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影像思维的微课制作探析

时间:2022-04-17 10:33:23

基于影像思维的微课制作探析

摘 要:影像思维是信息时代人类的重要特征,是人感知的重要思维方式,微课必须具备影像思维的现实性与网络平台传播的虚拟性。文章从微课的影像思维出发,探讨了基于影像思维的微课情景化与指向性制作问题。

关键词:微课;影像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0-0062-02

传统的课堂教学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正面临巨大的冲击与改革,涌现出微课、慕课、翻转课程等课程形式,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微课以其独特的影像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得到教师、学生、社会的广泛关注。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1]。由于微课在我国起步较晚,对于微课的理解与制作还存在许多的误区,为了促进微课的健康发展,教育部在2013年成功举办第一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基础上,于2015年继续举办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要想将微课以视频的方式准确、有效、直观、情景化地展现给受众,必须打破传统“课程”的概念。让“课程”在空间与时间上得以充分的拓展,是微课制作必须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将结合微课制作的实践,以影像思维为基础,探讨课程制作中的情景化、指向性等问题,有效提升微课的制作质量。

一、微课的影像思维

(一)影像思维的内涵

人类的文明发展正在进入影像时代(即符号与符号交换的时代)。影像思维是影像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数字化生存的重要形式。数字化生存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信息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

影像思维是当代人类的重要特征,是人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实践思维与审美思维的统一,是人类对“自然、人、社会”和谐共融观整体感悟的重要途径。

微课的制作必须符合影像思维的规律,将表达、传递的对象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听化,以画框(画面)的形态呈现给受众,受众在其情景化(微课拍摄现场的真实情景与微课传播的虚拟情景)的感染下,领悟微课的指向性,获得良好的自主学习。

(二)微课的影像思维特点

微课不是简单的课程微型化,它是一种可以辅助学习与教学的影像资源。影像受者可以根据学习的需求,灵活安排自己的时、空,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因此微课的影像思维有如下特点。

1.微课制作的现实(真实)性。微课的制作需要现实,要有微课内容、教师、学生、制作设备与环境等,在这些现实基础上,通过微课制作人员的策划、拍摄、剪辑、合成,最终形成数字影像化的微课,实现从现实到虚拟的转化。

2.微课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的虚拟性。微课的传播是在网络平台上以影像符号进行的,表现出其虚拟性。受者接收到的是虚拟现实的影像,通过对这些虚拟现实的影像思维,达到对现实世界的学习与认识。这种学习与认识不是简单的现实回归,而是潜在的、超现实的,促进了现实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微课的影像思维特点要充分体现影像符号背景下的真实与虚拟、人造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实现“本质―现象”二元体系的完美呈现。

(三)基于影像思维的微课特点

1.短小。有专家认为,微课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不要解说[2]。根据人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一节课的教学来说,微课具有短时间的特点。

2.精悍。相对于宽泛的传统课程,微课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问题、突出主题。在微课制作时应用影像超现实的手法,以精炼、动态、超现实的“文字、音乐、画面”,达到传递知识、突出思维与方法、虚拟仿真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目的。

3.流媒体格式。微课是以视频的方式在网络上播

放,为保证流畅的在线学习、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微课制作必须选用合适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并且总容量不能太大,一般不应大于几十兆。

4.情景化。情景化是微课的重要特点,情景是微课内容的载体,微课制作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以充分调动微课受者的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指向性。指向性是微课的又一重要特点,由于上述对微课的要求,微课制作中必须保证其显著的指向性。微课的指向性包括内容的指向性、受者的指向性与情景环境的指向性。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要精心策划、合理设计、有效实施。结合情景化,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

二、基于影像思维的微课情景化与指向性制作

目前,微课制作大多是将教学现场、教学课件、教学资料进行简单的视频化转换。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微课程制作势必要经历从粗放到专精的过程,成为具有知识传递、审美体验与艺术价值统一的微课程[3]。

(一)微课的情景化

微课最终是在网络上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受众,要充分体现其“短、小、精、趣”的特征。微课制作必须遵循影视的呈现规律,以一帧帧的画面传达微课的信息,每一帧画面就是一个场景。在微课制作中,场景可以是现实的复制(现场实拍),也可是人造场景(通过若干实拍的合成与制作),还可以是虚拟仿真场景(以现实为基础,对其进行随时间、空间变化的预测、控制等)等。场景是相对独立性的,每一帧场景表达了一定含义的信息,但是不完整,并且是静态的。制作者还要将若干帧场景关联起来,形成动态的、能够有效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情景。从一帧画面(场景)到动态的、有意义情景的制作过程就是微课的情景化。场景是微课制作的基本单元,也是微课情景化的基本要素,从影像思考的角度,微课的情景化制作过程如图1所示。

受者接受微课是通过“感知―理解―深化”过程来实现的,微课制作的情景化要满足人的这一认识与学习规律。

1.情景的感知。微课制作要精心创设画面,引入场景,形成表象。根据人的感知特点,把微课的要点有机地融入画面,受者通过对画面色彩、结构、背景等要素的观察、思考,获取对微课所传达信息的感知。

2.情景的深入。在微课制作中,通过对场景的设计、融合,使情景不断深入,达到情景与内容的浑然一体。以景导文,启发想象;引导理解,深化认识,领悟精髓。

3.情境的再现。微课的情景化要能够使受者达到情景再现的作用。情境不是实体的复现,而是超现实的模拟。通过情境再现,能获得与实体相似的、可以升华的形象,情境再现情深意长,融知、情、意,行为一体,能够使受者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微课的指向性

微课的指向性是微课制作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指向性对微课受者的学习具有良好的引导与启发作用。微课的指向性要依托一定的载体,主要是通过画面的设计、教师与对象的交流互动、视频环境的烘托等方式呈现。在制作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指向性,要根据微课传达的信息进行策划制作,一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

1.教师眼神的表达指向。教师眼神是微课指向性的重要表达方式,在微课的拍摄、制作、剪辑与合成中,要能够充分展现教师眼神的指向性。在近景(呈现教师的胸部以上画面)画面时,教师的眼神应对着摄像机(视频观众),在全景(呈现教师的全部画面)画面时,教师的眼神应对着录制现场对象(现场学生或目标),眼神不能随意飘移。

2.PPT的点眼指向。要善于应用PPT的点眼指向作用,对于重要的问题、观点等可以利用PPT的特点(文字、动画、色彩、多媒体展示等)来表达,在微课制作时将PPT恰当地融入场景,通过场景的烘托突出PPT的指向,使微课受众得到直观、明了的指向感知。

3.场景的指向。通过对场景的设计、导入与导出等手段,可以达到微课的指向作用。场景的指向可以通过“跟踪―模式―展示”的途径实现,要求在制作过程中选好场景,设计模式,突出展示。

4.背景音乐(旁白)的指向。在微课制作中,根据课程的内容要求选配合适的背景音乐(或旁白),将会发挥意想不到的指向性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对重点的学习与理解。

微课是“教学―视频―互联网”高度融合的产物,为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提供了超越时空的学习方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微课,不仅仅是教师的事,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授课”,需要教师、学生、教育技术人员、社会(微课的视频受众)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教学、教育技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影像思维为微课的制作提供了一种指导思路,微课制作必须提升内容的情景化,为微课的学习者提供有效的指向性。

参考文献:

[1]曹殿波,薛苏秦.“微课”实践中亟待厘清的四个基本问

题[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5).

[2]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

教育,2012,(11).

[3]黄晋.编导意识与微课程制作[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

院学报,2014,(4).

上一篇:“老年漂”,晚年何处安身 下一篇:神秘宝藏该到哪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