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时间:2022-10-21 08:30:5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我国的现实基础之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完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实基础;政治;经济;文化;群众

党的十七大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社会目前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许多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我国的现实基础之上。

一、从政治上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

强有力的政治基础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今天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也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尽管党的路线和工作有过失误,但我们党及时地纠正了错误,并赢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具备一系列的基本条件,如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正确路线的指引、正确政策的制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和调动,等等。所有这些条件,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创造出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克服这些困难,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讨论、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总体部署。党的十七大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七大的主题,并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人民民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和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同样需要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提供政治保证。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不仅具有镇压保卫的职能,而且具有社会管理和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后一种职能在正常情况下已经上升为主要职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必须逐步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改善人们生活;必须大力发展经济,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所有这些要求的实现,都依赖于人民民主政权组织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阶级斗争在我国现阶段虽然已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而且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会激化。目前国内外仍存在一些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对这些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利用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予以坚决镇压。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一些矛盾和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可能会利用这些矛盾大搞违法犯罪活动,破坏社会秩序。对于这些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必须利用人民民主政权的职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二、从经济上看,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完善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各项工作都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创业,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发展。从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我们办任何事情都要从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要考虑现有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量力而行,要充分考虑我们实际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我国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增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工业技术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必将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条件。

长期以来,传统观念一直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能相容。党的十三大确认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和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目前市场机制已基本建立,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向前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的经济基础,社会建设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建设也必将随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更加注重公平的收入分配方式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从文化上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做出科学的解释和新的理论概括,用于指导新的社会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人们思想道德觉悟有了很大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由人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这些都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从群众基础上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期望,必将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

大力支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写到:“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前,我国经济社会事业迅速发展,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上还不发达,各项社会制度还处于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消极腐败现象比较突出,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社会主义社会也必然存在着各种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矛盾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重视、不解决那些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如果矛盾越积越多、越积越深,就会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有不断化解这些矛盾,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必将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人,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勤劳勇敢、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其中,赵雄为博士研究生;刘家用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统计教学与EViews软件结合的研究 下一篇:论非政府组织在当今我国社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