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驱动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

时间:2022-10-21 03:00:59

双“龙”驱动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

河北省农业资源丰富,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多年来,以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为指导,按照“稳定粮食、提高果品、做强畜牧”的发展思路,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企业、园区双“龙”驱动,着力提升粮油、乳品、肉类、果品、蔬菜和水产加工能力,带动提高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全省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4000家,总产值4040.7亿元,上缴税金75.2亿元,实现利润264.9亿元,从业人员91.5万人。建成各级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5285个,固定资产1226.6亿元,销售收入3305.8亿元。形成了五得利小麦粉、今麦郎方便面、汇福粮油、君乐宝乳品、双鸽生猪、美客多肉鸡、长城果品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各类农产品加工基地产值2163.6亿元,优势产业企业发展集聚和加工升级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一、抓引擎,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突出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多措并举,集中培育。

1.上项目、扩规模

立足投资额度大、原料加工量大、产业发展拉动作用大,瞄准市场,抢占先机,突出抓好技术更新改造项目、延伸产业链项目和抢占市场份额项目。五年来,全省农产品加工项目完成投资1939亿元,竣工投产3119项。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产生了极强的拉动效应,全省农产品加工能力实现快速提升。

2.抓引资、促合作

紧紧抓住企业竞相扩张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全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和环绕京津的区位优势,出台优惠政策、优化软硬环境,主动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推动本地龙头企业重组壮大,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到目前,全省累计签约引资项目2351个,到位资金748亿元。3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央企及外省区国家级龙头企业在全省投资建厂。同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转投农产品加工,投资额占全省项目实际投资比重达30%以上。

3.重科技、创品牌

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推进产业进档升级、产品更新换代。鼓励龙头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研发中心,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全省5285家龙头企业科技人员达到3.66万人,其中,716家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省级以上研发中心达到113个。龙头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4个,“河北著名商标”185个,“河北名牌”产品103个,获得“三品”认证的龙头企业1084个,获得“三品”认证的产品数量2038个。

4.延链条、优结构

鼓励龙头企业自建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种养基地,向上游产业拓展产业链条,保障原料供给,确保加工原料优质、生态和安全。同时,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仓储业、冷链物流业,营造储、运、销衔接紧密的现代物流体系。围绕开拓京津市场,建设起一批高标准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营销店,与大型超市建立产销联盟,实行“农超对接”,产业链条更加完整。

二、抓集聚,积极创建加工园区

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载体,采取“政府建园区、园区聚企业、企业上加工”的模式,强力推进。

1.规划引导

依托优势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产区,借助农产品加工“小规模、大群体”基础条件,明确了粮食、乳业、畜牧、果品、蔬菜、水产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区域布局和发展重点,注重发挥核心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引导同类企业或上下游企业“战略组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均沾。全省建成10个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形成“三环”、“四沿”、7个产业(加工)带,即:环京津、环省会的乳业、肉类、蔬菜产业带,环渤海的出口产业带,沿太行山果品产业带、沿燕山和冀中地区果品蔬菜产业带、沿京广线粮油产业带,沿黑龙港流域的奶业、肉类产业带。

2.典型引导

河北省省政府认定了3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市、区),每个基地县均建设一个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要求把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成为产业转移的承载区,体制创新和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产业集群的集聚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为构建农业强省奠定坚实基础。目前,30个加工基地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达2000多亿元,5年增长了130%。30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规划建设了38个加工园区,入园企业达1605家,实现销售收入1470多亿元。其中,隆尧食品城、承德食品工业园、大名加工示范园等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已初具规模。

3.政策引导

强化服务功能,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扶持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企业,建立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检验中心,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强化支持保证,各级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做到政策向园区倾斜、资金向园区集中。省财政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基地县加工园区加工项目和集群项目建设。各市财政专项资金实行重点扶持。近三年,省级财政投入达到6亿元。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定期调度、现场办公、综合报告制度,半年一调度,年终总考核。

三、抓改善,提升初加工设施水平

抓住农产品收储初加工这一薄弱环节,按照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总体部署,认真组织实施惠民工程,促进农产品产—加—销协调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

把建立上下协调、高效运行的推动机制作为项目实施的重要保障,省级成立领导小组,厅领导任组长。20个项目县县级领导挂帅。对建设用地、资金管理、公正公开等重要问题,纳入县委、县政府工作日程,加大协调推动力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制订实施方案

把逐级制订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作为项目实施的重要前提,按照农财两部的指导意见,准确把握减损增收、建设主体、实施程序、建设管理等关键环节,做到了导向清晰、主体明确、重点突出、程序严格、措施具体、保障有力,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好的基础。

3.强化技术培训

把技术落实到位作为保证项目实施质量的核心,从省到县逐级确定了技术依托单位和技术服务人员,项目县将技术图纸落实到每个建设主体,指定技术负责人,配备农民技术员开展服务。

4.拓展服务领域

把加强综合协调作为推动项目实施的有效措施,开展金融、土地、培训等方面服务。省产业化办、省农业银行印发了加强项目金融服务的通知,对提出贷款申请的农户和合作社,按批量贷款营销模式提供金融服务,争取资金1100万元。及时向国土部门介绍项目情况争取支持,同时还把项目培训列入省级“阳光工程”培训内容。

5.加强督导管理

把加强督导检查和信息化管理作为推动项目实施的重要手段,召开全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会议,作出工作部署;对果蔬制干项目县逐县进行督导。发挥市级的管理作用,建立分阶段检查制度,落实信息录入上报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2012年,全省新建马铃薯贮藏窖1566个,果蔬烘干设施1140个。这些设施的建成,减少了产后损失,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为农产品深加工储备了大量优质原料,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产供销协调发展。

(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上一篇: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 下一篇:第二届中国食品产业产学研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