受到了一次生态理念的强烈碰撞。这已经不只是自然知识的学习,我们被带进了人与自然的深度思考……

没走进北京动物园之前我们就听说,这里的两栖爬行动物馆在国际上都是名列前茅的,而且在北京动物园里有“小动物园”之称,于是它成了我们采访的一个必到之处。

由于里面住着几十种冷血“居民”,两爬馆在许多人眼里是个神秘而有些冷冰冰的地方。然而,当我们走进后台,就像推开了一扇窗户,看到了另一个世界。饲养员告诉我们,眼前这些总是懒洋洋地盘成一团睡觉的蟒蛇其实是些很娇气的家伙,它们从热带来,温度和湿度要求都很苛刻,为此两爬馆每年从9月到来年5月必须供暖,否则蟒蛇很难顺利蜕皮,不但绷得难受,还会影响生长和繁殖。蟒蛇对环境的变化很敏感,换个箱子都不行,换了之后对箱子的气味等不适应,也有可能因应激反应过强而死掉,给它们用药更是必须慎之又慎。

走出爬行馆时,我们感觉这是一个充满了悬疑和神秘的“世界”,与其说它是个展馆,倒不如说是一个对生命的奥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地方。而当我们询问饲养员,“你们这些饲养知识是从哪里学来的?”他们说,这些知识都是日常在与动物打交道中学来的,书本上根本找不到。在结束对整个动物园的采访后发现,我们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样的。看来,动物园就是一部巨大而无形的“教科书”,它的第一读者就是动物园的员工。

在采访动物园肖副园长的时候,他也提到一件有趣的事:动物园的笼舍建筑至今已经经历了四代,每一代建筑设计都向着为动物提供舒适的环境迈进一步。但是到了正在进行的第四代笼舍建筑时,动物园不再聘请建筑设计专家来设计了,原因是这些专家对动物的了解太少,不再适应新的设计需要。正在改变着动物园面貌的新一代笼舍设计,主要出自动物园员工之手,因为他们每天都在翻阅着那本“教科书”,不断解读和累积那些没有文字的内容。

还有一件引起我们注意的事情,几乎在所有刚刚完成丰容的新建馆舍里,我们都能听到饲养员们一边说比原来好多了,一边却又不无遗憾地说,还有许多方面不到位。有位饲养员的话道破了其中的玄机:“笼舍丰容是个没完没了的事,因为我们对动物的了解不断增多,过去不认识的,今天认识了,今天认识不到的,明天可能会认识。”这个“没完没了”的说法颇具哲理,其实是在说自然对人来说是认识不尽的,这正是人类在跟自然打交道中应当醒悟的一个道理,懂得了对自然的认识是“没完没了”,便会在自然面前抱以敬畏之心。值得玩味的是,这样精辟的见解是出自动物园的后台。我们想,这是因为在那里,动物本身永远是个检验真理的标准吧。

在一次采访中,退休了的杨桂香伸出右手给我们看,食指和拇指已经变型了。她说那是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她在水族馆当饲养员,每天给动物饲喂几十斤带鱼,都需要她用剪子剪成一段一段的,并且把里面暗藏的鱼钩取出来,不然会划伤动物食道。那都是些冻带鱼,冰冷坚硬,一天下来拿着剪子的手就不听使唤了,回到家里洗衣做饭的事都顾不上了。她说:“那时太累,拿起剪子就发憷恶心,但是看着海狮、海豹那种期待的眼神,没办法还得干。”那段记忆全部留在她攥剪子的手指上了。“养动物就跟养自己的孩子一样”,这几乎是每个饲养员开口必说的一句话。身上没有被动物留下伤疤的饲养员很少,而每个人又都有着跟杨桂香类似的故事。

在采访已经退休了的宗园长时,他说最初来到动物园时,这类故事就使他感知到动物园里存在着一种特殊现象,那就是员工们的工作动力许多是来自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后来,他把这种情感动力归结为动物园特有的“亲情”文化。文化,向来都是入在团队活动里形成的,在动物园里,这种亲情文化却是由动物和人一起建造起来的。从动物园一些员工嘴里还能听到“动物是我们的老师”这样的说法。他们说,从动物那里不单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学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看来,这就是动物园文化的源泉。

然而,在动物园里我们却碰到了因爱带来的伤害。在兽医院,我们听说动物园里流行“黑色星期一”。节假日是游客高峰期,尽管向动物投食早已是动物园明令禁止的事情,尽管管理人员手持高音喇叭劝阻那些游客,但还是禁而不止。周末一过,许多动物因为吃了游客投喂的食物而患病甚至死亡,目睹这种惨状的管理人员常常心痛流泪。

为什么投喂如此普遍?在采访王副园长时,他说,其实多数人都是出于好心,但是把人之间的爱简单地套用在动物身上,就成了“错爱”。因为那些游客不知道,动物有着自己严格的食性,比如对草食动物来说,面包对它们往往是致命的。如果那些游客能够得到这些知识,或者能够见到因为他们投喂而给动物带来的痛苦,也许比高音喇叭的劝阻要有效得多。

有意思的是,采访中,我们在动物园的前台和后台之间来回穿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双重感。一方面,眼前过往的游客不断提醒着我们,以前我们就是他们中的一员,隔着玻璃或者栏网观看里面那些和自己不同的生命,欣赏自然造化的多姿多彩。或许我们记住了它们的模样和名字,但却从未了解,这些动物的本性是怎样的?它们来自不同地方,是否适应这里的生活?它们在大自然的生命链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们在野外的同伴正面临着什么样的危机?甚至头脑里连这样的问题都没有产生过。

另一方面,我们有机会把动物园背后的故事细细地剖开来阅读,恍然发现动物园里的真实都发生在它的后台。但是,这些故事却被玻璃和栏网隔住了,前台根本见不到,听不着。我们开始疑惑,前台和后台,到底哪个是真正的动物园呢?真实是启智和学习的钥匙,那些隔离开游人的玻璃和栏网,实际上是隔离了真实。当谈论动物园的公众教育价值时,能否使游人接触到真实,看来值得思考。

不只是我们,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群――志愿者,由于接触和参与了动物园的背后工作,也贴近了真实。在一次志愿者的访谈会上,我们得知不少人最初是出于对动物单纯的喜爱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但当他们走进后台时,许多人看待动物的眼光变了,知道了它们真正的需求和无奈,懂得了尊重这种需求。在志愿者办公室,我们看到了一则告示,告知志愿者们外出观鸟时,看到跌落树下的小鸟不要人为干扰它们,不要把它们放回鸟巢,应该让它们自然地完成学飞的过程。这则告示有一个醒目的题目:“爱它,就别救它!”这的确让我们感到震撼,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保护自然的理念已经出现在这个城市动物园里,而这正是城市动物园今后的目标和方向。

要不是这次采访,我们仍然与那些被玻璃和栏网隔离的游人一样是在观赏而不是在学习,更谈不上这番思考。我们不禁想到,如果那些接受过我们采访的动物园的园长和员工,能把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认识讲给每年来访的数百万游人,把后台的故事搬到前台来,那样的公众教育将是怎样的深入和震撼!

北京动物园,敞开你的后台吧。

上一篇:衡水湖揭开一幅人水关系的变迁图 下一篇:在变幻的世界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