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的长时探究策略探析

时间:2022-10-15 08:04:44

【摘 要】长时探究是指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一个自主的、较长时间的、连续不中断的观察实验活动。但在日常科学课堂教学中,长时探究更多时候处于“高冷”的尴尬地位。对此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整合活动,设计任务”“呈现任务,有序推进”“展示成果,提升思维”的步骤,提升长时探究的有效性。

【关键词】任务驱动 长时探究 电和磁

长时探究是指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一个自主的、较长时间的、连续不中断的观察实验活动。但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长时探究更多时候处于“高冷”的尴尬地位,大家都向往做长时探究,却往往不得要领,结果事倍功半,最终让我们对它敬而远之。

【典型案例】某科学教师执教的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第一课《电和磁》教学片段。

1.师出示指南针,让学生说说指南针的特点。

2.让学生接通电路点亮小灯泡。

3.师引导:指南针和点亮的小灯泡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来探究一下吧。

4.学生用了20分钟的时间动手探究两者之间的联系。结果,学生拿着指南针靠近小灯泡、靠近电池、靠近导线,没有任何发现(通电导线和指南针距离较远)。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活动和教学目标相差太远时只得停下来从头示范一遍,大把的课堂时间打了水漂。究其原因,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目标不明任务不清,从而造成了看似先进的理念下,收获的是低效、混乱的结果。

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以为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模式来实现长时探究的有效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设计一系列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概念、发展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活动程序。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实现。

一、整合活动,设计任务

“长时探究”的最大特点是将几个小的探究活动整合成一个连续的长时间的探究活动,这就需要对教材所设计的探究活动进行科学的整合,并根据整合后的探究活动合理设计探究任务。因此活动整合是否科学、任务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在活动整合和任务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教师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以把握活动整合和任务设计的方向,确保长时探究活动开展的实效。

(一)分析内容,整合活动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三者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因此,在整合活动和设计任务时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电和磁》一课,教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包括:活动1,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活动2,将通电导线靠在指南针上方,重复接通、断开电路,观察指南针的变化;活动3,增大电流使指针偏转加大;活动4,把导线绕成线圈,使指针偏转更大;活动5,用线圈和指南针检验废电池是否有电。分析上述每一个活动的目标,我们可以发现:活动1是学生已掌握的内容,是为这节课的探究做好条件准备;活动2是为了发现电和磁之间的联系;活动3是为了发现增大电流能增大磁性的规律;活动4是为了让学生发现线圈能增大磁性的规律;活动5是电和磁规律的运用。5个活动可分为3个层次(如下图)。

这3个层次的活动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因此这5个分散的探究活动具备整合为一个长时探究的基本条件。

(二)紧扣核心,设计任务

当教师将一项任务呈现给学生时,必须让他们清晰地了解这项任务的目标即要“做什么”和完成任务的方式即要“怎样做”。因此,设计任务时,要紧扣目标要素和方式要素,让学生明确任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这项任务,以及学生在这项任务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根据《电和磁》一课探究活动整体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笔者设计了如下探究任务。

任务一:组装电路(怎么做);感受电产生磁的过程,思考其中的原理(做什么)。

任务二:使用新材料(怎么做);使用新方法增大磁性,思考其中的原理(做什么)。

任务三:利用线圈检测废旧电池(怎么做);思考其中的原理(做什么)。

二、呈现任务,有序推进

长时探究是由几个连续的探究活动整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因此,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分步有序地推进活动过程。“任务单”和有结构的实验材料,都是推进长时探究的有效载体。

在《电和磁》一课中,笔者设计了3份任务单,并根据任务单把学生探究过程中所需的材料有顺序地发放给学生。

任务单一

[像老师一样组装一个电路,并把导线平放在指南针上。重复实验3次 观察到的现象 我们的思考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提示:任务完成后向老师领取新的任务和材料 ]

任盏ザ

[用新的材料和方法让指南针偏转更大 观察到的现象 我们的思考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提示:任务完成后向老师领取奖励 ]

任务单三

[这是一节废电池,你能用你前面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检验它还有没有电 观察到的现象 我们的思考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提示:完成后整理好所有的实验器材,准备交流 ]

需要注意的是,在任务推进的过程中,切不可指导过细,对制订计划、选取材料、考虑实验步骤,甚至如何合作、如何汇报都进行详细规定,这会失去探究的意义。但同时也不能指导缺位,任务呈现后就不管不顾,任由学生“自由探究”,结果往往一无所获。在指导中,教师既要注重对全班学生共性问题的指导,也要加强对小组甚至个别学生的指导。

三、展示成果,提升思维

小学科学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科学概念,习得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科学思维活动,这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展示成果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的目的不只是让全班同学知道一个结论,而是要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物理思维过程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分析和讨论,扩展自己的思维。在《电和磁》一课中的讨论环节,根据活动整合的实际和任务的层次安排,把学生汇报讨论的重点集中在三个问题上。问题一:是什么力量让指南针的指针发生偏转;问题二:为什么这些方法(增加电池、短路、线圈)能让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大增加;问题三:为什么可以用线圈检测废旧电池。三个重点问题分别指向电和磁的关系、增大磁性的方法以及电和磁的应用,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直指本课的核心概念,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小学生概括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教师在学生概括和推理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同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以培养学生对不同观点的分析和借鉴能力。

(浙江省奉化市岳林中心小学 315500

浙江省奉化市居敬小学 315500)

上一篇:品德教学的统整策略 下一篇:河南省构建世界一流大数据试验区的战略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