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意象,亲口语

时间:2022-10-21 10:57:09

舍意象,亲口语

舍意象,亲口语,可变奏出新花样来。如对《静夜思》,有人不对诗的文本语言或诗的音韵效果作研究,而去找诗中的一些关键词来做文章,追求其功能变异,也可引来一大堆不同的花样变化。

湖南资深诗人杨孟芳最近就诗找诗,找出了一点新花样。这首诗题名《故乡》,一看启始的四个字,便知是从李白的《静夜思》找出的灵感,诗极短,延伸出的意境却长。全诗如下:

故乡

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

沿着小路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

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这首小诗如一幅小卷轴般展开,也像现在的所谓“极短篇”,三言两语,说了一个故事,没有高深的意象,更无华丽的词藻,就是用平常语道平常事,十足的白话诗白话味。只是刹尾那一句有点儿俏皮,有点儿反常,更是近乎超现实。就是这最后“有余响”的一句,引起一些议论,有人说根本逻辑不通,在胡搞;有人说这条小路,本来一路顺畅,最后却走入死胡同,非常可惜。广东的卢潜在其短论中却说:“‘故乡’在此诗中有比《静夜思》更为具体的指向,是母亲的床前,“我”和母亲互为‘故乡’定格。诗中的‘故乡’不仅是一个有特别意义的地理位置,而且是虚拟的精神栖居,是实在的与生俱来的亲情所系之处。”湖南的夏阳在其短评中也说:作者把“我”思念故乡和母亲思念游子交织成“双股绳”,呈现出亲情的相互吸引力。广东的陈志伟认为最后一句乃点睛之笔,作者在此笔锋一转,表达出母亲一生最眷恋的是自己的子女。游子对故乡的思恋,很大程度上是在于母亲在那里守望着,而母亲一生最大的牵挂,就是自己的子女。三位的分析都很贴近诗人杨孟芳这样反着写的原意。我以为这也许是现在流行的所谓后现代“情境逆转”,或是“逆向思考”的尝试,与“无理而趣”或许相近似,归根结底是母子连心、互为精神故乡的结果。母亲倚门守望远方儿子回家,盼到后,便会满足地说,有了儿子在,这才是一个踏实的家。这不也是把儿子当成是她的故乡吗?不论故乡或家,都应该是完整的、圆满的。这首诗平白易懂,全无所谓“意象”的堆叠或纠缠,它却表现出一个整体的“隐喻”,仍然有意象结构在其中,只是“意”隐而“象”显而已。

我们写作文,不也应该这样吗?

上一篇:时间偷偷打了一个盹儿(1) 下一篇:高中数学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