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体会散文中的语言艺术

时间:2022-10-21 12:55:56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体会散文中的语言艺术

【解题钥匙】

一、考点梳理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其语言特点是优美凝练。所谓优美,是指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具有音乐感。所谓凝练,是指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此考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文本语言的鉴赏评价能力。

所以,关于散文语言的考查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考查,即理解句子含意。这个考点着重在语言的思想层面,考查对诸如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矛盾句、哲理句等的表层含意、深层含意或句外意义的分析概括。二是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考查,即鉴赏文章语言。这个考点重在考查对语言的表达技巧、修辞、写作手法及其效果的分析。

二、答题方法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所谓重要语句,一般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的句子。(2)使用一定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3)统摄全篇,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4)表现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常见的命题形式:(1)结合文章内容,阐释某句话的深刻含意。(2)某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比如2015年天津卷第16小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3)对某句话中某些词的理解。比如2015年北京卷第25小题“本文结尾写到:‘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理解句子的含意.考生需要“六看”:一看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关键词语人手解读整句话的意思。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将复杂的句子简单化,提炼出句子的主干,从而分析句子的意思。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起到什么作用。比如,比喻句的作用“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突出了……特点”:排比句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表达了作者……情感”等。四看该句位置特点,是在文章的开头,还是末尾,是在段落的开头还是末尾,从而决定这句话的表达作用。在文章的开头,一般有开启下文的作用:在文章的中间,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五看相邻句子,联系上下文的相关意思,理解句子的含意。六看段、章中心,结合整篇文章的中心意思和本段落的意思.整体把握、理解句子的意思。

2.品味文章语言。

考生需要在了解散文语言风格类型的基础上,分析品味散文的语言特点。

散文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八种:平实质朴,精致典雅,犀利辛辣,幽默风趣,含蓄蕴藉,凝练传神,清新明快,奔放豪迈。它们各有其特点。比如“平实质朴”的语言特点: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易近人,语言以口语化为特征,喜欢用一些俗语,使文章充满生活气息。如《胡同文化》“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比如“精致典雅”的语言特点:多用美好的字眼,善于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善于采用雅致的词语。如《我的空中楼阁》“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它不把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明白地说出来,而是委婉曲折地透露出来一些迹象。这类文章常在写景中来表情达意。比如《故都的秋》。“奔放豪迈”的语言特点:常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来增强文章的气势.所写对象也常常是雄伟壮大的事物,表达的是激昂澎湃的情感。

考生也要注意同一篇文章中也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风格。比如《胡同文化》的大部分语言都表现出生活化口语化的特点,但是结尾部分有这样的语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样的语言又属于“典雅”一类。

分析散文语言,考生要注意“三看”:一看整体语言风格。二看个别地方是否换了语言风格,和整体风格有何区别。三看作者的表达意图。在回答问题时,考生要注意三个步骤:一要明确指出文章的语言特点。二要举出具体的例子,说明语言特点的依据。三要分析说明这种语言特点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读树

李国文

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

过去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这世界上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在公园,在小院的树木,或是马路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便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那些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桧、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势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了。

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的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纷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轨迹.百战不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显得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丫,萎缩的树干,留下了太多的岁月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晨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夸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子的老树,是拘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怙人景色。

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买书,看书中的世界;看树,阅读大自然的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话,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选自《李国文散文选》,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自然段的首句“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如此呢”,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风格很有特色.请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神秘的“船屋” 下一篇:新媒体背景下微电影广告传媒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