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民特点和期望的培训教学原则探析

时间:2022-10-21 08:16:37

基于农民特点和期望的培训教学原则探析

摘要 介绍了农民学习的特点,总结了农民的心理期望,从组织到位、内容实用、形式新颖、互动活跃、能力提升、时间适度等方面探讨了开展农民培训教学的原则,以期促进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农民培训;特点;期望;原则

中图分类号 G725;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48-02

2004年以来,我国已连续10年以中央1号文件形式聚焦“三农”问题,“三农”特别是农民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各级各类培训纷涌而上。但是在开展农民培训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培训质量问题,而培训教学是培训工作的重心,做好培训教学才能提高农民培训的质量。因此,应对农民培训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农民的发展。现代农民已经从过去的在家务农逐渐在向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转变,他们亟需培养自己的技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1]。为此,笔者根据农民学习的特点和心理期望,总结了开展农民培训教学的原则,现总结如下。

1 农民学习的特点

1.1 学习目的明确

农民学习主要是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社会要想得到好的发展,就必须学习,不仅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地位等,还有利于子女教育[2]。因此,现代农民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激情较高。

1.2 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

由于农民大多数从事生产、加工、经营等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相对在校学生来说对科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有着无法相比的优越性,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农民可以借助日常的实践来思考学习的知识从而能更好地掌握。

1.3 精力分散,记忆能力较差

由于农民日常劳动量较大,从事的大多是体力劳动,加上家庭的琐事使其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此外,现在留守农村的大多是年龄偏大的农民,其记忆能力较差。因此,农民学习的特点是学得快,但是如果不应用于实践忘记的也快。

1.4 家庭负担重,学习时间有限

农民的家庭负担重,既要承担生产的重任,还要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负。因此,为了提高家庭生活水平,青壮年农民一般都在农忙时在家从事生产,待到农闲时则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妇女和老人既要从事农业生产,还要照顾小孩,能够腾出来的时间很少,因此学习时间有限。此外,农民一般都是自行安排生产劳动的时间,无法统一,因此学习的时间也不容易集中[3]。

1.5 怕承担风险,但容易相互间学习

在农村,农民在生产实践中一般不敢冒风险,因为一旦试验失败则会损失惨重,所以大部分农民都缺乏创新能力,不敢冒险。但是当有一户农民试验成功则会有大批的农民跟风,从众心理严重。因此,新技术一般是在部分农户试验成功后才可以大面积地推广和应用[4]。

2 农民的心理期望

2.1 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期望学习后能够获得好的收益

农民在生产上遇到技术问题时,既想解决又没有办法解决,因此想学习新的科技知识来改变现状[5]。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期待教师能够从其实际出发,彻底解决其生产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明确教学目的,使农民学以致用,才能提高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2 农民是务实主义者,期望学习后能解决实际问题

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和新方法的推广必须经过当地试验、示范,且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才能被农民接受和应用,其创新能力差。此外,农民对学习的要求是经济、实用,而不是仅收取学费而不教有用的知识和技术。

2.3 农民是生产劳动者,期望学习中能助其进行助决策分析

农民由于长期从事生产实践,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对于生产有其独特的见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长篇大论地讲解农民已经掌握的知识,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好的技术措施,改善其生产现状,为其生产起指导、指引作用。

2.4 农民年龄参差不齐,期望教师主动鼓励其学习科技

对于一些年龄大的农民,对于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缺乏信心,自我感觉年龄大了还当学员,产生自卑心理;或者文化底子差,学习难度较大,产生退缩情绪。要求施教者平等对待,热情主动与其交流互动、讨论座谈,鼓励他们,给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努力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激发、唤起和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要新颖、实用,激发其好奇心,提高学习效果。

3 开展农民培训教学的原则

3.1 组织到位

学员出勤率高,教学秩序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井然有序,是组织到位的具体表现,也是顺利开展农民培训教学的基础和保障。培训之前要完成以下工作[6]:一是制定好教学计划。在每期培训班前,要明确培训的时间、内容、地点、任课教师等内容,以确保培训工作有序稳步推进。安排好教师。按照“责任心强、熟悉‘三农’、业务精湛”的要求,选聘优秀教师,并明确教学、实习等工作具体的要求,计划中既有理论教学的安排也要有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准备好教材。选择通俗易懂、内容符合实际、具有针对性的资料作为培训教材。三是组织好学员。通过做好思想工作、提前通知、事先短信提醒、干群结“对子”、表彰先进等途径,努力提高学员到课率,确保培训的顺利开展。四是选择好基地。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具有良好示范性的农业园区、加工企业、种养大户等作为教学示范点,通过“现场参观”、“一线指导”等途径开展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五是考虑好细节。每次培训,都会涉及教学、后勤服务等诸多部门和人员,因此培训过程中,要考虑好诸如教师接送、上课时间衔接、教室音响调控、学员上课点名、茶水供应、试卷发放等一系列细节因素。有时小细节也决定全局。

3.2 内容实用

农民学员是务实主义者,期望学习后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培训内容应该实用、知识技能简单易学。科技培训,主要目的让学员在较短时间内掌握1~2项专业技术,提高实际专业技能[7]。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如果不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就可能会与实际生产、学员需求脱节,让学员觉得培训“办学匆匆匆”、“内容空空空”。要取得实际办学效果,培训内容一定要实用。教师课前要进村入户,与基层干部、学员代表面对面交流,准确了解学员的真实需求和产业生产实际,全面掌握农民学员在知识、技能、信息、市场等方面的需求意向,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课程教学方向,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培训之前,应将课程表、教学内容向学员公布,听取意见,鼓励学员带着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来听课。教学过程中,少谈抽象理论,多谈符合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学员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傻瓜技术”。这样,培训的效果、吸引力才会大大增强,这也是各类培训班的生命力之所在。

3.3 形式新颖

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形式正逐步失去吸引力,实物、标本、影像、模型等的新颖直观教学形式正逐步成为主流。形式新颖的教学形式能为农民朋友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培训过程中要重视运用实物开展直观性教学。影像、模型直观包括模型、图片、图表、幻灯片、VCD碟片和教学课件等;语言直观,如教师通过对客观事物具体、生动、形象的描述和比喻等,培训过程图表结合、声像结合、图文并茂,适时在生产一线开展现场教学,把看、讲、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者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快、心里服,才能增加学习吸引力,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培训单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施教水平,建立实验实习基地和科技示范基地来满足教学需要。

3.4 互动活跃

良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与“学”积极而有效的互动过程,绝对不是“单方的”。因此,培训过程中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善于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农民就提出的问题发表个人意见,提出见解,培养农民联想、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通过问答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等教学方法,进行师生双向交流互动,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和引导农民将感性的认识和体会上升到理性认识,启发农民能够主动、自愿和愉快地学习科技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乐意学,由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 其次,应当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提高农民学员学习信心。良好的教学气氛,能给农民学员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表达意见,愿意与教师和同伴进行对话和交流,从而不断战胜学习困难,取得学习进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是做好学员思想工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通、行动通。农民学员绝大多数是农村从业人员,工学矛盾突出,通过面对面交流、家庭走访、技术帮扶、谈心等多种形式和途径了解学员“心声”,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不断增强其学习自信心。二是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农民学员具有较强的自我概念,他们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特别希望受人尊重。只有形成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农民学员切实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人格的尊重,才会增强其学习信心,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三是教师成功的角色转换和扮演。作为教师,不但要扮演好培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角色,还要善于转换角色,扮演好农民学员的学习伙伴、学习合作者、帮助者、建议者等角色。大量的培养实践证明,教师成功的角色转换和扮演,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必要条件。四是注重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用学员身边成功的事例影响、引导学员,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教育学员。

3.5 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是指学员和教师能力的双重提升。学习知识是农民学员参加学习的“动力”,但掌握技能对其而言显得更为重要[8]。因此,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员的实际工作技能,应该采取“学中干、干中学、教中干、干中教”的办法,让农民学员到实验室、大棚、果园、养殖场、农业科技园等基地学习、实际操作,通过试验、示范、实际操作等途径,让学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消化理论、掌握技能,在实践中提高,掌握真“本事”。同时,可以组织学员参加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检验培养效果。在学员技能提升的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每次授课结束,教师应认真进行自我小结,弥补不足;教师之间进行“听课、评课”活动,相互取长补短;组织教师开展教学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及时掌握、了解、跟踪最新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深入一线,虚心向实践、实际学习,掌握实情,了解实践中的难题。

3.6 时间适度

学员大多数是身心已经成熟、具有社生活经验,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农村从业人员。 其生活、工作、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其学习与儿童、青少年不同,有其自身特点。因此,培训应主要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办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农时、春夏秋冬季节的不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做到一般农忙时间不办班,镇村有重点活动时不办班。同时,根据不同的季节安排每季的上课时间。此外,每次连续上课的时间要把控好。实践表明,农民可以接受的连续上课时间是2 h左右。因此,培训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控上课时间[9]。

4 参考文献

[1] 张娜,马月霞.新型农民学习科技知识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期望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42.

[2] 张胜军,聂伟进.基于成人学习特点的农民工培训教学策略[J].职教论坛,2012(13):38-40.

[3] 周颖.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培养新型农民的创业能力——关于新型农民培训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教育,2010(6):12-13.

[4] 李永钊.因材施教 分类培训——农民培训分类教学初探[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8):31.

[5] 钱明,陈勇.提高半农半读涉农专业中专班办学实效的几点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2(9):14-15.

[6] 姜长云.我国农民培训的现状及政策调整趋向[J].经济研究参考,2005(35):1-11.

[7] 姜长云.农民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模式研究[J].调研世界,2005(9):13-17.

[8] 赵正洲,王鹏,杨道兵,等.我国农民培训模式的内涵、结构及特点[J].职业教育研究,2005( 4):6-7.

[9] 马超,张义兵.国外农民培训的三种模式及其对我国农民培训的启示 [J].职业教育研究,2008(2):61.

上一篇:彰武县“菜篮子”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基于水利普查成果的水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