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教育常识不再违反

时间:2022-10-21 03:32:45

有多少教育常识不再违反

教师节前夕,到北京师范大学与老师座谈。据报道,在参观的过程中,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一席话,引发公众广泛热议,更有评论者以“伟大理论,英明发现”发表评论。我以为,说了,是说出了一个教育常识,好!如果没说,有一天他一定会这样说,因为这是教育常识。

教育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人类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文化传承、熏陶和滋养心灵,而这些都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个巨大的资源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小就灌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经典诗词中传递的人生理念和治国态度都能够为改革提供最原始的动力,这是中国教育之基因。

是运用传统文化的典范。譬如,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引用《国语・周语下》中一句话“从善如登,从恶如崩”;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兰考县常委扩大会议上讲话中引用宋代朱熹的话说:“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在《摆脱贫困・从政杂谈》一文中,他引用《墨子・修身》里的一句话:“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在的讲话和文章中,类似这样的古诗文比比皆是,可见传统文化精髓对于他执政理念和为人处事的影响。

从经史子集,再到忠、孝、仁、义、礼、智、信理念的传承,古往今来,无论历代教育制度发生怎样变化,传统文化之脉都不应该断了,这也是维系教育的根本。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常识常常被人违反、丢弃,甚至粗暴践踏。据报道,今年开学,上海市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新版语文课本被发现变“薄”了,其中删除了每个章节后的“古诗诵读”部分,共有《寻隐者不遇》、《登鹳雀楼》、《夜宿山寺》等8篇古诗被删去。我在最近从事教材编写中发现,不知谁定的规矩和标准,小学生只能接触古诗,不能接触古文,而古诗只能泛泛而讲,只能讲大意不能讲词语。甚至到了中学,古文的篇幅也不能超过20%。

对此,我非常反感并多次呼吁。此前,我所在的语文出版社,在语文教材的修订中就十分重视古诗文学习,并增加了相关内容,希望以此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一方面,我们宣传并主张弘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却拼命减少古诗文在教材中的比重,降低难度,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最有利的载体就是古诗文,如果不能认真研读,如何渡过传统之河,到达现代化的彼岸呢?

值得一说的是,类似这样违反教育常识的声音和事情在当下还相当多:韩国“岁月号”沉船事故,有人得出结论说教育要培养不听从指挥的孩子才能活命;有领导以重视教育现代化为名,到处推广电脑网络教学,而忽视汉语言文化教学和课堂上与孩子的交流互动;还有多地打出“培养百名教育家”工程等项目,号称通过几年的时间培养出一批教育家等等。

对此,的讲话让我们反思,并给所有人一个重要启示:他的话不是揭示了一个伟大真理或深刻定律,而是将一个本来的教育常识回归、复位并提请人们注意。头脑发热并不断制造各种热闹的人头脑该清醒一下了:回归。

上一篇:国乐风飘 琴音绕梁(上) 下一篇:真人秀节目的媒介化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