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层到分类: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新范式

时间:2022-10-21 01:04:05

从分层到分类: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新范式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以及社会对学术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模式是以升学为指向的分层发展,其典型表现就是将学校按照升学质量划分为示范性高中(重点高中)和一般性高中,这是导致普通高中学校同质化倾向的根本原因所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受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个人发展需求的多样性、人的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等影响,单一的学校类型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顺应社会、教育和个体多样化发展的要求,普通高中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普通高中分类发展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主导模式是规模扩张、外延发展,缺乏对教育结构体系的理性规划和宏观统筹,因此,调整高中教育结构,改变学生培养模式,转变高中教育发展方式,使高中教育从单一化的升学预备模式向多样化的分类发展模式转换,这既是高中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中教育服务并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多样化发展是高中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内在要求

从普通高中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精英阶段的普通高中强调选拔和淘汰,注重学术质量;到普及化阶段,普通高中要从单一的升学职能转变为兼顾升学、就业、育人等职能。提供一种兼顾学术和技术能力,以及人格和素质培养相融合的教育环境,是实现高中教育质量普及化的必然趋势。高中教育职能的多样性决定了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多样化”绝不是单纯的数量增加,而是类型的丰富、结构的优化,是通过对高中教育系统进行统筹协调,实现管理的整体优化。“多样化发展”也绝不是单纯追求一个质量的高标准,而是使每一所学校、每一名学生都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标准、发展模式。分类发展是在普及化阶段,在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进程中,实现高中教育发展模式转换的一种现实选择,是实现学校特色办学与学生个性发展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2.分类发展是我国高中建设政策调整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基本主题是集中力量办一批重点学校和示范高中,这是我国在教育资源匮乏条件下发展教育的一种无奈选择。经过多年建设,这些“重点高中”“示范高中”为高等学校提供了优质生源,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引领作用,已成为本地区美誉度较高的学校,对本区域学校具有很强的带动力和感召力。与此同时,重点和示范高中政策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或消极影响,如示范高中在经费、师资、生源等方面享有特殊政策,人为地加大了示范高中与一般性高中之间的差距,也造成校际间的恶性竞争,等等。种种现象表明:精英化阶段的教育政策已严重不适应普及化阶段,高中建设政策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3.分类发展是适应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需要

人的职业兴趣是多种多样的,且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学生多样化的职业需求主要通过高校多样化的专业学习来奠定基础。高中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主要是通过高考志愿填报来决定的,但在当前“分数第一”思想的主导下,填报什么志愿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真正的职业倾向与兴趣,从现有的高校专业目录来看,通常只有一般性的院系专业介绍、就业方向以及名牌不名牌、重点不重点的介绍,学生很难从这些信息里看出它的实质内容。高中教育分类发展就是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及早了解高等教育的专业类别,明确自身的兴趣与志向所在,为高中毕业分流及高中后的学习与发展做好准备。

4.分类发展是实现高中学校办学自的基本手段

学校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应该拥有相当的办学自。学校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规划自身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将主要精力用于学校的自主发展与特色发展,而不是被动应付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种检查、督查、参观、访问等。高中学校要实现办学自主,必须把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点,这里的教育质量不是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的片面质量,而是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质量,是个性化的优质发展与特色发展,这就需要每一所高中学校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在学校的内涵发展上下功夫,用独立的学校精神、个性化的学校文化,培育出人格健全、学有所长的各级各类人才。

北京市普通高中分类发展的可行性

高色建设的目的在于使每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具有独特的办学品质。从学校的视角看,通过特色建设促使学校结合办学理念、自身的传统和内外部条件,引导每一所学校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激发每一所学校自身的改革动力,体现每一所学校独立存在的价值;从学生的视角看,通过开展学校特色建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机会,增大学生的选择权,使其在人生最美好的高中时代丰富而充满乐趣,为未来发展蓄积能量。

1.高色建设奠定了分类发展的基础

自2010年开始,北京市教委启动了高色建设项目,在全市16个区县选取70所不同类型的高中学校进行特色建设与多样化发展的探索。经过6年的实践,各项目学校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特色发展方向,有效地激发了高中学校的办学活力,促进了高中多样化发展格局的初步形成。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项目组根据高中学校已有基础及发展方向,将70所高中学校划分为育人模式、学校文化、素养教育、教学方式、学校管理、普职融通、国际化教育7种特色类型,这7种特色类型体现了北京市普通高中在特色建设中的着力点。其中,育人模式、学校文化、素养教育(含外语、美术、科技、传媒、中医药等)、教学方式、学校管理5种类型反映了学校内部整体或局部特色建设情况,是对学校原有优势领域或特色学科的深化与拓展,在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普职融通则是从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探讨普通高中如何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学生的宽基础、高素质,通过加强非具体的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在升学和就业上都做好准备。国际化教育则是立足于首都教育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乃至国际教育资源而进行的新尝试,通过国际化促进课程多样化,汲取国际组织的课程设计理念和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经验,试点开设国际课程,鼓励课程创新实验等。

2.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呼唤高中分类发展

1996年,北京市率先在全国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近年来,市教委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不再支持高中分层发展,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统筹与协调。这种变化在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获得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意味着优质高中的生源结构更为多元化。从2014年开始,北京中招录取在提前招生和统一招生两个批次中间,首次增加“名额分配”录取批次,全市83所优质高中把学校30%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所有具有升学资格的初三学生都可自愿参加名额分配。2015年的名额分配新增了三类“市级统筹”,市级统筹计划按类分配到各区县参加名额分配的初中校,几乎所有初中校都有毕业生通过名额分配进入优质高中。名额分配使高中学校生源结构多元化的特点更加明显,教育质量评价不再沿袭单纯分层加工的“绝对值”,而是关注原有基础上“分类加工”的“相对值”。未来,北京市中高考改革将进一步丰富高考科目的组合方式,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教育行政部门也将调整教育质量的评估指标,引导不同类型的高中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普通高中分类发展的基本构想

普通高中分类发展旨在打破高中学校单纯根据教学质量(升学率)进行纵向按层次划分而出现的“千校一面”的大一统局面,在明确普通高中教育职能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能力进行横向分类与纵向分层,做整体性管理。“分类发展+分层定位”的发展模式立足整体,能够改变“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倾向,充分调动和发挥所有普通高中学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政府引导,分步实施

高中多样化发展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整体设计与合理布局。首先,要保证一个区域内学校特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要有不同类别的学校供有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选择,即实现学校类型的多样化。政府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区位优势、产业布局及人口结构等,合理谋划高中教育的布局结构,统筹区域教育分类发展、差异发展,合理分布区域内学校类型。其次,根据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和学校育人目标,引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普通高中学校在分类发展的基础上,对学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形成适合学校发展特点的育人模式。在改革初期,教育行政部门要提供几套指导性的分类发展方案(规划),供学校选择改革方向。在推进过程中,要按照不同的学校类型,选取先期试点学校,切不可“齐步走”“一刀切”。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过去行政命令的方式,由管理控制转向引导服务,与学校、社区、学生乃至家长协商确定学校未来发展之路,将学校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校和学生,引导每一所高中学校科学定位,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空间,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坐标系”。在教育公平和秩序维护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彻底扭转过去分层发展所造就的“高坡填土、肥肉加膘”的做法,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薄弱地区和学校大力支持,使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高中学校获得同样的发展与选择机会。通过优化高中教育发展结构,在一个区域内尽量减少“同层竞争”“同质竞争”,从而实现办学类型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2.分类发展,办出特色

横向分类发展是在学校类型划分上,打破单纯从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角度将高中学校分为重点(示范)高中与普通高中的单一模式,根据普通高中学校育人目标的不同和学生天赋、专长的不同等进行横向分类,将学校划分为学术高中、特色高中、综合高中三种类型。学术高中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素质为主,以为高等学校输送优秀人才为目标,体现升学预备职能。注重学术性课程教学,入学条件是一般要求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好、学业成绩较高,喜欢进行理论性知识的学习与探讨。特色高中基于学校的办学传统和优势,以培养具有科技、艺术、外语等特长或对某一领域感兴趣的学生为主,如科技高中、艺术高中、外语高中等,体现高中教育的选择性与准专业性。特色高中的核心在于提供较为专业的特色课程,为有特殊兴趣与特长的学生提供更专业化的教育,为这部分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综合高中是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为主,体现职业预备职能。通过开设各种普通和职业课程,尤其是要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职业技能课程和职业体验活动,增强其实践操作能力,可快速适应某一职业的需要。

上述三种办学类型是根据学校办学优势而确定的,每一种类型只表明学校的主要发展方向,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单一发展,高中阶段依然属于基础教育,无论何种类型的高中都要注重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与基础性。如特色高中、综合高中仍然要完成国家规定的各种必修课程的学习,国外的一些优秀的科学高中虽然以理工类为主,但无不强调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和活动;而学术高中在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同时依然要发展学生的某一方面特长。与此同时,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仍是各类高中的首要任务。

3.尊重差异,分层定位

人与人之间是有天赋与个性差异的,学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层次差异。纵向分层定位是在同一类型学校中,根据学校办学能力、办学水平的不同进行层次定位,将某一类型学校划分为精英高中、大众高中、普及性高中三个层次。精英高中以培养社会精英人才或专门人才为目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学业选拔或专业测试,整体水平显著高于平均水平。我国高中培养的单一模式导致了人才培养的趋同化、标准化,即使那些天赋非常好的学生也只是对他们进行应试训练、竞赛训练,致使一部分学生的特殊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英才教育,重视高中与大学课程的衔接,学生可通过选修大学预科课程、荣誉课程等来满足求知欲望。当然,在一所精英高中内部,学生之间的兴趣与倾向也各不相同,如在一所侧重理科的学术高中内,有的学生可能喜爱数学,有的擅长物理,还有的喜欢生物,需要在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上进行分类设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大众高中是数量较多的一类高中,面向大多数普通学生提供基础教育和特色专业技术教育,升学与就业并重。普及性高中则需要达到普通高中的基本要求,注重职业导向,降低学术要求,学生毕业去向以升入高职院校为主。

分层定位是在对普通高中学校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每一类型学校所做的层次划分。学术高中内的精英高中、大众高中、普及性高中类似于目前的示范性高中和一般性高中,比较容易理解;而特色高中内的精英高中、大众高中、普及性高中由于学校培养目标的不同,会对学生质量提出相应的要求,学生要选择与自身能力与水平相一致的学校,如同为美术特色高中,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工美附中)、北京市徐悲鸿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在学生培养目标上是不同的,对学生的质量要求自然存在差异。综合高中由于定位在职业技能教育为主,在层次划分上主要包含大众高中和普及性高中两个层次。

当然,普通高中分类发展模式的实施是有前提的,首先是职业观问题,要破除普教与职教的等级之分,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善,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多,职业教育地位的改善将促进人们职业观的更新。其次是质量观问题,目前家长依然把高升学率作为孩子选择学校的主要依据,随着高中多样化局面的形成,特色教育、特长发展成为主流,“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将逐渐成为家长和学生选择学校的基本出发点。

参考文献

[1]袁桂林.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理解〔J〕.人民教育,2013,(8):2-5.

[2]戚业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理念、经验与模式〔J〕.人民教育,2013,(10):16-19.

[3]褚宏启.论教育方式的转变〔J〕.教育研究,2011,(10):3-10.

[4]刘永武.北京高等教育普及化对高中阶段教育的影响〔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4):4-6.

[5]束晓霞.走向优质均衡:“重点高中”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J〕.江苏教育研究,2011,(02A):24-27.

上一篇: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 下一篇:曲靖市农村土地撂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