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犯在二审庭审中的心理分析及防控对策

时间:2022-10-21 06:34:37

【前言】死刑犯在二审庭审中的心理分析及防控对策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分析死刑犯在二审庭审中的心理特征,确保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和庭审安全,已经成为当前法警部门警务保障实践中迫切需要关注和重视的焦点。死刑犯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是由犯罪人的心理所支配和决定的,是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它通过犯罪分子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不难发现,...

死刑犯在二审庭审中的心理分析及防控对策

摘要:在新的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社会突发事件发生的风险越来越大。死刑案件二审庭审突发事件日益成为妨碍审判活动和严重损害司法权威、危及法院安全的紧急事件。文章尝试对死刑犯二审庭审中的心理进行了分析,并就二审庭审突发事件的防控对策展开探讨。

关键词:死刑;二审庭审;突发事件;防控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发展,内外安全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安全需求和压力在加大;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旧矛盾交错而复杂[1]。因此,在新的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社会突发事件发生的风险越来越大。这其中社会安全事件因其直接关乎社会稳定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这个焦点多集中在社会面的安全,即社会公共安全,而对社会组织内部的安全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尝试对死刑犯在二审庭审中的心理进行分析,并就二审庭审突发事件的防控对策展开探讨。

一、死刑犯在二审庭审中的心理分析

所谓死刑案件二审庭审突发事件,是指在死刑案件二审庭审期间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法院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妨碍审判活动和严重损害司法权威、危及法院安全的紧急事件。死刑案件二审庭审突发事件的发生经常出于法警的意料之外,其时间、影响的程度常常是法警始料未及的。这就需要法警对死刑案件二审庭审突发事件必须有充分的认识,保持高度警惕,严密监控庭审过程中的各种异常现象。死刑案件二审庭审突发事件不仅对法院公信度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且对法警形象的损害也是致命的。更为重要的是,死刑案件二审庭审突发事件对法院的司法权威构成了严重挑战。

分析死刑犯在二审庭审中的心理特征,确保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和庭审安全,已经成为当前法警部门警务保障实践中迫切需要关注和重视的焦点。死刑犯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是由犯罪人的心理所支配和决定的,是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它通过犯罪分子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不难发现,在死刑案件二审庭审时,死刑犯的心理状态一般表现为:

(一)恐惧、怕死心理

死亡对人类来讲是不可避免的,对死期不能具体预计的任何人来说,是无所谓惧怕死亡的。但是,知道自己即将面临死亡,恐惧、怕死的巨大压力就会随之而来[2]。当一审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判处死刑后,死刑犯对死亡的恐惧和怕死心理就会与日俱增。在一审被判处死刑后,到死刑二审开庭之前,死刑犯的思想斗争非常激烈。特别是当经过死刑二审的法庭调查、质证、辩论,死刑犯知道自己所犯罪行严重,非杀不可,一审定的死罪不易更改时,其精神状态几乎达到崩溃的地步。死刑案件二审庭审的过程使死刑犯“生”的梦想基本破灭,死亡的压力和紧迫感越来越临近,其恐惧和怕死心理非常突出。

(二)悲观绝望心理

由于死刑犯所犯罪行社会危害性极大、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犯罪手段特别恶劣,死刑判决基本符合时下被告人对判决结果的“心理预期”。然而,此时的死刑犯是一个心理脆弱的群体,他们在一审被判死刑以后,虽然绝大多数死刑犯都会提出上诉,但是他们不知道在二审后能否得到改判,所以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等死”的阴影笼罩在他们心头。他们认为一旦二审维持原判,自己的一生将从此完结。因此,在死刑案件二审庭审过程中,死刑犯的悲观绝望心理导致和强化了其自杀心理。他们认为,改判无望,手铐脚镣行动不便,跑是根本不可能的。在悲观绝望心理支配下,有的死刑犯积极准备,伺机自我了断。

(三)求生、求轻心理

求生是人类在困境下的最基本的欲望,是害怕死亡的本能和意识。对死刑犯而言,对死亡的巨大恐惧压力有时也会产生惊人的反作用力,迫使死刑犯想尽一切办法谋求活命。死刑犯知道自己所犯罪行严重,非杀不可,一审定的死罪不易更改,感到上诉希望不大,已有死的思想准备。但出于求生的本能愿望,仍有侥幸心理,自认为有从轻或减轻处罚的理由,可能判死缓或无期徒刑。因此,他们在接到死刑判决后会立即上诉,要求接见律师,急于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希望亲人能够在看守所外走关系、托门子,求生、求轻的愿望表现突出,他们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高级人民法院的二审庭审上。在死刑案件二审庭审中,此时的死刑犯会绞尽脑汁地检举揭发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只要有1%的希望对死刑改判有积极影响,死刑犯都会付出百倍的努力。

(四)怨恨和报复心理

一审被判处死刑后,有的死刑犯认为,自己的杀人是对方引起的,或客观造成的,有的对家庭和社会心生怨恨;有的认为自己命不好,赶上了风头浪尖,吃了“风头官司”,从而仇视政法机关及人民警察;还有的对定罪量刑不服,引起针对司法人员或告发人的报复动机。因此,在死刑案件二审庭审中,死刑犯在怨恨和报复心理的支配下,会积极寻找一切机会。一旦有机会,就会疯狂地实施各种报复行为,扬言:“不能白死,要找几个陪葬的”。

(五)伺机脱逃心理

脱逃心理是死刑犯求生心理的极端表现。有的死刑犯在自觉死期将至而又改判无望时,会产生铤而走险、孤注一掷伺机脱逃的动机。死刑犯知道自己的罪行不可饶恕,死已成为定局。不跑等着也是死,跑时被抓住或被击毙也是死。不怕死,不要命的想脱跑,跑出来能活几天算几天,是死刑犯较为普遍的心理。在死刑案件二审庭审中,死刑犯突出的心理反应是:现在还没有经法院二审判刑,能逃就逃,一旦判了刑,再逃就来不及了。因此,对死刑犯而言,脱逃是对生命的渴望,这将驱使死刑犯在实施脱逃计划和行动时不计风险、不计成本。死刑犯脱逃,不仅严重危害法庭庭审安全,妨碍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而且极易形成更大的社会治安隐患,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死刑案件二审庭审突发事件的防控对策

死刑案件二审庭审突发事件往往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死刑犯逃脱等严重后果。因此,预防是庭审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法警工作的第一要务。如何确保死刑案件二审庭审的安全,笔者认为,应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规律,结合庭审实际,以死刑犯为防控核心,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庭审突发事件的防控对策。

(一)信息预警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情报信息的收集、研判是预防和处置死刑案件二审庭审警务保障工作的基础。法警部门作为预防处置死刑案件二审庭审过程中突发事件的主要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情报信息的综合分析研判机制,切实加强对获取的情报信息的筛选、甄别工作;要强化法警部门的信息预警意识,建立社会信息预警机制;要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信息质量,牢牢掌握处置工作的主动权;要建立社会稳定预警系统,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作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超前预防。

(二)控制有力的现场处置措施

死刑二审开庭审理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具有对抗性、动态性等特点,法警部门在对某一突发事件处置的过程中,必须对现场的情势做出正确的判断,要在对事件演变方向有充分估量的基础上,科学性、艺术性地选择控制有力的现场处置措施、手段,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不仅要充分考虑打击、处置的火候,而且要准确把握“出击”的最佳时机,切实掌握好打击的“度”。这不仅有利于整个事件的处置,而且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更有利于国家的司法权威。

(三)建立几类常见庭审突发事件的防控对策

1.脱逃事件。死刑二审庭审脱逃是一种危害极大,影响极坏的恶性事件,历来是法警部门防范的重点。对于一审被判处死刑的死刑犯而言,自觉死期将至而又改判无望时,会产生铤而走险、孤注一掷伺机脱逃的动机。死刑二审庭审脱逃事件发生的时间多集中在休庭、庭外候审及庭审结束(签字)等阶段。

为防范死刑犯脱逃事件的发生,法警部门必须建立安全防控机制:一是要建立庭审突发事件的区域防范机制,如重点防范区域可分为法庭进出口、候审室、审判区、旁听区等,对上述区域要加强安全检查;二是要建立值庭、押解、安全检查、看管、警卫等各执勤法警的协调配合机制;三是要建立庭审突发事件的时间防范机制,注意防范高发期险情。庭审警务实践表明,庭审开始(刑事被告人进场)、休庭以及庭审结束(当事人签字或律师、刑事被告人退场)等阶段是各类庭审突发事件的高发期,也常是庭审防范薄弱的时候[3];四是要建立法院、公安等部门的联动机制。一旦发生死刑犯脱逃的情况就要及时追捕,按照脱逃应急处置预案有组织地进行,并及时通知当地警方,协助公安部门将逃犯缉捕归案。

2.自杀、自伤事件。每一个人生来都有好生恶死的本能,但作为社会之人也常常会因遭遇逆境或挫折而产生自杀、自伤意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理智足以抑制这种意图,所以,现实中真正将自杀、自伤意图变为行动的则始终是少数。[4]死刑犯由于一审被判处死刑,在二审庭审过程中正经历着被维持死刑判决所引起的生理的、心理的甚至是肉体的痛苦,因此,具有自杀、自伤意图的死刑犯更为普遍。而推动死刑犯实施自杀、自伤行为的正是死刑犯自杀、自伤的心理活动。死刑案件二审庭审死刑犯自杀、自伤事件发生的时间多数是在庭审开始前或者庭审结束后;自杀、自伤的方式以吞食异物、撞墙、跳楼为多见。

兼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人,既具有求生的本能,又具有趋利避害的社会观念,因此,在一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是死还是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者力量的对比关系。[4]这就要求法警在评估、矫正死刑犯的自杀、自伤倾向时,要注意死刑犯神情举止的变化,尤其要注意庭审前后情绪反常的死刑犯。因此,法警及法警部门不仅要特别注意庭审前后情绪反常的死刑犯,而且要加强安全检查,留意庭审场所可能发生自杀、自伤的“危险区域”,杜绝自杀、自伤的工具条件。另外,法警部门还要建立与医疗机构的及时联系机制、建立与法院其他部门的协作机制及必要的急救机制等等。

3.行凶事件。庭审行凶事件突发性强,性质极端恶劣,后果十分严重,社会影响极大。怨恨、报复是死刑犯采用暴力行凶行为的最常见的动机,而引发这一动机的常见因素:或是对一审死刑判决不满,引起针对司法人员的报复动机;或是怨恨检举揭发他们的人,使之进一步强化意识,引起针对不特定人的报复动机等等。针对死刑案件二审庭审行凶事件,法警部门除了建立上述脱逃、自杀、自伤事件的防控机制外,还应建立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周密安排,合理布警,确保死刑案件二审庭审安全;二是强化安检、重点防控,防止管制物品、限制物品、易燃易爆物品、强腐蚀物品等危险物品进入法庭;三是结合庭审过程、实行动态防范,特别注意庭前、休庭以及庭审结束等阶段的防范;四是结合警务实践,加强庭审警务保障演练,提高法警处突技能。

参考文献:

[1] 吴兴唐.新安全观和反恐斗争[J].当代世界,2003,(10):11.

[2] 唐兢.死刑犯一般心理分析与监管对策要略[J].政法学刊,2008,(4):79.

[3] 张绪梁.浅析庭审突发事件的防控对策[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4):37.

[4] 狄小华.罪犯心理的危险性评估[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8):13-14.

上一篇: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困惑及对策 下一篇:软件外包行业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