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结肠镜下功能性便秘诊断与发病因素的研究

时间:2022-10-21 09:42:00

电子结肠镜下功能性便秘诊断与发病因素的研究

【摘 要】目的:功能性便秘(FC)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主要良性病之一,同时长期便秘与大肠癌的发病关系密切,因此功能性便秘的合理诊断与发病因素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方法:对长期、反复便秘的1000例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并对患者的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因素、饮食习惯等进行了调查。结果:接受结肠镜检查的1000例患者中,952例患者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进一步便秘发病因素进行研究。结论:接受结肠镜检查的绝大多数患者属于功能性便秘,占95.20%,同时研究发现功能性便秘的发病与遗传、心理因素、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关键词】电子结肠镜检查;功能性便秘;诊断;发病因素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53-01

功能性便秘(FC)是具有持续性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的一种功能性肠病[1]。功能性便秘在我国患病率在10%-15%之间,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更高[2],且可增加结肠癌的发病的危险性,也是某些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诱因[3]。电子结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对FC的确切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FC患者的发病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对进一步FC的合理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在我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这1000例患者,均为长期反复便秘的门诊病人,其中139例患者描述有大便带血的现象。其中男性230人,女性770人,年龄从14-85岁,其中60岁以上占520人。内镜检查:使用OLYMPUS电子结肠镜,肠道清洁良好,全部送达盲肠,结肠镜检查结束后,针对结肠镜检查阴性的患者,立刻进行了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因素、饮食习惯等的询问。

2 结果

这1000例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痔疮患者490例,息肉患者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例,结肠癌患者11例,毛细血管扩张症2例,其余952例患者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对这部分患者的调查发现:280例患者的一级亲属患有便秘,357例患者精神不够放松,紧张、焦虑、失眠,385例患者饮食过于精细,少有吃粗纤维饮食,也不习惯饮水。可见接受结肠镜检查的便秘患者绝大多数属于功能性便秘,占95.20%,同时FC患者与某一种或多种发病因素有关。

3 讨论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便秘的发生率逐渐上升。我国将便秘按照病因学分为:器质性便秘、功能性便秘,前者是指有确定病因,如结直肠病变、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结直肠结构异常、药物等医源性因素,后者是除外上述器质性(继发性)病变所致的便秘,电子结肠镜检查对排除器质性便秘提供了有力帮助。FC的病因还不十分明确,可能是多种因素起作用。遗传因素:阚志超[4]等调查发现FC患者一级亲属患慢性便秘占29.8%,几乎1/3的患者有FC家庭聚集现象。国外Gottlie等[5]利用指纹形式(一种遗传标志)进行研究,发现10岁以前开始发生的FC与指纹弓数有很强的相关性,提示便秘的发病机制中有遗传因素的存在。精神心理因素:调查发现FC患者长期有焦虑、抑郁、强迫症等负面情绪,尤以女性及老年人居多。Merkel等[6]用SCL-90-R量表评价心理状况,1/3慢性便秘患者较正常对照组的躯体症状、抑郁、焦虑评分明显增高。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的FC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心理障碍可能是通过抑制外周自主神经对结肠的支配,还可通过大脑皮层而影响下丘脑和植物神经系统,尤其是副交感神经而引起便秘。此外精神心理异常还可影响消化道激素分泌和对胃肠运动的调节。饮食习惯因素:询问发现很多FC患者饮食过于精细,部分患者喜欢吃饮食结构不符合人体生理要求的快餐饮食。Wong等[7]发现米饭的摄入越少,便秘的发生率越高。若食物摄入不足,则对肠粘膜形成机械或化学性刺激不足,不能引起大脑皮层和神经中枢的条件反射,不产生便意而引起便秘。Romma等[8]发现,食物中纤维素含量是影响便秘患病率的一个独立因素。低渣低纤维素可以使粪便量明显减少,饮食纤维中的戊糖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导致大便量增多,体积增大,有效刺激肠道,内括约肌松弛幅度增大而快,粪便停留时间缩短。反之,食物中纤维不足,则使粪便通过肠道时间明显延长,形成便秘。同时其它学者研究发现FC还与排便动力学异常,激素、神经递质和其他调节因子异常有关。可见FC是众多原因引起的症候群,并非单因素引起。

参考文献:

[1] George.F.Functional Bowei Disorders.Gastroenterology,2006,130: 1486.

[2] 沈庆法,沈峥嵘,功能性便秘.中国临床医生,2009,37:69.

[3] 朱芬芬,林征,林琳.功能性便秘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中华消化杂志,2007,27:356-358.

[4] 阚志超,姚宏昌,龙治平,等.中华消化杂志,2004;24:612-614

[5] Gottlieb SH,Schuster MM.Gastroenterology,1986:;91:428-432

[6] Merkel IS,Locker J,Burgio K,et al.Am J Gastroenterol, 1993;88(11:1854-1859

[7] Wong ML,Wee S,PIN CH,et al.Am J Gastroenterol,1999;94:1283-1291

[8] Roma E,Adamidis D,Nikolara R,et al.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1999;28:169-174

上一篇:关注留守老人的健康 下一篇:急诊胃管洗胃护理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