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扶”到“放” 学用结合

时间:2022-10-21 04:21:35

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模仿学习阶段,一个是创新学习阶段,模仿学习是根据别人的行为模式和活动进行效仿的过程,也是进行创新学习的必经之路。众所周知,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作文学习的起步,是学生从写话到写段的转折点。这一阶段的作文教学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已有的认知体验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同时也要注重这一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不可任意拔高作文要求,更要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与热爱。因此,在初学作文时,我们可以适当降低写作的要求,从阅读学习的课堂中积累写作的方法,尝试进行仿写的练习,由学生初学时教师细致的“扶”到后期逐步地“放”,实现写法的迁移,让学生作文轻装上阵。

一、找好仿的切入点

作为一名中年级语文教师,我们应当要善于钻研教材,发现教材中的语言形式用教材中适合用于仿作的素材,让学生通过阅读形成感知上的认同的同时,尝试运用作者这种写作方法进行练笔,以达到知识上的迁移与运用。那么如何找到仿的切入点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要想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到好的素材呢?一是教材中的经典片段。二是课外阅读中适合中年级学生特点的片断,而这些片断的选择必须要有作者在写法上有明显的特点与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组织文章内容,使得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前后照应的方法,又使文章浑然一体,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以“我的家乡”为题,采用“总—分—总”这种构段方式进行练笔,让学生通过对家乡的认识选择几个方面的内容来表现对家乡的印象。

二、积累仿的素材

新课标中对于中年级学生积累的要求是这样的:“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任何文字的运用都离不开文字的积累。“积硅步才能至千里”,我们让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就缺少不了字词句段的积累与背诵。但是,只是枯燥的文字背诵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还会打击学生学的积极性。因此,积累素材的方法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在笔者的教学经验中,我认为积累素材的方法可以由简入难,化繁为易,化枯燥无味为兴致勃勃。如,在积累作文素材时,我们可以采用朗诵会的形式,让学生就选择的素材进行诵读表演,在此过程中,学生淡化了背诵的枯燥意识,化之为有情趣的表演,不仅积累了知识,也让同学们在朗诵会中增添了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与爱好,培养了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的积累。

三、训练仿的逻辑

语言是有逻辑性的,有逻辑性的语言才能有条理,层次分明。在学生积累了素材的基础上,我们教师应适当地给学生以指点,让学生在语言积累了基础上发现了语文的奥秘,并把这种科学的表达方式运用于作文当中。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西沙群岛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教师在指导学生仿写的过程中,抓住其中的两个点,一是按照总分结构来描述,二是运用中心词,围绕中心词进行描写。有了仿的逻辑的引领,学生的仿写才能更有效率,更为集中地体现文章的主题。

四、总结仿的方法

总结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好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得以进步的重要环节。一个善于总结的学生,他的学习就能得到更快的进步。及时总结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的巩固,也是学生得以后自主学习的凭仗。如,在教学《翠鸟》这一课时,对翠鸟的外形描写让学生充分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作者是怎么写翠鸟的外形的。学生通过提醒,知道了作者按着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充分地运用了表述颜色的词语,把翠鸟外形的美表现出来……教师通过及时地总结这些写作方法的总结,让学生明白了写法,也培养了良好的阅读方法,为学生进行语言练习打下基础。

五、进行“放”的练习

学生作文不能只是依葫芦画瓢,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体感受。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当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总结到达了一定的程度,我们可以让学生放手进行作文练习。但此时同,学生的仿的迹象比较严重,难以脱离仿的素材,教师可以在此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放射性地引领。如教学《翠鸟》时,在仿写时鼓励学生仿写一动物,随后可以拓展到玩具、拓展到人物、花草、甚至可以鼓励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等等。放手让学生练习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的思维离开文本的束缚,在语言的海洋中自由驰骋。

此外,在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我们应当对学生的作文作及时的评价,正确的引领,多发现学生素材中的闪光点,作为学生作文的榜样,予以表扬和推广,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爱好,引导学生多积累素材,丰富自己的知识,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细致观察周围的人、事、物,设置各种活动让学生的作文有展示的平台……

仿是从中年级特别是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选择较为适合学生特点的素材,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的方法。总而言之,仿不是抄袭,而是培养学生阅读方法,了解语言形式,初步创作的必经之路。由“扶”到“放”,学用结合的仿作模式也是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的桥梁,在学生的脑海里初步建构作文模式,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形成个人较为成熟的思想观点的良好途径。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浅析 下一篇:带小学生畅游在词汇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