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职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分析

时间:2022-10-21 06:17:59

产业结构与职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分析

[摘要] 产业结构与职业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产业结构与职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实现产业结构与职业结构良好互动关系的建议。

[关键词] 职业结构 产业结构 劳动力配置

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构成产业结构,它反映了一定资源的配置结构,劳动力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资源。劳动力在各职业类型中的比例构成职业结构,它反映了具有不同知识、技能的劳动力在不同劳动岗位上的分布数量及比例,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状况,合理的职业结构是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职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产业结构决定职业结构

一定的产业结构对应一定的资源配置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意味着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重新调整与配置,从而形成产业之间的良好协调,产生较高的结构效率。劳动力作为重要的资源与产业结构相对应,形成一定的就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配置也发生变化。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说明了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间的移动具有规律性,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的产业间的这种变化同时也体现在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的变动上。

每一种产业结构要求根据产业的特性配置一定的劳动力,从而形成与这种产业特定相对应的职业结构,与产业特性关系密切的职业类别中分布着较大数量的劳动力。从下表中可以看出,2000年中国各职业人口的产业分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产业中农业人员占有极高的比例,达到99.49%;第二产业拥有较高比例的生产人员为76.47%,商业服务人员、技术人员的比例分别为7.87%、6.21%。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既包括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金融业、教育与科研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中,商业服务人员的比例最高,为41.40%,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办事人员的比例分别为24.16%、15.40%、11.83%。

二、产业结构变化对职业结构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职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的变化通过三种效应对职业结构发生作用。

1.增加效应。增加效应指产业结构的变动导致新职业的产生,引起劳动力需求量的增加。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过程的加快,产业结构呈现出高级化的趋势,产生了一些新的职业,对劳动者提出了全新的技能要求。新职业作为分工体系的一个环节,就需要一定的劳动力配置在这些职业上,这就增加了对劳动者的需求量。例如,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调查分析师这一新的职业。目前,仅国家统计调查系统从事国民经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调查的专业人员就有约3万人。据不完全统计,为企业的市场调查分析提供服务工作的专兼职人员有近300万人左右。

表 2000年中国各职业人口的产业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2.减少效应。减少效应指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一些职业减少甚至消失,由此造成对这类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减少。产业结构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一些传统的产业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落后的产业逐渐被淘汰,一些职业逐渐消失,这些产业中的各职业岗位上的劳动力逐渐转入其他职业,由此减少了该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如随着电脑照排系统的问世,报社、印刷厂的“铅字排字工人”这一职业逐渐消失,原来的从业者只能转行从事其他工作。

3.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指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一些职业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以及活劳动的支付形式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职业的更新与升级,影响各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这种情况下,职业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但职业的内涵发生了变化,高层次的职业替代低层次的职业,产业变化引起职业的高级化。如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逐渐普及和使用,引起了多种传统行业的职业内容的变化与发展。一方面,产业的高级化造成了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一些职业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产业的高级化意味着对劳动力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能够适应产业新变化的劳动力,也即意味着需要吸纳一部分素质较高的劳动力。

三、职业结构对产业结构具有反作用

在产业结构影响着职业结构的同时,职业结构对于产业结构也会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通过促进效应与制约效应体现出来。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过程中。

1.促进效应。促进效应是指职业结构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一定的职业结构意味着劳动力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在各职业上,在各职业上的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与创新能力。如果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素质并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即职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适应,就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高级人才以及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才能够实现技术创新,将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方向演进。

2.制约效应。制约效应指职业结构限制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产业结构的改进与升级,意味着对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而劳动力的素质在一定时期是相对稳定的,从而职业结构也是相对稳定的。为了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需要劳动力进行一定的培训与学习,这样就产生了时滞,即相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出现的时间滞后性。因此,职业结构不能很快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从而对产业结构产生制约效应。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由于原有的职业结构不能适应新产业发展的需要,无法及时提供适应新产业要求的劳动力,这种制约效应就尤其明显。

四、启示

劳动力由第一产业逐渐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并在不同的职业之间进行流动,劳动力的知识技能与产业、职业的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影响着劳动力在产业、职业上的流动与配置。通过对职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职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中,劳动力是媒介。第二,产业结构对职业结构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职业结构。第三,职业结构反过来也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结构合理、高级化的职业结构对产业结构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产业结构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第四,职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配置在各职业岗位上的劳动力进行的。第五,产业结构与职业结构之间的各种效应是综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

实现产业结构与职业机构的良好互动对促进产业结构的进步、解决就业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注重产业变化对职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建立产业变动、职业变动基础信息库,加强对产业结构变化、职业变动趋势的分析与预测,为教育培训、就业指导等提供科学的参考,为产业的升级与进步提供人才储备,促进劳动力在职业、产业间的有序流动。

2.实行积极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推进产业的高级化。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餐饮业、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也要大力发展信息通讯、金融保险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

3.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普及义务教育,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中等教育,积极引导高等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强职业教育,注重职业教育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以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合格的劳动力,同时对无法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者提供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与劳动技能,增进适应产业发展的能力。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四川全面实现小康的必由之路 下一篇:提高农村经纪人素质促进城乡商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