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疆农村旅游资源的再认识及开发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1 11:11:46

对新疆农村旅游资源的再认识及开发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旅游已成为很多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农村旅游资源的狭隘认识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效益水平和农村地区的持续发展。文章从资源空间分布的角度重新认识农村旅游资源,以此为基础分析新疆农村旅游资源构成和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一些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旅游资源;再认识;开发对策;新疆

一、引言

农村旅游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命题。农村地区旅游的发展将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国各地农村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势头强劲,新疆地区也不例外,各种类型的主要由农民经营参与的农业观光及休闲旅游也迅速发展起来,乡村旅游作为新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成效斐然。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农村旅游作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类型,在农村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产品开发的投资规模,经营者水平及农村旅游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农村旅游开发兼顾农民利益不够,市场营销缺乏等都影响了农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是对农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主要体现在:第一,农村旅游开发就是农民、农村集体或企业的“农家乐”或“农业园区”;第二,认为农村旅游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而且广阔的农村地区有超强的环境自净能力;第三,对农村旅游的效用认识比较片面,即发展农村旅游就是让农民致富,与农村地区整体发展的关系不大,忽视其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农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使农村旅游成为农村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新疆农村旅游资源的再认识

农村旅游资源,从地域范围看应该是位于农村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即分布在农村的环境范围中,包括已经被开发、待开发的及原生的、再生的各类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根据国家旅游局2003年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国家标准,农村旅游资源既包括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和天象与气候景观类,还包括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类,也就是说包括了农村范围内的所有的旅游资源,是由自然环境、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共同组成的和谐的乡村地域复合体。据此,新疆农村旅游资源就包含了“标准”中旅游资源8大类中的所有类型,并拥有除岛礁和河口与海面亚类的29个亚类,占全部亚类的93.5%,农村旅游资源种类齐全,赋存丰富,遍布全疆各地(见表1)。

由此看出,新疆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可以说几乎包含了旅游资源的所有类型,而且在新疆旅游资源总量中占绝大比重,其范畴不能仅限于农作景观和民俗。

三、新疆农村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正是因为对农村旅游资源的片面认识,导致农村旅游在发展中出现一系列问题,使农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发展弱化,而其负面影响却日益突出。

(一)农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直接受益者不是农村地区

从农村旅游资源开发角度来看,真正以农民个人、农民集体及农民企业为主体开发的仅占较少数;而同时,具备较高价值旅游资源的农村区域,包括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林场等区域,一般为国家所有,已经成为由国家直接控制的成型的景区。目前,新疆农村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的主体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类是国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主要经营管理如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资源价值高的高级别景区;第二类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城市企业,如中昆集团、宏景集团等,这些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及市场开发能力,取得了疆内许多有较好资源潜力的景区的开发经营权;第三类是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农民个人、农民集体及农民企业,一般进行小规模的旅游景区开发或是有组织的农业旅游片区开发,从农村旅游经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类旅游产品数量比较有限,而且地域分布不均衡,比较依赖于经济较发展的大中城市或高级别景区,市场开拓能力薄弱;就全疆而言,北疆的农村旅游发展优于南疆,而南疆地区也多集中于如吐鲁番,喀什等地,其它地区如哈密等地的农村旅游也是比较有特色的。这种开发经营格局直接影响了农村地区在旅游开发中的直接受益水平。

(二)发展农村旅游对农民利益兼顾不够

由于人们对农村旅游资源的范畴认识不清,把开发农村旅游资源认为是与农民不相干的事,农民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和安排的境地,目前比较突出的表现有,部分地区农民对旅游开发占用公共或私人土地由于补偿不利很不满意;在山区开发旅游对当地牧民的生活安置和就业指导与安排缺失也导致一些冲突的发生;另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农民获得的工作机会和收入也不理想,目前主要还是以从事个体摊点和被企业聘为底层员工为主,收入比较低。发展旅游对农民来讲毕竟还是新事物,他们在市场把握和投资实力上都处于劣势,又由于自身素质较低缺乏经营管理经验,所以如果不在政策和资金扶持上予以倾斜,农民往往不能通过发展农村旅游获得受益,故而与发展农村旅游经济的目的相背。

(三)农村旅游产品层次低,经营管理水平低

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造成城市和农村经济的二元发展,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是不争的事实,发展农村旅游的物质基础相当薄弱,这在新疆地区尤为突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难以进行实质性开发,行、游、住、食、娱、购等硬件基础薄弱,一些农村旅游景点浏览环境较差,接待设施规模小、档次低;由于投资经营者素质较低,旅游开发存在盲目性,结果因低层次开发,产品品位不高,配套设施和环境较差,逐渐衰落而停业。在大多数地区,由于提供的服务项目大同小异、经营模式几无区别,加之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蓬勃开展导致竞争加剧,造成农业旅游景点彼此间激烈的竞争,甚至有诋毁同行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增大了市场风险,导致一些地区开发效益下降;从行业管理上看,立法管理尚不健全,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无证经营的现象普遍存在,不重视卫生、环保的现象较为突出,欺客、宰客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旅游开发引致的环境问题

对农村地区的环境监管往往是缺失的,而绝大多数农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者(包括农民)通常也“高估”了农村环境的自净能力,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利用认识不清,以为环境问题就是卫生问题,往往是重开发轻保护,或者只开发不保护,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环境隐患。如旅游农业活动污染、生活垃圾和旅游活动污染等,开展农业旅游的地区一般都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一旦环境遭到破坏,恢复起来就会非常困难,尤其是土壤、水体等的污染,生态恢复需要较长时期;而且更为严峻的是,这些地区能够保证环境恢复的经济、技术力量非常薄弱,环境破坏之后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影响到地区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初衷最终演变成适得其反的结果,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四、新视野下的新疆农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农村地区的直接受益水平

由上所述,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主体主要有三类,而无论由谁开发,都应明确一点,即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理应使农村地区成为最大受益者,但现实并非如此。因此要重新认识农村旅游资源的范畴,完善产权制度,明确责权关系,提高旅游收入的直接回馈比例,地区应通过一系列投资政策、就业政策、劳动力培训政策等政策措施保证农村地区的受益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农村旅游产品体系

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最终体现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农村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一方面,农村旅游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新疆特色的农村旅游实际上基于三大文化背景,即与新疆干旱区相适应的绿洲农业文化,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开荒戍边的军垦文化,结合农村旅游强烈依托城市客源的特征,直接依托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及农村事项的旅游产品应主要发展城市依托型、景区带动型和民俗特色观光及参与型。另一方面,农村旅游产品进入市场要有整体营销的理念和方案,那些较低级别或知名度的旅游景区(点)应与高级别及高知名度景区“捆绑”销售,以此丰富游客旅游内容并提高农村旅游的整体收益水平。

(三)加速农业旅游的规范化发展

农业旅游的规范化发展是目前农村旅游发展中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本文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制订农业旅游发展规划。政府应本着积极科学的态度,加以引导,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规范乡村旅游。可以采取点面结合的开发模式,在以县为单位的区域内形成“农家乐”和其它形式农业旅游点的点面式布局,互为补充,互相衬托。第二,制定行业规范。如成立基层农业旅游管理委员会、建立准入制度、制定行业服务标准等。

(四)对农业旅游的发展进行准确定位

新疆农业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还需在目标、产品和文化三个方面进行重新定位。第一,目标定位。农业旅游的发展要在目的地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旅游产业链、维护生态环境并为游客提供名副其实的多方位的快乐体验。第二,产品定位。要从农业旅游资源特点和目标市场的需求出发进行产品定位,要有“绿色产品”的经营理念,还需要找准目标市场,项目开发应当以当地中等收入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为参照系。第三,文化定位。新疆农村旅游开发应体现“绿洲农业”文化和民俗文化,只有这样,农业旅游才能向成熟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郁成,黄光文.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J].旅游学刊,2003(2).

2、龙良碧,邹盛贵.重庆市农村旅游发展对策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6).

3、胡卫华,王庆.“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方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06BJJ007)。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

上一篇:东莞酒店业发展浅论 下一篇:浅议宜昌如何创建优质旅游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