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生动性”的探究

时间:2022-10-21 04:46:32

小学数学课堂“生动性”的探究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于是,教师们在构建生动课堂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与此同时,功利、浮华也一步步蚕食着我们的教育本真,与“真实的生动”愈行愈远。笔者以为,衡量生动课堂的标准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效果,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课堂表象关系不大。本文中,笔者从身边课堂的“虚假生动”谈起,分析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与形成缘由,进而总结“真实生动”的具体内涵,呼吁构建真正“生动课堂”小组合作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动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253-02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抽象性、逻辑性强,而小学生活泼好动,缺乏足够的空间思维意识,构建小学数学生动课堂对深化课程改革意义深远。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没有能够创建真实的生动课堂,与课改初衷背道而驰。下面,我就这个问题与诸位切磋一二,敬请指教。

一、生动课堂的教学现状

案例一(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

师(创设情境):学校要买美术颜料,一盒价值6元,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买2盒需要多少元?20盒、200盒呢?同时,我们还需要购买洗衣粉,商场里大袋洗衣粉每袋20元,中袋每袋10元,小袋每袋5元,如果分别购买4袋各需多少元?

生(列式并计算):

6×2=12 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上面的两组算式,小组讨论交流,看看能够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学生们开始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有的在练习本上验算、勾画,有的在激烈地交流、争论)生1: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不断变大,积也变大。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小,积也变小。生3:第二个算式与第一个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了10,积也乘了10。生4: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上述课堂案例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非常普遍,由于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兼以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表现积极,它便被我们冠以“生动课堂”的称号,受到相关教师、专家、领导的肯定,甚至是推广。但笔者以为,这种课堂的生动仅仅体现于一种表象,很多个方面都只是一种虚假的“生动”,体现如下:

1.小组构建过于随意。小组构建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但我们教师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学习成绩外性别、兴趣、个性、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只是简单地按照学生座位的就近原则进行建组,致使小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学生讨论不够深刻。课前有预习环节,学生们一定看过了教材中的文字提示,所以小组讨论能够顺利地得出结论,而且语言精练、干脆。但如果兴师动众地小组合作的目的仅仅在于“变大”、“变小”四个字,是不是存在着作秀的嫌疑?因为如果没有小组合作,多数学生也能得出结论,我们只对个别学困生特别提示就好了。

3.教师主导不够明显。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上述案例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层面显然作用有限。可以说,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如何在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需要思考的还有很多。

二、生动课堂的真实内涵

案例二(还是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同案例一,创设情境、列式计算)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第一组3个式子,你们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学生观察、思考)

生1:第一个因数都是6。生2:第二个因数都在前面式子的基础上乘了10。生3:积也是,也是在前面式子的基础上乘了10。师:这几个式子的积计算得有误吗?生:没有。生4:我知道了,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如果乘以10,积也会乘以10。师:同学们,如果是第一个因数乘以10,积会怎么样呢?(学生们开始了计算)生5:积也会乘以10的。师:那无论是第一个因数,还是第二个因数如果乘以6,乘以8,积会怎么样呢?生6:老师,还有如果第一个因数乘以6,第二个因数乘以8呢?师:那我们还不赶紧动手,算一算啊!(学生们开始积极地动手计算)……师:我们接着看第二组式子,第一、第二个因数,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生7:我看出来了,与第一组式子相对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也会除以2;除以5,积也会除以5。就是说无论除以几,积都会除以几。师:大家的反应还是蛮快的,那再想想还有什么吗?生8:老师,那如果两个因数都同时发生变化呢,比如第一个因数乘以2,第二个因数乘以3,或者第一个因数除以2,第二个因数除以3,再或者第一个因数乘以2,第二个因数除以3呢?生9:还有呢老师,如果第一个因数,或者第二个因数分别是加几,或者减几呢,也有什么规律吗?师:大家思考问题越来越全面、深刻了,既然有了问题,怎么办,我们还不赶快动笔验算?……

相比于案例一,笔者以为案例二更真实地诠释了生动课堂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在真实地探索。案例二中,尽管是普通的师生对话,学生们却从一个因数变化,延及两个因数变化,从一个因数的乘除,延及两个因数的加减,对“积的变化规律”问题探究得更为全面、深刻,更接近于“生动课堂”、“自主探究”课改要求的本质。在真实的探索活动中,学生们不断地前进、收获、快乐,即使没有花哨的课堂模式,孩子们依然快乐地有所收获,并真实地感受着数学的迷人魅力。

2.教师在有效地引导。相比于案例一中教师的无所作为,案例二中的老师明显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对于“积的变化规律”这一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其中,教师的循循善诱,一句句“大家自己赶紧验算啊”给了学生充分的肯定,还有激励,凸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从第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积,从第一个式子,到第二个式子,再到两者结合起来考虑,教师的引导还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一定的观察规律,培养了他们有序思考、严谨探索的科学精神与学习习惯,这一点或许才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根本之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无意指责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弊端,更不是蛊惑大家要回归原始的“满堂灌”课堂教学,我想表达的是在积极改革,构建生动课堂的征程中,我们不要被一些繁荣的表象迷了双眼,要考虑学生是否真的“动”了起来,这才是衡量生动课堂的唯一标准。

三、生动课堂的小组合作

案例三(四年级上册“笔算除法”):

师(出示例题):

1.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2.有500吨货物,每节火车厢装载量上限60吨,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学生们列式计算,基本上能够列出正确的算式)

140÷30=4……20(本)

500÷60=8……20(千克)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换一下自己列式计算的过程,相互检查一下是否存在书写、计算等方面的错误。(学生们小组合作)龙龙:老师,我发现小兵算得较慢是什么原因了,比如在算140÷30的时候,他是先以5为商进行计算,结果不对劲,才有以4为商进行计算,所以慢了许多,拖了我们小组的后腿。师:小兵,你说说你为什么要先以5为商呢?小兵:老师,我觉得30×5=150,与被除数140相差只有10,而30×4=120,与140相差有20,所以我先以5为商了。师:大家觉得小兵的想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同学们一阵沉思)慧慧:我知道了,试商的时候,我们应考虑被除数够不够除,而不是进行最大限度地估算。师:慧慧说得真好,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鑫科:老师,楠楠在计算500÷60的时候,商8的时候,她把8写在了十位上,虽然她前面在计算140÷30的时候商的位置写对了,但我觉得她对其除法的意义还不太理解。师:楠楠现在理解了吗?楠楠:刚才经过鑫科的点拨,我理解了,因为是140这个数除以30,所以商应该写在个位上,如果是14这个数除以30,才应该写在十位上。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红红:小刚在答第二道题的时候,答的是需要9节车厢,商明明是8嘛,我觉得小刚太粗心了。小刚:问题问的是需要几节车厢才能装完,余下的20吨不需要一节车厢吗?红红:那第一道题难道应该答成可以分给5个班吗?师:看来两位同学就这个问题有了争议,大家再次交流讨论一下应该怎么回答,我提示一点,你们觉得是生活服从于数学呢,还是数学服从于生活。(学生们开始了热烈地讨论)……

笔者认为这节课的小组合作较为成功,构建了一个真实的生动课堂。首先,他们在相互检查、矫枉过正的时候,已经悄然突破了这道例题的重点、难点,由于是学生们相互合作,所以他们理解得更全面、深刻。其次,教师将课后练习与课堂例题进行了内容整合,很好地将这一章的易错点呈现在了课堂之上,在学生们灼灼的目光下一览无遗。

参考文献:

[1]柴中安.寓教于乐,创设生动有趣的小学数学课堂[J].快乐阅读,2013,(07).

[2]李军.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06).

[3]何巧珠.让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让孩子的心灵激情飞扬――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乐学情感[J].新课程,2011,(06).

上一篇:高职院校开设高等数学实验课的研究与思考 下一篇:卓越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问题的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