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阅读学习因合作探究而精彩

时间:2022-10-21 11:06:57

让课堂阅读学习因合作探究而精彩

我国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曾说过,好课一定是好在学生身上,课堂出彩一定是出在学生身上。学生出彩一定是出自学生的“原生态”上,即出自学生的思维、判断、质疑、合作、探究与创新上。余教授的教导,让我们学会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原生态”的展示舞台,尽显课堂精彩魅力。

一、兴趣导入,诱发自主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展现出智慧的力量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笔者深知兴趣的重要性,为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笔者从课堂的导入开始,想方设法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趣从事学习思考与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展现出智慧的力量。

如在导入《拿来主义》一课时,笔者就直接拿课题来发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提出拿来主义,又怎样‘拿来’?”有趣的问题,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期待,他们急切地联系写作背景,快速地阅读探究,一会儿就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拿来主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提出‘拿来主义’就是反对‘送去主义’”,“‘拿来’就是要……”。通过这极短时间的自主探究,同学们就能初步掌握文章的论点及其写作思路、结构层次、论证特色等,确实显示出同学们智慧的力量。

二、质疑问难,促进合作探究,让他们的智慧碰撞出火花

美国著名作家韦伯斯特说:“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他启示我们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是何等的重要。

在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时,我们许多学生的阅读理解只停留在表层上,不愿作深入的探究。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质量,笔者除要求学生交流学习所得外,还明确规定学生每课至少提出一个疑难问题,然后小组全体成员围绕此问题开展合作探究,用共同的智慧解决问题。

如学习《五人墓碑记》一课翻译句子时,有学生质疑:“斯固百世之遇”一句中的“遇”译成“遭遇”不确切。“是啊,上文分明写着五人死后得到荣誉,本是幸事,怎能说是‘遭遇’?”他的质疑立即得到小组多数同学的赞同。可有同学查《现代汉语词典》中“遭遇”条的“义项”,只能选“遭遇”意。于是该小组又提交此问题供全班同学讨论。全班同学有的说译成“待遇”,有的说是“优待”,还有的说“境遇”,但显然都与句意不吻合。最后有同学突然想到了“机遇”,并以《现代汉语词典》中“机遇”条注解为证,且与句子感彩一致,即译句为“这真是百代(难得)的机遇啊!”。“找到了!找到了!”大家个个兴奋不已,因为这是同学们的智慧共同碰撞出的火花啊!

三、搭建平台,激发深入研究,让学生智慧的灵性飞扬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知识”呢?笔者综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和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及其组织能力等因素,决定为学生搭建专题探究平台。即在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掘探究专题,并要求每人一单元至少要参加一个课题的探究。每次在组长的分工下,利用个人以及学校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学习与探究,撰写专题论文,一周后在全班召开专题汇报交流会。

如《赤壁赋》中同学们发掘的探究专题是“试论《赤壁赋》中的人生三重境界”,专题小组获得如下成果:他们认为《赤壁赋》中的人生三重境界,犹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的三重境界。一如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作者与好友泛舟赤壁之初,由于良辰美酒,赏心乐事凑巧在一起,此时自己完全忘却了俗事的烦恼,沉浸在江天、风月、饮酒、赋诗的畅游之境中,这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如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作者畅游时由假想中赤壁的景物,想到历史上(三国)何人在此?又联想到今日江上之人残酷的现实,使原先的山水风月染上人的主观情绪,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如禅中彻悟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大部分人还滞留在人生第二重境界,苏轼却洞察参透人生。仍是这川山月,但他参悟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而愿与无穷无尽的自然宇宙融为一体,于是他用儒、释、道的至高思想进行化解与点拨,使“客喜而笑”,重回盛宴,再赏山水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同学们借参禅三重境界来论述人生三重境界,新颖贴切,飞扬着同学智慧的灵性,实在是绝妙、精彩。

四、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合作探究活动

如学习《雷雨》一课,笔者利用学生喜欢演课本剧的心理,把课本搬上舞台,学生们兴趣盎然,他们不仅能综合人物特点进行合理分工,而且能认真揣摩自己角色的特点,并相互帮助。整个活动无一处不体现学生的合作探究与创造精神。再如学习《沁园春·长沙》后,笔者组织学生举行诗词朗诵会,促使全体同学去搜集诗词,认真探究诗词风格及其朗诵表演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智慧不断涌现升华,课堂也因此精彩纷呈。

(刘丹萍 江苏省靖江市斜桥中学 214500)

上一篇:构建初中语文教学生态课堂研究 下一篇:讲究语言空白艺术 激发自主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