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皆因胡人起

时间:2022-10-21 02:05:17

中国古代服饰,大体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以自冕服、朝服而下的礼服系统,一是日常穿着的常便服系统。礼服制度使用在各种礼仪场合,其系统庞大精密,等级森严明晰,自形成以来延绵承袭千百年而一般不随流行和实用轻易改变,在政权、政治礼法上的象征意义更大;便服系统即受约束较少的日常流行服饰,同今日一样,衣裙长短、色彩纹样时时变化更新,受各民族文化交流、生活习惯变化、环境气候不同、审美取向流转而持续不断的改变,千姿百态。

但在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因特殊原因产生的重大服饰改革,对礼服和便服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都造成了极其深远的 影响,是中国服饰史值得一提的重要关键点。

南北朝

双轨制的形成

汉魏之前的中原传统服饰,主要有两种样式,即上衣裳不相连属的衣裳制和衣裳连属袍状的深衣制。衣裳制源于上古早期服饰,深衣制为战国至两汉逐渐广泛流行的服饰,男女上下通行,两者基本样式均为褒义博带的宽袍大袖汉代推崇周礼,通过冠式、配饰、色彩纹样的不同在服饰上‘区分等级身份,形成完整的礼服体系,端庄隆重,但在样式结构上和日常服饰仍同属一个系统,可视为中国服饰上下一轨制阶段,即我们所说的汉式衣冠。

魏晋以来,五胡乱华,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最后由鲜卑族统一北方,建立北朝,历时195年,五个王朝。这一阶段,各少数民族以及西域胡人活动非常频繁,胡汉、东西文化交流进入高潮,同时也使鲜卑(或称北胡)小袖袍裤、风帽和西域(西胡)圆领袍服进入中原。

北魏孝文帝迁洛以后,施行汉化政策,上层纷纷改穿汉服,鲜卑胡服一度销声匿迹。但北齐北周以来,反汉化和重新鲜卑胡化之风盛行,一度被孝文帝抑制的胡服,再次在中原广泛流行普及,并远胜之前,从当时的出土壁画、陶俑、石窟供养人中可以看到,着胡服形象比例逐渐上升,最后超越汉服的使用。就这样,在北朝后期逐渐融合创造出的这种圆领小袖、束革带、着靴、幞头的服饰,成为当时胡汉民族共同接受的日常服饰。

隋唐继承北朝传统,幞头、圆领袍、靴几乎是男子日常穿着的唯一服饰,直到宋明依然在中国人服饰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对此,后世学者也很清楚其来源。朱熹曾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圆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中国衣冠之乱,自晋五胡,后来遂想承袭。唐接随,隋接唐,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朱熹《朱子语类》)、沈括也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提到:“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勒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恸皆便于涉草。”

而这一套服饰,自隋代以来,也进入国家制度,成为帝王百官的常服,并进一步发展形成品色服制度,以圆领袍的色彩不同而区分等级身份。《隋书,礼仪七》:“贵贱异等,杂用五色。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上,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初唐武德四年颁布衣服令,继承其制并加以调整完善,“寻常服饰,未为差等,今已详定,具如别式,宜即颁下,成使闻知,于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以下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流外官及庶人服色用黄”,有唐一朝,经过六七次的微调,基本确定了紫、绯、绿、青、黄(白)的五级服色制度。另外帝王则以赤黄、赭黄为常服色。

圆领广泛流行后,也冈汉人传统而有不少调整变化,并根据身份阶级分化出一些新样式。唐代后期圆领逐渐分流为两种,一是不开衩、身长及地,并以颜色区分等级,头戴幞头,束有金玉不同材质带銙的腰带的常服,为官员穿着使用,衣袖越发宽博,幞头两脚逐渐平直、硬化;一是身侧开衩、用色不拘的圆领短袍,为士庶日常穿着,为便宜行动,衣袖相对窄袖,幞头、头巾也较为简易。

前者沿袭至宋明,袖阔宽至三尺,幞头脚也长至尺余、左右平伸,腰带挞尾伸长拖沓、装饰华丽,被称为“公服”,其地位不断升高,最后成为官员朔望朝参等少数场合使用的服饰;后者开衩圆领继续保持相对窄小的状态被日常广泛使用,到了明代,还存此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官员“常服”制度,存窄袖开衩圆领袍朐背加上补子纹样以区分等级,搭配乌纱帽和靴带,与“公服”并行,但使用频率更高,在官员常朝视事时使用,也成为一般士庶的婚服、吉服。到了明代后期,常服与公服一样,也发展为宽袍大袖的状态,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官袍”了,

汉魏礼服制度的继承

虽然中原汉人的日常服饰,闩魏晋南北朝以来,几乎全盘胡化,但传统汉式冠冕礼服,当时却被继承下来。汉式褒衣博带式衣冠,不如胡服的便于活动,但冠冕服制在礼法上的象征概念,对于当时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而言是意义重大的。鲜卑族原本没有礼服衣冠制度,北魏孝文帝施行汉化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即继承汉魏冠冕服制,《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下》:“太和十年春正月:帝始服衮冕。”

而后即使反对汉化的北齐、北周政权,在服饰上也仅是恢复日常胡服,对于冠冕礼服也不敢废止。《北齐书·杜弼传》载高欢语:“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北朝统治者很清楚冠冕制度对于政权稳定的必要性,反而更详加归纳调整,推崇古礼服制,以在政权正统性上与南朝抗衡。

隋唐以来,建国之初首要大事之一,便是整理历代传统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朝服制详加制定。虽反复微有调整,但以各式冠冕、大袖上衣、下裳、蔽膝、玉佩、绶、舄履、中单为基本样式组成的汉式传统礼服制度,被一直保留沿用至明末,这套具有很高象征意义的礼仪服饰,白先秦发端以来,一脉相承发展,沿袭不绝逾两千年,这在世界服饰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中间虽然多次有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但最后大多参考汉制制定舆服制度。就这样,中国的服饰就从汉魏之前的单一系统,发展为正式礼仪场合的汉式礼服系统与日常胡服系统两套体系并行的双轨制。清代汉服的彻底崩溃

17世纪中叶,清政权的建立使中国进入另一个服饰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其重大的影响之一,就是几千年中国传统礼服制度的彻底改变。

上一篇:唐代女子抗性骚扰有方/皇帝的丝绸手纸 下一篇:内外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