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大洲教学方式与实践

时间:2022-10-21 03:09:07

浅析三大洲教学方式与实践

摘要 中西方文化教育氛围各不相同,培养学生的教学侧重点和方法各异,值得我们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对比借鉴。本文分别比较了在三个不同国家的大学里的学习生活,从学校规模、教学、实践形式与课外活动入手,详细介绍,分类对比,进而提出完善我们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 学校规模 教学方式 实践目标 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在大学四年里,笔者有机会参加了学校的交流项目,先后在三个不同国家的大学里学习。这三个大学分别位于三个不同的大洲:亚洲的澳门,北美洲的美国和欧洲的荷兰。虽然都是英语教学,但不同的学校有各自的特点,笔者把这其中的相同和不同进行比较,提供给大家一个了解他们的窗口。

1 学校规模

1.1 澳门

澳门虽然只有32.8平方公里,却是一个很精致的国际化城市。经过几百年的葡萄牙文化洗礼,澳门形成了独特的中西方文化和谐相融的特质。

在寸土寸金的澳门,大学的占地远没有中国内地高校的规模。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空间的合理利用发挥到了极致:网球和篮球场建在楼顶;教学楼里有羽毛球和壁球馆;学校还有自己的酒店和餐厅,平时都可以提供场地供学生实习。这些都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和课余生活。

1.2 美国

名副其实的“大”学,学校占地很大,并不像澳门学校那样袖珍,它同时还拥有自己的飞机场。因为人口密度远比前者小,所以建筑物间距离没有那么紧密,图书馆和体育设施也更加齐全,学生的选择也大大丰富了。此外,学校虽大,但有校车免费接送学生,出行都很便捷。

1.3 荷兰

说到荷兰,我们马上可以联想到风车,木鞋和如画的风景。的确,荷兰是个美丽的国家。从机场开车去学校的路上,可以看到大大的农场,随风转动的风车,悠然吃草的牛羊,宁静闲适。学校在南部的一个小镇上,规模介于澳门和美国之间,不算太大,但是环境优美,有时在小河上还能看到天鹅。

虽然学校之间规模不同,但配套设施都比较完善,安排规划都尽可能地方便学生。让学生拥有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 教学方式和实践目标

2.1 澳门

课堂一般是小班教学,多以老师英文讲解,PPT幻灯片展示为主。而课后的作业则是以小组报告和演示居多。因为学院不大,学生数量也不算多,所以每个学期的课程数量基本上都是确定的,有时可能多达8门。选课的幅度相对较小,于是班上的同学变化也不大,不太需要流动上课。同时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更为密切,如果学习上有问题,都能很及时找到老师解答。

学校很看重团体实践活动,并着重培养学生间的合作和团队间的协作能力。例如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有一门贯穿整个学期的实践课。而整个课的作业只有一个:那就是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四队,相互合作,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期末举办一场慈善筹款晚会。对于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本科生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各组相互讨论,逐步摸索,大家慢慢找到了方向。从公关邀请,晚宴的菜单准备,原料采购,到晚宴准备,再到节目表演,每个细节都是学生自己一手操办,最后顺利地筹到善款,并全部捐给了当地的慈善机构。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学生面对的不再是纯理论的纸上谈兵,而是收获了真正的实际经验。

2.2 美国

与澳门不同的是,学生在入学时会分配指定的Advisor(指导教授), 指导教授主要向学生介绍不同课程的内容与区别,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课程的难易程度,并提出选课建议。学生借此能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课程,同时也降低了学校对于学生频繁换课付出的成本。

课程选择很多,有时还可以选其他系的课。学生一个学期一般是5到6门课程,少于在澳门的数目,但学习量却不会因此轻松,甚至还会更重些,因为可能涉及到比较大的阅读量,同时还有小组讨论,课堂演讲,各种写作,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如果选课中涉及到不同等级的课程,学生有时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跳级。比如笔者当时选修了葡萄牙语,因为有葡语的基础,并不想从头学起,于是预约了葡语系的主讲老师进行口试,最终成功地跳到了中级班。

第一堂课上,老师通常会发给学生一份Syllabus (大纲),让学生提前对这学期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之后课堂就按大纲来上课,就算临时有变化却也不会改动太多。到了期末,学生也能清楚自己学了哪些知识点,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复习。另外,因为学校的规模,专业数量和学生数量远远超过澳门的学校,于是老师和学生间的交流并不会像澳门那么方便和频繁,但这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仍可以通过电邮等方式,或者在指定时间(office hour)找教授解答问题。

对于上课的方式,以一门关于“Customer Service”(客户关系)的大课为例。学生大概一两百人,课上是老师讲解,学生互动,而课下作业主要是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准备期末报告的时候,我们组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汽车维修服务公司。从前期的小组讨论确定好主要的方向,制定调查问卷到中期联系公司采访,再到最后的课堂演示与小组报告提交,老师只是在最初提了些大的方向性要求,其他就不再干预,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我们都是自己联系公司并预约时间,采访了那里的工程师,他们都很友好并详细地回答了问题。虽然整个过程中走了些弯路,遇到了不少困难,但通过这门课很大程度提高了学习研究的自主性和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

在考试方面,尤其是期末考试,与澳门、荷兰不同的是,有的课,如果期末考试前达到一定的分数,就可以不用参加考试直接拿A。同时有的课考试时,还可以带一张事先写好计算公式和概念的纸,这样就节省了不少花在背诵上的时间。正因为有了这些不一样的形式,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被大大缓解了,但在另一方面也对平时的学习提出了约束和更高的要求,降低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心态,真正学到了知识。

2.3 荷兰

虽然荷兰有自己的本国语言——荷兰语,但英语在荷兰却有着很高的普及度。求学时遇到的荷兰人都很友好。例如在路上迷路了,向周围人需求帮助,他们也能用比较流利的英语帮你,基本交流是没有问题的。

学校也是以英文作为教学语言。相较于澳门和美国,荷兰的学生组成更加多样化。在一个班上,可能左边坐的是来自德国的同学,右边是挪威的,前面是比利时的,后边是法国的,就像个小小联合国。在校园里你能听到不同的语言,也有更多机会与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进而了解到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

与美国相似,荷兰的大学课堂的同学流动性也很大,不同的课很可能有不同的同学。但是课堂大小介于澳门的小班和美国的大班之间。对于国际学生,还可以参加专门的一门课跟着老师去不同的地方,一边参观,一边学习。有时学校还会邀请国外的教授来访举行一系列的seminars (研讨会),学生可以近距离与国际知名的学者提问沟通,交流看法。学习氛围宽松自由。

3 课外活动—志愿者

在澳门和美国,除了上课,学校还有很多志愿者服务的机会。笔者第一次作为老师也是在美国担任志愿者的时候,那时向当地小学生介绍中国文化。虽然听众只是小学生,但是他们表现的浓厚兴趣和踊跃提问让我很受触动。而且美国小学的设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走廊里展示的小学生画的人体骨骼图,就算已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许还不能完整清晰地画出骨骼图,甚至可能连骨骼有多少块都不清楚,但美国的小学生可以做到,让人很感慨,也更深地体会到了教育的差异。

4 结束语

三个学校,都根据自身不同的规模,用不同的安排和策略灵活地将学校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在课程的安排和施教上,虽然教授的内容不尽相同,但不管是大班还是小班,是培养团体协作还是个人独立,都秉承了重要的一点——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实践,并有勇气和办法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国内教育可以借鉴的。借助多种多样的课堂与实践活动,多引导学生想“为什么”,进而知道“怎么办”,而不仅仅告诉他们“是什么”。

希望能通过这些学校教育方式的比较,让我们有更多机会进一步思考,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能力,并调整完善我们的教学,更有效地提供给学生更好更宽广的自我发展机会与空间。更希望大家通过我的故事,能有机会可以去不同的地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上一篇:基于传统“布艺虎”文脉的原理设计研究 下一篇:教育需要的是有理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