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美爱情的纯与美

时间:2022-10-21 11:44:14

纯美爱情的纯与美

[摘 要] 《山楂树之恋》是首立足于现实的纯美爱情的赞歌。老三所体现的“纯”,是排除了一切杂质的不带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纯爱。静秋所体现的“美”,是种自然素朴的美。小说和改编的同名电影共同演绎出了这种久违了的爱情。作为改编之作,影片叙事主线更突出、情节更集中,发挥了电影艺术之长,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影片对主人公情感的刻画也更加纯美化,窦骁和周冬雨的形象、表演也较符合影片整体风格,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些都是改编的成功之处。笔者认为影片在表现人物,特别是表现静秋在爱情上被动多而主动少,某些情节的处理对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上有所削弱。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纯美爱情;改编;审美价值

艾米的小说《山楂树之恋》轰动网络之后,经张艺谋导演的同名电影,又将银幕上久违的纯美爱情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不仅张导从商业大片向文艺片转变的力度使人惊奇。同时色彩浓烈的张氏电影画面被朴素、淡雅的山楂花们替代得彻底,更令人惊喜。另一方面,由老三和静秋所演绎的“知青时代的爱情”,以纯与美的双重审美意蕴打动读者与观众,也展示出人类爱情主题中亘古常新的艺术魅力,并将其提升到一个审美的层次,大大提高了其艺术价值。

《山楂树之恋》是一曲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纯美爱情的赞歌。在观赏影片和阅读小说过程中,当一颗颗感人的热泪从心田流出之时,被浮华世界弄得有些干涸的情感家园,又得到了一股清泉的浸润。以老三为代表的爱情,体现出了一种纯,是一种排除一切与爱情无关的杂质,呈现人性中最善最美的纯爱。这种发自心底、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全心全意的爱,其心如小溪清澈见底,其情似大海深广无边。正如小说所言:“只有在不知道她喜欢不喜欢他的情况下,他还是喜欢她,那样的喜欢,就是真的喜欢了。”[1]150老三这种纯爱,表现在他身上就是在爱情中始终是以对方的利益为利益,始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而不是以自己的喜好为转移。在买冰糖、给核桃、送胶鞋等小事上,他都注意编出能使静秋容易接受而不使其尴尬的理由。尽管他跋山涉水到K市来看静秋,但因她害怕别人看见他们俩在一起,他就压抑住自己的热情,只躲在远处看她做工、打球,只有在没人注意的时候才帮她一把。为了使静秋能到医院疗伤,他不惜割伤自己“逼”她一起到医院。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自然而为之。在老三身上,毫无“高干子弟”的傲慢和轻浮,也没有收入高者对生活困难者的摆谱。他对女性充分尊重,在山间小路上遇静秋换衣服,他自觉转过身去,躲开其视线。就是对暗恋他的长芳,他也造出有未婚妻的假象,巧妙打消了她的念头,又不致伤害到长芳。可以说,老三在爱情上只有真心付出,而无任何索取。就在他来日无多时,静秋真心答应他“做夫妻该做的事”[1]290。但他仍强忍冲动,摇摇头说:“你以后还要嫁人的,要跟人结婚的,我还是把你――完整地留给你┑摹―丈夫吧。”[1]290对于身患绝症之人,在此种情境下,有谁能有如此之自控力?有几人能有如此之境界?又有多少人能有如此之怀?在老三弥留之际,为了静秋,他隐藏了住址,但又时时放心不下她,就让弟弟替他了解她的情况,然后转而告之。直等到生命的最后,在听到了她的声音后,才流泪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老三的纯爱不仅使静秋泪如雨下,而且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灵。老三既是真实的故去之事,又是美丽的理想产物。理想令人起敬,特别是在普遍堕落时,更显理想的可贵。老三表现的这种纯真,是人们爱恋这棵山楂树的最内在的原因。

静秋的爱情,体现出了一种美,是一种朴素、自然的美。或者如同孟德斯鸠所说:“美是最普通,最有代表性,最常见东西的汇合。”[2]21在静秋身上,最普通的东西是情窦初开,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是素朴、纯真,最常见的东西是静秋式的羞涩和担心。这些汇聚成一个像山楂花一样可爱的美的意象。一个纯朴美丽的女中学生,生活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不幸因出身而成了黑五类的狗仔子,承受着社会政治和家庭经济的巨大压力,本无心栽花,却懵懵懂懂地“失足于”爱情禁地。拒绝与追求、排斥与渴望,直率与羞涩,好奇与担心,“小资产阶级情调”与无产阶级审美观等一系列的矛盾冲突,都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了她的身上。这些矛盾,也造就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现实。静秋每遇一事,总是将事情最坏的结果设想出来,在心理上做好最坏的打算,然后从容应对。这种社会现实给予她的智慧经验,使纯朴美丽的静秋身上又多了份“老成”,在其幼稚中又添了些执著。但当她不经意间踏入到爱情领域时,她就束手无策,所作所为相互矛盾,甚至“发现自己爱上一个人,都是在跟他分别的时候,突然一下见不到那个人,才知道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对那个人产生了很强的依恋”[1]27。就是这样一个美的“山楂花”,给人一种久违的亲切,其久违使得在浮华的物质世界和浮躁的情感范畴内,认为这种叙事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在经历过那个岁月或熟悉那段历史的人,对老三和静秋而言,完全是个“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他们的思维和心理,他们的痛楚和伤感,他们的压抑和困惑,他们的反抗和希望。陌生的是山楂树下、勘探队旁、县城医院、K市八中、深山小路、河柳两岸等具体环境中的具体故事。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在这一点上都具有相同的审美价值,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给以审美享受。这种美感,正如康德所言:“是一种不夹杂任何利害感,纯主观的静观的鉴赏判断所获得的自由的愉快”[2]63。但是,作为不同的文艺体裁,其艺术表现手段,或曰其模仿生活的媒介、方法等的不同,使其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不同的审美特征。小说为了表现纯美的爱情,用生花妙笔,用朴素、流畅、优美的语言,描绘纯美的爱情故事。同样为表现纯美的爱情,影片用质朴的镜头,质朴的色彩,质朴的演员,质朴的画面,展现出一个个纯美的爱情场景,使观众“不思量,自难忘”,情感得到净化,心灵受到陶冶。

作为改编作品,电影叙事在风格上秉承了小说的素朴之风,两者具有相同的风味。作为电影叙事,发挥了电影之长,较成功地运用了电影语言,电影镜头,将老三和静秋的纯美爱情故事展现在了观众眼前。笔者认为其成功之处主要突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影片叙事主线更集中和简练。在影片中,过滤和删除了与二位主人公情感关系不很紧密的旁枝左杈,努力保持了主要故事情节的集中和完整。影片编导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小说中江老师、成医生的情节线索,删除了静秋哥哥与亚民的纠葛,去掉了工头万盛昌的故事,压缩了静秋做临时工的多重经历,将其集中在每个二分钱的糊信封工作上。至于学校农场和到省城找老三等场景也都一概抹去。这种处理,既符合一部影片需在两小时内结束故事的叙事要求,而且对突出故事主线,不被庞杂支线占据有限的时间、空间更为有利,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就目前我国多数观众的观赏习惯来说,一部影片有一条主情节线索,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个起码的要求。回头看我国近年来的几部大片,投资大,场面壮阔,画面优美,但观众并不完全认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情节过于弱化。情节弱化是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精英的一个反传统的特征,它与西方社会发展、文化传统、文学理念等息息相关。作为大众文化的影视作品,在中国的接受状况和欧美国家还是有很大不同。对大片《英雄》,人们感到看不懂他在讲什么。而耗资达3.5亿元的大片《无极》,竟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胡戈,在家里剪辑成只有二十多分钟的短片,并将其解构成或反讽为只不过是叙述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足见情节苍白是不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的。此次张导改编的影片,叙事完整集中。从静秋随队到西树坪村编写教材(由李雪健饰演的生产队长接站的镜头)开始,至老三病逝,静秋哭别结束。保持了小说故事情节的连贯性。用电影叙事展现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动人故事。它较之小说主线更集中,画面更简练,主人公形象更突出。

其次,人物感情更加纯美。影片发挥了电影叙事之长,充分运用镜头和画面,将人物性格、情感的细节,多角度地展示了出来,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人物的情感更富有动感,在移动变化的发展中显得更加纯美。影片将小说中老三和静秋手拉手穿过河的细节,恰如其分地改为男前女后共拉一根小树枝过河。半明半暗的月光,山间小河上,二人踩着石头,一前一后拉着小树枝的两头,过河后依然保持原状,但手由两头慢慢向中间挪移……此画面极有情趣,极富美感。通过它,更能看到老三情爱之纯。这些画面,对表现静秋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更是传神的。其幼稚中的成熟(坚持走后不走前),拒绝中的追求(不让拉手却愿拉树枝),排斥中的渴望(脑海中老怕被人看见,心里又非常喜欢),含蓄中的显露(一直若即若离,不离不弃)等方面,分寸感、时代感都很到位。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真正的爱情是含蓄的”。那根连接二位主人公的小树枝,只有在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情景和特定的人物之间才会产生。正因为如此,它才是独特的;正因为独特,它也才是绝美的。影片将老三“未婚妻”的照片改为他的妹妹的照片。将修篮球场的情节,由静秋做临时工的活,变为学校的改造工程,由挣钱转为主动要求锻炼。增加了老三特意买了有山楂花图案的脸盆给静秋洗脚,并且以变魔术的方式展示给她。这些都直观地将人物情感更细化,更纯洁化,从而提升了作品的品味,增添了影片的魅力。

再次,影片中二位主人公的选择较符合角色,与作品整体风格相一致,给影片增色不少。用文字塑造的形象,给读者留下的想象余地较大,而电影叙事中的形象,通过具体演员的表演就“真实地”站在了观众面前,把想象的空间给填满了。对眼前的“活人”的认可度,决定着对电影的接受程度,也决定着影片的票房价值和生存命运。对于改编作品,必然会受到原著的影响,因为在读者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他自己较为定型的形象。作为老三的扮演者窦骁,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都较为接近角色。其纯朴、和善、痴情、成熟以及多才多艺、助人为乐、自控能力等方面都表演得比较到位。银幕上的他,就是小说中的老三,就是人们心目中有思想、有素养的工作在基层的高干子弟。“他”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从而为整体认可影片的改编奠定了基础。作为女一号,张导按照其一贯作法,大胆启用了非专业的演员,其选人标准显然不是按漂亮、性感和大牌的标准来挑选(从发现、使用和培养新人来说,张导可谓是眼光独到,贡献巨大)。周冬雨身上所体现出的清纯、质朴是其本色所在,而这一点也正是静秋这一形象最重要的底色所在。清瘦的周冬雨眼睛不大,单眼皮,但清澈、无邪。在影片中,其幼稚、好奇,又自有主张的神态,甜甜的笑容,时时怕被别人发现的担忧等,都表演得比较到位。它与演员本色和静秋本色很接近,为影片增色不少。周冬雨本身的年龄、经历、气质和高中生的角色要求整体较吻合,其效果比启用“超龄”大腕要理想得多,与作品整体朴素的艺术风格合拍得多,基本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当然,启用没有多少表演经验的新手是有风险的。周冬雨过于单薄的身体与每个假期都做很重的体力活的静秋还是有距离的,还算不上“发育得真好”[1]290。

作为改编之作,笔者认为影片有几处艺术处理是不尽如人意的,甚至是削弱了原著的艺术美感,对人物的纯美精神是有伤害的,提出来以供商讨。

其一,作为经典的性格或真实的人物性格,应是丰富的、多样的,而非单纯的,所谓圆形人物或扁形人物就是指此而言的。对于女主角的性格至少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被忽视、被防范、被压抑的爱情追求,使静秋有种近乎无知的恐惧和总是提心吊胆的防备。另一方面,在她身上还有种人性本身所固有的两性相悦式的本能渴望和大胆追求,一种“本我”对“自我”的反抗和突破。在这种矛盾的两难选择中,不仅能较有深度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这种性格的时代特征,更能深入有效地揭示出人性,展示出人品。影片中的静秋,在爱情中往往是被动多主动少,缺乏应有的追求。这点在“高护士的寝室”一场戏中表现尤为突出。这场戏,二人互相用手“看对方”,正是塑造形象、刻画性格,展现人品的重头戏。影片处理成老三在被单外用手“看”时,被静秋半路拦住,此番改变极不合情理。从静秋来说,她已有心理准备,她说在路上想好了“你做什么我都答应”。表现出了纯情中的大胆执著,也展现了爱情不是索取而是奉献的道理。在当时,她已证实了老三的白血病,尽管犹豫了一下,但他还是主动问老三:“今晚不回病房去行不行?”[1]284同时,也是她主动对他说:“你――也到被子里来吧。”[1]286小说对这点的描写很到位,分寸感很强,也很令人信服,“这是她第一次跟一个男的待在一间屋子里过夜,但她好像并不害怕一样。看来说的那句话有道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她现在连死的准备都有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别人要说什么,那都是别人的事。就算别人把嘴说歪了,她也不在乎。”[1]285这些描写将一个成熟的静秋展示了出来。清纯不等于无知。静秋不仅被动地感受爱情,而且主动地追求爱情。这种爱情是发自心底的不带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全心全意的爱。影片的处理,将这种美淡化了,或者说是歪曲了。从老三来说,他那一晚既是主动追求,又是自觉控制。主动是因为他将不久于人世,自觉是为她能完整地与未来的丈夫结合。因此,他始终没有突破底线。“我不是惟一爱你的人,也不是最后爱你的人,但我是最爱你的一个人。”“我们不会有(孩子),但你会有,你有就跟我有一样。”[1]286这些,对刻画老三纯情是最令人感动和震撼的一点。在审美上,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悲剧美感卡塔希斯Katharsis(净化、陶冶)在此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其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否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都会被这种非物质的感情所净化。影片改编后反倒成了静秋阻止老三,确实使纯美之情被大大地削弱了。

其二,利用字幕提示、转换情节,压缩非主线叙事,交代结局等,都是电影艺术常用的手法。它对衔接镜头、集中画面,取得蒙太奇效果等是个有效的手段。但在影片中,感到字幕出现得有些频繁,它往往会打断电影叙事的连贯性,用得不好会成累赘。影片的最后,银幕上出现了解说性和告知性文字。说三峡大坝淹没了山楂树,村子也变成了库区。这块冰冷的字幕,对叙事来讲是添足之笔,对审美来说可算是败笔,使人心理上难以接受,感情上不能忍受。原著中的结局是30年后,静秋要带女儿从美国飞回那棵山楂树下,祭拜老三,她会对女儿说:“这里长眠着我爱的人。”[1]325此结尾犹如梁祝化蝶,使人精神情感得以升华。“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1]325对这种纯情,静秋的看望,会使九泉之下的老三定然无憾,也会使这段纯美的爱情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因为它在感动人心的同时,也净化了人的心灵。而影片的残酷字幕,却如同眼望着化蝶起舞的梁祝,带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正翩翩起舞,猛然间却遭到一场暴风骤雨(这在现实中是可能发生的事情)结果双双被毁掉。这在人的情感上确实是难以接受的。这种不接受,不是情绪所致,而是情感难为。正如陈剑晖先生所言:“情绪主要源于人的生理性需求,而情感则建立于人的社会性需求之上;情绪是原始的、早发的……而情感则是人与人的交往,人与世界的关系中逐步形成的。此外,情绪来得快但易逝,表现极不稳定,而情感则既有情境又有稳定性,它是情绪的本质内涵,而情绪只是情感的外部特征。”[3]文艺作品就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其审美价值的高低决定着艺术生命的长短。淹没山楂树的字幕提示,也许很实很真,但很伤人的情,对纯美爱情的叙事结尾没有收到升华的效果,反倒起了破坏的作用。

另外,影片在揭示两人情感的产生上显得有些粗糙。静秋的心理活动缺少镜头和画面的展示,没能充分说明静秋为什么值得老三去爱。小说对这点描写得比较细腻,她吸引老三的不仅是美丽、聪明和单纯,而且在于她是个心灵手巧、善良孝顺、坚强勇敢,甚至有些倔强好胜的女孩。据说电视版的《山楂树之恋》也正在筹拍,我们企盼着它的诞生,希望能给我们再一次视觉享受和心灵的感动。

[参考文献]

[1] 艾米.山楂树之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2] 王士德,主编.美学词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

[3] 陈剑晖.历史地理解散文的“真情实感”[J].名作欣赏,2011(02).

[作者简介] 张化新(1953― ), 男, 吉林长岭人, 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西方文学和影视文学。

上一篇:《百万美元宝贝》:超越爱与尊严的体育电影 下一篇:论《暮光之城》畅销的时尚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