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分析

时间:2022-10-21 11:02:43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分析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强调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速。随后央行也重申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可见,数量型工具仍将是2010年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而信贷投放将会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与此相伴的必然是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加大,风险资产的增加,因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或通过上市融资,或加强管理、剥离不良资产,或改善经营、增加利润留存,或发行次级债券等,改善了资本充足情况,也达到监管标准。从表1中所列的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情况看,截至2009年3季度末,14家银行的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平均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了9.06%、11.47%,似乎大可满足目前的监管要求,但从未来整个宏观经济形势、银行业的风险约束与监管新规看,补充资本又显得势在必行。

一方面,2009年中国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企稳回升,信贷投放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截至2009年11月末,信贷投放总量已超过9万亿元人民币。在经济回升势头基本得到确认的前提下,2010年信贷投放虽然不会重现2009年的天量但也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减少。因为许多去年靠银行贷款上马的新项目,今年很可能需要更多的资金才能完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议也专门提到“要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而有关专家预计2010年的新增贷款应不低于7万亿元人民币。因此伴随着信贷的继续投放,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将延续图1中所示的下降走势。另外,从表1中2009年第三季度的贷款环比增速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受资本制约较大的两家银行浦发和民生,2009年第三季度贷款环比增速分别下降了3.74%和1.15%。所以,从2010年的经济发展和信贷投放角度看,商业银行要保持稳定的业务增长,有补充资本的需要。

另一方面,2009年的天量信贷可能滋生的风险,也一直为监管层所关注。随着经济复苏信号逐渐增强,监管层陆续出台了资本管理类规定,包括《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以及将于2010年底实施的资本充足率相关指引征求意见稿,意味着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日趋严格。基于银监会王兆星副主席2009年12月刊登于《中国金融》中的文章观点: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在2010年分别满足资本充足率紧迫线11%和10%,在2011年分别达到中长期资本目标(大行:CCAR为7%和CAR为11%;中小行:CCAR为7%和CAR为10%)。根据此标准,长城证券对14家上市银行未来两年内的融资压力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即使披露再融资计划的上市银行顺利实施了既定的资本补充计划,上市银行在2012年之前的资本补充缺口仍有1520亿元(其中股权需求为205亿元)。

我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主要方式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银行资本的补充方式也由十年前的特别国债、资产剥离、政府注资等演进到如今公开上市后的市场化融资手段。而欲保持资本充足率稳定提高,就必须建立起市场化的长效资本金补充机制。

巧用股权融资,提高盈利能力,持续补充核心资本

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作为权益资本,其补充方式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依靠利润留存内部积累的内源式融资,一类是依靠股权扩张的外源式融资,二者在使用过程中各有所长。

内源式融资

内源资本供给机制是一种依靠银行内部积累补充核心资本的方式,也就是留存收益。就交易成本而言,如果留存收益能够始终满足银行资本的充足要求,那么,内源资本补充机制是资本供给方式的最佳制度安排。也就是说,在银行资本不足的情况下,银行首要的选择是启动内源资本供给机制,通过留存收益增加银行资本,支持银行发展。这种资本补充方式的最大好处是,银行在这一机制下完全处于主动位置,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弹性,而且成本最低,又不会稀释老股东的股权比例,所以利用留存收益补充资本金是提高核心资本最根本、最持久的途径。据Wind数据统计,14家上市银行2009年前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3385亿元,同比增长2.15%。如果按照前三季度平均净利润估算全年水平,2009年上市银行或将实现净利润4515亿元。按照20%的股息分配率推算,上市银行2009年全年利润留存或将超过3600亿元。因此,为增加核心资本,商业银行应减少现金分红比例,优先采取转增股本金的方式进行利润分配,树立长期稳定发展的理念,构建留存利润补充资本的长期机制。

外源式股权融资

外源式股权融资是指通过发行新股从银行体外募集资金以补充核心资本。因资本来自外部,易受外部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所以银行对外源资本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是有限的。因此外源资本补充机制的交易成本较之于内源资本要高得多。由于外源资本在资本供给量上优于内源资本,因此,外源股权资本仍是我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主要方式。

具体来说,外源式股权融资方式主要有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定向增发、公开增发、配股等。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属一级市场融资,是充实资本金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方式,但准备时间较长,谈判条件较为复杂,新进股东与原有股东在银行经营理念上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并且只能解一时之困,难以成为“持续”补充的主要途径。定向增发、公开增发、配股是上市银行在二级市场的再融资。定向增发是面向银行控股股东、战略投资者等特定对象增发新股,是一种非公开发行方式,增发价格根据股票的历史价格决定,所以在上涨行情中,增发价格是相对较低的,增发的股份有一定的锁定期,在锁定期内不能交易和转让。公开增发是上市银行在原有上市交易的股票基础上,再次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发行新股筹集资金,任何拥有证券账户的投资者都可以参与增发新股的申购。配股是向银行的老股东按股权比例配售新股,配股时新股的认购权按照原有股权比例在原股东之间分配,配股的价格一般按照配股公告时股票市价的一定折价确定,以吸引老股东出资认购,可防止老股东的持股比例被稀释。这三种二级市场的再融资方式均可以募集一定规模的资金,扩大银行的市值,资本补充效果也较好,但会显著扩张银行的股本,摊薄每股收益,能否顺利融资又要受到外部市场压力和投资者认股意愿的制约。此外,银行板块在A股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银行的再融资潮将引发投资者抛售股票从而影响整个大盘的走势。因此,银行依靠二级市场进行再融资的时机选择至关重要。

重视附属资本融资工具,多渠道补充附属资本

2003年11月,中国银监会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关于“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做出决定并下发通知,允许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发行次级债券以补充资本,商业银行可将发行的次级债券记入附属资本。2006年2月,银监会下发《关于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附属资本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并按照规定计入附属资本。这些法规的出台使我国银行业融资模式从过去单单重视核心资本到补充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并重,开创了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补充附属资本的新时代。

发行次级债与混合资本债

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发行次级债券是一种快捷、高效的资本补充方式,也是一种主动、长期的负债来源。次级债的发行灵活,上市与非上市银行只要达到一定的条件都可发行,比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更为方便,成本也相对较低。2009年共有19家银行发行了33只次级债,募集附属资本达2825.3亿元,是2008年的3.9倍。混合资本债券是综合了债务、股权等资本工具的要求而设计的一种债券形式。混合资本工具是比普通股票、债券更复杂的金融工具,巴塞尔协议仅规定了混合资本工具的一些原则特征,而赋予各国监管部门更大的自由裁量权以确定本国混合资本工具的认可标准。与次级债相比,混合资本债券的一些特征使它具有了更强的资本属性,对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但这两种方式受到了银监会于2009年10月底正式下发的《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简称“《通知》”)的制约。

《通知》规定,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及混合资本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补充附属资本时,主要商业银行(含国开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7%,其他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主要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及混合资本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的额度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25%,其他银行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30%;对于2009年7月1日以后银行持有的其他银行长期次级债务,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将全额扣减。虽然“新老划断”适当减低了对银行资本的冲击,但其他要求并未放松,显示出监管层提高银行资本质量增强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决心。首先从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的发行方来分析,发行者(主要商业银行)需要将发行对象扩大至非银行金融机构,还要受到7%的核心资本充足率的限制,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招行、浦发、华夏、深发展已被拒之门外,此外发行额度亦不能超过核心资本的25%,经测算,14家上市银行最多尚可发行约300亿规模的次级债。其次从次级债的购买方来分析,从2009年7月1日以后银行持有的其他银行长期次级债,将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中全额扣除,所以商业银行很可能不再购买其他银行发行的次级债。总的来看,这样的规定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商业银行向非银行机构发行次级债与混合资本债来补充附属资本,且不再购买其他银行发行的次级债与混合资本债,或是将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至7%以达到发行次级债与混合资本债的要求。

可转换公司债券

从西方商业银行来看,作为具有次级债性质的可转换债券在银行资本中虽然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组成部分,但却是银行长期资金的一个不断增长的来源。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公司债,持有人有权在规定期限内按事先确定的转换价格,将其转换成发债公司的普通股股票。中国证监会在2001年4月颁布的《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2006年5月因《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出台而废止),为上市银行打开了充实资本的又一条途径,这也成就了招行于2004年首次发行65亿元可转债补充附属资本的先例。但由于我国整个债券市场的规模远小于股票市场,介于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之间的可转债市场又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与美国2000亿美元的可转债规模相比,我国可转债市场的发行规模却不足200亿元人民币,所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上市银行可积极利用可转债工具补充附属资本,其在转股后又可顺利转变成核心资本,起到一次发行两次补充的作用。

计提准备金

商业银行为覆盖不良资产一般要定期计提贷款准备金,具体包括一般准备金、专项准备金和特别准备金,这部分准备金被计入附属资本。根据我国《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规定,银行应按季计提一般准备,一般准备年末余额不得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银行可以参照以下比例按季计提专项准备:对于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对于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对于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对于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特种准备由银行根据不同类别(如国别、行业)贷款的特种风险情况、风险损失概率及历史经验,自行确定按季计提比例。银行计提准备金,虽然拥有较大的自,也有助于消化不良贷款,但会减少银行当期利润,补充资本的作用也很小,因此,不是一种有效的补充附属资本的工具。

各家银行应“量体裁衣”,发掘最优的资本金补充渠道

从表2可以看出,各家上市银行正不断加快融资进程,纷纷采取市场化的方式补充资本金。在2009年7月之前,也就是次级债资本新规(《通知》)之前,多数银行大都采取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的方式补充附属资本,但在此之后,增发、配股、H股上市融资则成为主要的融资手段。但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要想全面管理风险,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日常性、持续性的补充资本渠道是必不可少的,而这就需通过内部积累增加利润留存来不断补充核心资本。

结束语

总体而言,我国的银行体系在经历改制上市后,已经进入了全面市场化发展的新时期。2009年的天量贷款毫无疑问对中国经济率先复苏贡献巨大,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强心剂”的副作用,而银行资本金的隐忧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我们应未雨绸缪,为商业银行的长期平稳发展做好准备,在经济金融皆已市场化的今天,过度依靠政府信用来支持银行稳定显然是不可取的。既然我们改革开放选择了市场,我们就应该信赖市场,银行作为市场中的一员也应该服从市场规则,以市场化的手段补充资本金是其必然的选择。我们不应以良药苦口而讳疾忌医,不能以补充资本影响银行盈利性或打击股市就放任风险。补充资本金,是为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如今我国资本市场已日益健全完善,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市场中的这些资本工具,给商业银行打下坚实基础,为适度扩张货币政策的持续推进做好储备,应是今年银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上一篇:商业银行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的定位和作用 下一篇: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模式纷呈(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