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21:44:33

驱动式教学论文

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19-02

自1981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高等学校图书馆管理条例》,要求各高校把“文献检索课”作为高校图书馆的情报教育课以来,我国高校的文献检索教学已有30年的历史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知识载体的日新月异,文献检索教学也在不断的变革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然而,在搜索引擎等被人们广泛使用的今天,文献检索课的设立也遇到了不少质疑,甚至面临边缘化的危险,2010年全国高校文献检索教学研讨会也就“既然网络搜索引擎如此普及,信息检索已是全民行为,高校还有必要专门开设课程吗?”此类的言论进行了探讨[1]。为了解我国高校文献检索教学研究的发展现状,我们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刊登的文检教学研究类论文进行了统计,通过分析了解其特点及不足,并对检索教学研究进行反思,从而促使文检教学相关人员深化文献检索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一、材料与方法

数据库采用了中国知识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时间限定为2000~2010年,选用检索词“文献检索课”、“文检课”、“文检教学”、“文献检索教学”、“文献课”,在主题字段进行精确检索。首先在全部期刊中进行检索,结果为2981篇;再限定在核心期刊中进行检索,结果为563篇;我们进一步将检索范围限定在《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中图书馆学、情报学类共19种核心期刊进行检索,结果为453篇文献,显示文献检索教学方面的文章主要刊登在图书情报类期刊上。考虑到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总体水平好于非核心期刊,为消除部分学术质量较低的论文对文献检索教学研究情况产生干扰,我们仅对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进行分析。对检索得到的453篇文献,首先去除增刊上刊登的31篇文献,再经阅读题目及摘要,去除通知、目录、传记等与文献检索教学研究无关的内容,最终获得有效论文356篇。

二、检索教学研究的现状及分析

(一)年代分布:核心期刊文献量下降趋势明显

全部356篇文献中,2000年有30篇,2001年发表41篇,2002年46篇,2003年44篇,2004年42篇,2005年27篇,2006年31篇,2007年31篇,2008年22篇,2009年17篇,2010年22篇。可以看出2004年之前,文献检索教学研究类论文较多,显示检索教学研究的热点出现在2004年之前,这与张静[2]的研究结果相同,但2005年之后,文献量持续下降,在较低的数量上徘徊;而在全部期刊中得到的2000年到2010年发表文献的篇数比较平均,在230篇至296篇之间,变化并不明显,其中2005年最少,有230篇,2006年后发表的文献量均多于2005年,说明总体而言对于检索教学研究的关注度并未下降,但核心期刊对此类文章的接受度下降。

(二)研究主题:广泛但不够深入

通过对论文标题、关键词及摘要的分析,我们发现356篇文献主题较为分散,涉及的研究内容较多,按其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14类,其中主要包括教学改革48篇,占13.5%;教学方法研究36篇,占10.1%;调查分析34篇,占9.6%;教学技术33篇,占9.3%;教学实践30篇,占8.4%;教学模式30篇,占8.4%,说明在文检课教学研究中,各方面的研究比较平均,热点并不集中,相对而言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较多,反映了文检课教学人员也在积极开展教学方面的探索。

对这些论文的摘要进行研读,发现尽管研究内容广泛,但大多缺乏深入的挖掘。例如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方面,尽管不少院校都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而且检索到的论文涉及问题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课程法、案例教学法、兴趣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个方面,但大多是泛泛而谈,仅对某种教学法的主要理论方法进行介绍,并对该教学法在文献检索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建议。基于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探讨的论文并不多,使不少学校在教学方面开展的一些有益的尝试得不到推广,无法更好地体现其研究的价值。

(三)研究方法:相关理论的应用不足

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有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之分,定量研究大量依靠数字、数据和统计分析,如描述研究、因果比较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质性研究主要依赖文字数据和主观分析[3]。与定量研究相比,质性研究能在更深的层次上促进教学的发展,这是定量研究所无法达到的。在全部的356篇论文中,定量研究包括调查分析及部分教学评价类文章共41篇,占11.5%,而其余多为描述性和实践总结类的论文,而仅有少数论文涉及质性研究,其研究的方法以主观分析为主,质性研究的方法应用较少。此外,除教学评估的定量分析、教学论文的统计等文章外,大多定量研究中涉及问卷调查,与心理学等领域研究中的经典量表不同,文检教学研究中的问卷多为研究者自行设计,其效度、信度没有明确交代,也没有为避免对调查结果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影响因素而进行必要的调控。在描述性和实践总结论文中,不少都是一些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研究,但大多缺乏事实数据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四)期刊的分布:教学类期刊较少

当前,各类期刊仍是发表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相对而言,核心期刊上刊载的论文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要大于一般期刊。从统计数据看,在2000年至2010年检出的全部文献中,核心期刊论文仅563篇,而限定在图书情报类期刊则有453篇,教育类核心期刊仅36篇,反映了文献检索教学类的文章在其他核心刊物上,特别是教学类核心刊物上刊载较少,与其他领域教学研究人员交流较少。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中,《图书馆学研究》最多,有58篇,占16.3%;《图书馆论坛》47篇,占13.2%;《情报杂志》37篇,占10.4%;《情报科学》35篇,占9.8%;《大学图书馆学报》28篇,占7.9%;《图书馆杂志》24篇,占6.7%;《图书情报工作》和《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均为23篇,占6.5%;《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2篇,占6.2%;其余大多仅有几篇文献检索教学论文刊载,《情报学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和《国家图书馆学刊》未刊载此类文献。尽管存在作者投稿的方向选择以及期刊在栏目设置中的研究导向因素,但各刊在选稿中存在一定的倾向,也是不争的事实。从统计数据看,在对教学论文的选择方面,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存在一定的喜好。

三、对文检课教学研究的反思

目前,我国开展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主要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兼职,多数人员不属于教师编制,除上课外还兼有其他的工作,其时间和精力受到制约,而且由于大部分教学和研究人员都是图书馆或情报学专业毕业,缺乏教育专业知识背景,在教学方面较难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此外,在院校中,图书馆及其教学任务历来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教学研究人员缺乏相应的培训及激励机制。为提高文检课教学研究的水平,需要在外部环境、人员素质以及出版环境等几个方面加以改变。

(一)校内教学研究环境的构建

文献检索课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人员的配置等方面,与校内的教学研究环境息息相关。近年来,文献检索课程面临学时减少、学分减少、学生不重视等窘境,并受到了“计算机基础”等其他通识平台课程的冲击[4]。不少高校逐渐将文献检索课由必修课转变为选修课,教学部门、学生等对文献检索课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下降[5]。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文检课教学研究队伍稳定性,以及教学研究主题的选择和开展。通过提升文献检索课的地位,可以使研究人员通过校内外合作,更好地与专业教师、科研人员沟通或联合开展研究,使研究的范围、内容更适应本校及本课程的发展需求。而学校有关部门的重视则意味着在人员、经费方面能得到良好的保障,研究能得到相关部门更好地配合。教学研究人员结构的改善可以使研究主题和类型的选择,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更加科学合理,使研究的针对性实用性更强。

(二)外部教学研究环境的支持

文献检索教学作为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与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关系密切,还对图书馆服务和信息资源更好的利用至关重要。我们从统计中可以看到,近几年来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上刊载的文检课教学研究论文有减少的趋势;而教学类核心期刊上刊载的相关论文量也并不多。建议高校图书馆学会及相关机构,能采取一定措施,例如教学研讨会、联合专业期刊开展优秀教学论文评比等形式,鼓励文献检索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从而达到支持教学,发展教学的目的。

(三)加强师资培训,建立激励机制

文献检索教学作为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学和研究人员不仅要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知识背景,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和基础。因此,为提高文献检索教学研究水平,一方面应开展对研究人员的培训,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的培训,改善知识结构,拓宽思维和视野;通过定量和质性研究、统计分析及问卷设计等方法的学习,使研究技能得到提高,研究更加深入;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激励机制,给予研究人员良好的研究环境、较宽松的时间等,也有利于提高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稳定的文检课教师和研究团队。

总之,文献检索课作为当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其教学质量。尽管目前在研究主题及研究的方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们期待能通过内、外部教学环境、师资培训以及激励机制的建立等方面的改善,进一步发展教学工作,拓宽文检课教学研究的范围,引进先进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促进高校文献检索教学的发展,为学校素质教育以及图书馆工作更深一层楼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吉久明,任福兵.2010年全国高校文献检索教学研讨会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46.

[2]张静.从1984-2003年论文统计看我国高校文献检索课的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80-82.

[3]殷晓丽,郭立,门寒隽,王通.我国医学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反思――基于5本主要医学教育学术刊物2007年刊载论文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1,9(1):87-91.

[4]黄筱玲.基于通识教育视角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61-63.

[5]陈丽.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高校文献检索课改革[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5):45-46,60.

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教学论文;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5-0079-04

最近,笔者参与了江苏省某项论文评选的评审工作。该论文评选的参与对象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教研员,参与面达到上万人,笔者负责了其中一千余份教学论文的初步筛选工作。在翻阅教师的教学论文时,笔者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来自中小学的教师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运用、甚至提出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但不同的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运用方式并不相同。教师教学论文的撰写深刻反映出当前广大中小学教师在面对教育理论时恐惧、迷茫的心态和某些认识上的误区。

一、教师教学论文的几种类型

(一)“语无伦次型”

很多教师在平时口才不错,文笔也不错,但一写到教育论文,便会语无伦次,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出现明显的语词错误或写作硬伤。比如有教师的论文题目为“如何使生物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如何提高有效的课堂教学”“爱的奉献教育”“情感智力”“余飞日记”“七年级英语教学”“心灵的呼唤”,这些论文题目要么是出现了明显的语法问题,要么根本就不是一篇论文的题目。很多语文教师对最基本的议论文写作规范能够讲得头头是道,但一碰到自己写教学论文,就像得了语言障碍症一样,特别是在每个段落抛出自己的论点后,作者往往会引用一些论据来进行论述,但这些论点和论据之间往往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还有部分教师论文题目偏大,如“怎样提高教学质量”“让语文课盛开和谐之花”“爱如春雨润幼苗”,明显不适合作为一篇论文的题目。

(二)“读后感型”   这类文章大多是作者们在阅读了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专著或文章后,有感而发的随笔型文章,比如“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启示” “由《窗边的小豆豆》想到的”“杜郎口经验的启示”等。与“论文”相比,“随笔”让教师觉得更亲切,所以教师写起这类文章大多行文比较流畅,读起来比较亲切自然。虽然随笔是亲切的,但不是随便的,在自然流畅的表达中应该体现一种思想的深度,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然而,在教师们的随笔中,大多只是对某些教育理论或思想进行一番叙述之后,总结了对自己启发最大的几种观点。这种读后感大多停留在“感”的层面,而没有上升到“思”的层面。

(三) “嫁接型”

这类文章也不少见,作者在接触了某种新理论后,自以为在理论领域中捡了一个稀罕的“宝贝”,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放到自己的教学中操练起来,比如说“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脚手架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后现代主义对当前教育的影响”等。这类文章中,作者大多照搬某一领域的理论,直接运用于自己的教学领域,而且这种运用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实践层面,只是在写论文时临时把两者“嫁接”“拼贴”起来,也不管能不能兼容,是不是适合,先“生造”出一个新鲜事物吸引眼球再说。这类文章看似新颖,其实并无多少实质性的内涵。

(四)“诠释验证型”

教师论文中最多的就是这种类型的文章,即针对当前的若干教育理论,通过自己的实践案例来诠释、验证这些理论。在教师的教学论文中,最受大家关注的话题主要是“教学生活化”“如何体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有效教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个性”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以来备受推崇的概念或观点。有五成以上的教师论文都是在讲自己在实践中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的。

(五)“空洞无味型”

这一类文章看似谈的是教育理论,但是整篇文章看完以后,不知所云。比如说“放飞童心,激扬个性”“用爱的力量转化后进生”“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发展”等。这些文章本身论题观点就不是非常鲜明,在论点与论据中,几乎都是空话、套话,诸如要爱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因材施教之类,所言“空无一物”,毫无新意。作者好像在喊口号、下决心一样,读完就感觉看了一大堆正确的废话,毫无所得。

(六)“反思批判型”

比如“对探究式教学的反思”“预设与生成的辩证思考”“试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运用中的弊端”“不要片面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能够针对当前某些受热捧的理论提出质疑和反思,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论证。这类文章只占教学论文中的极少数,教师基本能够站到较高的层面,对某一种理论或现象进行正面和反面的观察。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七)“创生型”

“创生型”的文章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对某种现象的调查分析,发现现象背后的一些规律;第二种是通过自己的尝试性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比如,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之间进行了相关因素的分析,有教师对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心理状况通过调查进行了比较研究,有教师尝试运用某种新的评价方式,取得了好的效果,有教师尝试了新的学生习作批改方式取得了成功等。这种创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能够在现象的基础上,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理论概括的就更少了。

二、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误解

很多教师对于教育理论都抱有一些偏见。

(一)理论躺在书上

如果问教师,教育理论在哪里?可能大多数教师的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理论躺在书上”。对于很多教师而言,教育理论就是晦涩难懂的文字,就是某某教育理论家的只言片语,就是一个又一个让教师感到陌生而又敬畏的新名词。

(二)我们不会“玩”理论

在一些有所谓“教育理论专家”在的场合,经常会听到教师说: “我们是一线教师,我们就缺少理论,我们只会做,不会把自己的东西上升为理论。”很多教师潜意识都认为教育理论就不应该是教师“玩”的东西。为此,当教师在写教学论文时,他就顿时感到自己进人了一套陌生的话语体系,教师的自卑、不安和无所适从就往往表现为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

(三)理论都是“难啃的”

教师之所以会对理论产生恐惧感或者厌恶感,主要原因就是教师觉得要学习和理解那些教育理论

非常困难而且缺乏趣味。有不少教师在写论文的时候,喜欢“宏大叙事”,语言空洞,言之无物,完全没有自己的理解与话语,因为他们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教育理论。

(四)理论不实惠

教师总觉得理论与自己的实践保持着遥远的距离,所以经常会听教师讲: “教育理论都是理想化的,对我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我们只关心怎么做,怎么教学。与其听一些理论讲座,还不如听几节课来得实惠呢。”所以,尽管在一些文章中,教师试图用自己的实践来佐证理论,或者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但总使人感觉到理论和实践往往是两张皮,只是牵强附会地被“揉”在一起而已。

(五)理论不会有错

在很多教师的潜意识中,他们都认为教育理论就是教育的真理,特别是对于政府所倡导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基本上教师都会认为其正确性是不容质疑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论文中大多是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来验证教育理论的正确性,或者就是通过引用某种理论来证实自己观点或行为的正确性。

三、究竟什么是理论

教师对理论的不良心态和某些误解阻碍了教师对教育理论的有效利用。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纠正教师对教育理论的错误认识,澄清到底什么是理论、理论有什么功能、教师应该以何种方式对待教育理论等问题。

(一)理论是“观看后的结论”  理论(Theory,Theoria)一词来自希腊语,它是动词Theorein(观看)的阴性名词形式。因而,理论的本义就是观看或观赏。随着词义的发展和变化,理论逐渐由动词变成一个名词,表示人们“观看后得出的结论”。在这种变化中,人们一方面遗忘了“理论”一词所要求的观看的亲身直接性,从而把理论当成了仅仅是文字和书本上的东西,当成了使人不必亲身去看的教条和结论;另一方面,由于“理论”一词与“科学”结盟而获得了某种尊严和地位,人们逐渐把理论当成了真理。其实所谓“科学”,也只是一种近代推崇的观看方式,即要求人们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去观看而已。

(二)理论都是片面的

每一个理论都只代表了局部,代表了从某个角度去观看而得出的结论。一个理论总是集中于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些方面,因此,任何理论都具有不完备性,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理论能完全反映真理。理论代表观察者观察环境的方式,但理论本身并不反映现实,这也是为什么教师经常会觉得理论不切实际的原因。因为理论只是人们站在某一个角度观看后得出的结论,不可能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所以教师将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时,肯定要对其进行变通。

(三)理论的功能

理论虽然不能完全反映真理,但仍然具有以下几种重要功能。

首先理论具有知识组织功能,能通过概念、分类、逻辑关系等使零散的知识变得完整和有序,使人们学习知识起来更有体系、更快速有效;其次,理论具有聚焦与放大功能,某种理论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几种变量及其变量之间的关系上而相对忽略了其他方面;第三,理论具有阐释的功能,详细说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造成这种关系的机制;第四,理论提供了观察的辅助手段,不仅能告诉人们观察的结论,还能提供观察的视角;第五,理论具有预测的功能,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进行合理的推测;第六,理论具有传播功能,因为理论的概括性、抽象性等特征,理论的传播也较为便利;第七,理论具有生成功能,能够为人们提供启示,从而生成新的理论。

(四)理论缘何抽象  现实世界是纷乱复杂的,要用概念、原理将复杂的世界组织整理得井然有序,必然需要“吸附力”极强的概念来对世界进行分类,而只有抽象到一定程度,某种概念才可能囊括某一类事物。所以“抽象”是理论的必然需求。理论的阐释功能也需要将其阐释的某种变量从“背景”中剥离出来,这种“剥离”也需要分类、抽象和概念界定。理论的传播功能也需要理论足够简洁明了。为此,抽象、概括是理论成之为理论的必需。

四、教师与教育理论如何相处

(一)自信:我的观点也可以成为理论

理论不是静止在书本上的“死物”,而是动态和静态、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是人动态观察后的结果。理论只代表一种观点,并不是什么绝对权威或不变真理。每一个人都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每一个人的观点都可能成为理论,为此,教师不用对理论顶礼膜拜,不用对理论绝对服从,它们只代表一种观点,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理论的创造者。

(二)谦虚:别人的观点帮助自己“自我超越”

教师成长具有一定的规律,在前期,模仿是教师最重要的成长途径,而到了一定阶段后,教师的成长就离不开理论学习和自我反思。这是因为,每一个人,即使再聪明能干,个人的视角总是有局限的,因此,学习一些教育理论,特别是学习一些广为传播的教育理论就非常重要。学习别人的观点不仅能够学到别人观察到了什么,还能学习别人是怎么观察并得出结论的,这对于指导自己的实践、生成自己的观点或理论无疑是有着启示作用的。传播得越广的理论,往往其解释功能、指导功能、组织功能越强,越值得借鉴。所以,学习理论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通过学习别人的观点得以自我超越的过程。

(三)明辨:理论的有用与无用

教师之所以对当前的教育理论感到恐惧或厌烦,其实一大原因是因为当前的教育理论“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由于忽略了理论者观看的亲身直接性,很多理论的出炉都是理论者“从书本走向书本”的结果,与实践脱离得太远;再加上人们在理论研究时习惯从国外直接“拿来”人家的理论,这种舶来理论离我们的现实情境就更远了。为此,教师要培养自己明辨理论的能力,要学会分辨哪些理论对自己是有用的,哪些理论是对自己无用的,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利用教育理论。

(四)自在:在理论和实践中游走

教师要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比较自在地行走,必须做到以下四方面。  第一,善于将理论还原于特定的情境。每一种理论都是从特定的情境中抽象出来的,所以,教师在理解这些理论的时候,一定要尝试将这些理论还原到特定的具体情境中去理解,要把看似抽象难懂的理论努力与自己平时熟悉的情境结合起来理解,那么抽象的理论也会变得鲜活起来。  第二,善于将理论迁移到变化的情境。对于某些解释力很强的理论,它的指导功能往往取决于教师对理论的迁移能力。针对具体情境,对理论进行必要的改造、修正和完善,或者学习和借鉴理论背后的思维方式方法,才能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功能。

第三,善于将自己的观点从情境中剥离出来。理论也有不同的层次,教育的中层理论主要关注具体的“因果机制”,而不是宏大的理论构架。教师所形成的理论大多是从教育现象或教育活动出发,探讨其中的一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中层理论。

中层理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问题化,从教育现象中撷取具有典型性的问题;第二,命题化,对教育活动中的若干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陈述;第三,操作化,能够为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提供细致的操作指导;第四,验证化,对命题提出的理论的效果进行实践的检验。如果教师能够围绕这四个特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释的话,基本上就能够形成自己的中层教育理论了。

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机械设计》 课程改革 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

高职《机械设计》是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中与实践结合最紧密的技术基础课,担负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对高职院校而言,仅仅做几个实验和一次课程设计是远远不够的。结合工作经验,我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进行了试探性的创新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理论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环节是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

1.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由于融合了《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涉及的内容多,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如果面面俱到,老师讲解起来就感觉力不从心,学生如听天书。因此,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以能力为本位,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在分析了机械类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活动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选择了“牛头刨床机械传动系统分析”和“带式输送机机械传动装置设计”两个项目及24个项目任务。学生通过对真实机床传动机构和传动装置的观测与分析,基于撰写机构分析报告和设计计算减速器各零部件的工作过程展开学习,改变过去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课堂模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日后从事机械类工作应具备的与岗位工作相适应的综合知识和技能,达到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2.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课程主要研究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实践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抽象、枯燥、难学,尤其是机械原理这部分知识,认为机构运动简图与实际机器相差甚远,很难将两者统一起来,因此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内容时,我们就地取材,以雨伞作为教具。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工具模拟学习内容,不仅取材简单,而且生动形象,容易与实际的机器相结合,克服结构运动、简图抽象。

(2)采用师生互动、类比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介绍自己的工作实践及创新经历,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有很大作用。鼓励学生自由选题开展小发明制作、软件开发和教学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环境和氛围几乎能够适应每一名同学,因而有利于学生脱颖而出,做出较好的创新业绩。

(3)诱导激励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思维的习惯。

3.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系统是由老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它随着机械原理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手段必须改革,否则难以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也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的改革是以学生为主体,边做边学,工学结合。学习任务以工作任务单的形式下达,学生在“学习工作页”的引导和教师指导下,自学、思考、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研分析、制订计划,借助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平台等,小组协同工作,完成工作任务,提交工作成果。学生在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行动过程中,主动构建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设计》教学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它包括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

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也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检验知识的重要手段。以前机械设计基础所开设的实验多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指导书所列步骤进行,缺乏主动参与意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将某些验证性的实验通过电教片播放,为学生增加一些感性认识。二是新增设设计型机构方案构思组装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完成,不再依赖于教师。三是设计综合性的实验,通过对实际机器的综合研究,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工程意识。

2.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工程分析能力和运用资料等基本设计能力。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一般实验为6学时左右,课程设计是进行减速器的设计,为期两周,这些已经远远赶不上高职创新教学的要求,在尝试教学中按照下表进行。

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的能力,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石河子大学;室内设计基础;线上教学;线下教学;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一、石河子大学室内设计基础课程发展现状

到2016年为止,石河子大学美院开设有艺术设计和美术学两个专业,艺术设计的专业方向分为视觉传达和环境艺术设计。其中,环境艺术方向专业课程有室内设基础、景观设计、陈设设计、商业环境和城市公共环境。

传统教学中,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总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在教学上,教师偶有和学生讨论,但是这种互动的讨论很难让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和主动提问的效果。课程发展到2011年,教师在教学中更加看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更改了教学大纲,全国各大高校也开始提出混合式教学改革,石河子大学也在课程中提出教师和学生要注重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课程组教师在课上和课下学习的时候提出了基于目标驱动下的以翻转课堂为基础的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2016年,室内设计基础获批了石河子大学二类课程质量建设和石河子大学混合式课程建设的立项。

二、发展混合式教学的前期基础

教学条件中的教材选用《室内设计资料集》。同时给学生推荐以下几本参考读物 :《装饰》 《 世界建筑 》 《居》 《艺术与设计》《中国建筑装饰与装修》《室内与设计》《瑞丽家居》,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强大的自学资源网络。

而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教学中,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引起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各高校纷纷建立起规模不一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中心,开始“基于计算机与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室内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于2016年申请了石河子大学的二类课程,并立项了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建设,该课程主讲教师对室内设计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也获得了大学的优秀课程设计奖,制作的微课“室内设计基础地中海风格讲解”也获得了全国信息化大赛中微课的优秀奖。

以混合式教学理论和翻转课堂为理论基础和指导理念,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混合教学方法帮助、促进、引导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提出、问题讨论和问题解决过程,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室内设计基础混合式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1)在媒体资源中借助软件,将教学内容中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人工难以绘制的空间图形等以动态形式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室内设计的美感。

(2)在教W中,加入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通过微视频或者专题资源,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设计者的创新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拓宽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素养,形成正确的设计思维。

(3)在课堂学习环境中突显学科本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引出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研讨,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比较、概括、综合,实现由被动接受知识的 “观众”成为了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探索者,借助头脑中积累的知识去思考设计创新问题,锻炼思维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方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深度内化知识的教学目的,尽可能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4)将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心得、学习经验制作为微视频,这种包含学生视角的视频资源,可以使其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易产生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教师对角色的把握。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导师(资源的提供者、协作交流中的同伴、激励者、意见领袖、学习组织的领导和学生学习服务员),教师利用建导技能创设能够激发群体创造力的氛围,对群体进行架构性、步骤化的引导,控制讨论节奏,调整团队情绪,弥补混合式教学的不足。

四、与传统教学相比 ,室内设计混合式教学的改进

混合式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对比可以从一节节内容分别进行,这样更容易看到教学上的对比,当然这种室内设计混合式教学改革不一定是走在最前面的,但是在新疆地域环境艺术设计上来说有一定的借鉴性。

混合式教学经过与本专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讨论后,对本学科有了一定的特殊认识,对教学改革也做出了初步的试探,由于室内设计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殊性,我们暂时按照原面授学时不变的情况进行。教师课堂事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完成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提交作业。教师利用课下时间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上再进行分组讨论,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讨论式的讲解,最后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课下进行网络答疑,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

室内设计基础课程进行的混合式教学在每个章节中进行了实施线上的预习、课上的解答、课后的辅导与讨论。教师在课上指导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更好地做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五、室内设计基础混合式教学进行中的问题

室内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于2016在专业基础课和公选课中已进行了第一轮实验。由于是第一轮,在实际进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对于混合式教学中,微课的使用原创问题,一个微课的录制,在线上展示的虽然是六到十分钟,但是在线下制作加备课要达到一个多星期左右,可能这一个星期的微课还要是在大量的时间投入下。做好的微课可能在大纲的设计不一定尽如人意。整个课程的微课小节设计有可能是40~60个,意味着教师要投入进去大量时间,但是大多教师有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不一定时间充足。现在摆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视频多是网上的纪录片,只有十小节左右的内容为授课老师录制。

线上和学生的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是开贴的内容和学生的交流动力少。教师的开贴中,学生一般会回复较多,而学生的开贴中,各自回贴较少。

而在课堂的辅导中,也有很多同学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不主动学习解决知识点,有时课上一开始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就完全跟不上来。

这是第一轮混合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相信经过几轮,这样初期的问题会一个个解决,混合式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更加主动学习,更加理解室内设计基础课程。

六、对室内设计混合式教学的进一步探索与改进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观,对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效果显著。当然,教学实践中还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模式教学的课程适用范畴、教学效率提高问题、教学监控问题、教师参与积极性调动问题等。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建设规划:用两年时间,把室内设计基础课程建设成有一流教师队伍、跨时代性的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示范课程。

1.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在职攻读学位、外出进修和培训、引进新生力量等多种途径,努力打造一支教学能力强的高学历层教学梯队。

2.教学内容建设

学校要及时补充和丰富国内外前沿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努力使本课程教学内容反映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3.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采用多种方法的结合、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学生的主动学、教师的合理引导相结合,搭建建构主义教学的理念,使学生自由、自主地结合各种资源主动探索性地学习。

4.加强教学管理

学校要完善课程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的比例构成,积极促进学生的主动意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具w实施步骤如下:逐年推进课程高质量的建设。

(1)2016~2017年,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加强网站建设。

一是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课件、参考文献等上网开放。

二是完善课程网站的建设工作。

(2)2016~2017年,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研究,逐步丰富教学网站内容。

一是修订教学大纲、编订考试大纲。

二是完善教学实例库。

三是进一步修改课件和电子教案。

四是建立网上咨询和答疑系统,实现网上教学互动。

(3)2015~2017年,实现教学内容的完善、师资队伍的壮大、科研水平的提高。

一是加强教学法研究,每位教师至少公开发表教学论文1篇。

二是提高课程组教师的学历结构,鼓励教师外出学习。

三是制作教学录像,组织教研活动。教师在制作教学录像时,要做好微课的课程设计,实现课程情碎片化。

七、结语

通过本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学生学习兴趣有较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

通过本课程研究培养几位从事“翻转课堂教学”融入高校艺术类专业骨干成员,他们成为了石河子大学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更好地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课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好的体验,可以更好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成为新世纪创新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宗胜旺.基于网络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基本情况:×××,男,**年7月出生,大学本科。现任教于**区第一中学,**年6月毕业于**师范大学数学系,**年7月至**年6月在**高中任教,**年7月年至今在**区第一中学工作。**年获得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资格,至今已满六年,根据有关规定,现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资格。

二、申报理由:本人从**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近12年,一直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并任班主任5年,级组长7年。其中**-**年在**高中任教,**年起至今于**区第一中学任教。**年获得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资格,同时被聘为中学一级数学教师。

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政治思想方面,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文选》,深入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精神,坚决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于199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十分注意加强师德的修养,注意在遵纪守法、做人、治学、劳动等方面为学生起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来感化、教育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其为日后成为四化建设的主力军、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在教学工作方面,我注意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钻研教材,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经常总结和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改正缺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求把每个知识要点以最佳方法正确传授给学生,教学效果良好。

三、现把任职中学一级教师以来的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学年度任教高三级303班、304班,担任高三级级组长。

**-**学年度任教高一(6)班、高一(7)班,担任高一级级组长。

**-**学年度任教高二(3)班、高二(4)班,担任高二级级组长和高二(4)班班主任。

**-**学年度任教高二(6)班、高二(7)班,担任高二级级组长。

**-**学年度任教高三(7)班、高三(8)班,担任高三级级组长。

**-**学年度任教高一(15)班、高一(16)班,担任高一级级组长。

**年主持**市第一中学数学提高小组课外辅导工作,成绩明显,论文《数学竞赛辅导初探》获**市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由于表现突出,被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

**-**学年度,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探讨,刻苦钻研教学大纲,结合高三复习课的特点,狠抓学生的双基训练,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效果显著,所带的慢班会考合格率达98.5%,高于年级平均水平96%的2个多百分点。每次考试均有学生进入理科数学单科成绩的前10名。由于成绩突出,年度考核评为优秀。

**-**学年度,我在所任教的高一(6)班和高一(7)班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试验。

四、工作目标是: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提高教学质量。

五、工作方法是:

(1)、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做法:A、上课前请学生谈前一天作业或学习数学的心得。B、提问后暂缓给出结论,而是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C、课堂练习有时个别提问,有时一题多解,之后请学生判断优劣,最后老师评点。D、上讨论型、自学型的新授课。

(2)减轻学生负担,大量减少课外练习、作业,只留一些易混淆的题,对比认识。

由于在教学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因此我上的课课堂气氛活跃,很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很好。高一(6)班入学成绩数学平均分排在全级九个班中的第八位,上学期中段考升至第六位,下学期中段考升至第四位。高一(7)班上学期末平均分排在全级第九,下学期中段考升到第四。希望杯数学竞赛第一试,36名获奖者中,高一(6)班、高一(7)班共11人,约占总人数的1/3,大大超过平均比例,其中汤锦威同学更以102分的绝对优势获第一名。

**-**学年度,我担任高二(3)班和高二(4)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在**-**学年度的试验基础上我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两个政治班,基础较差,自学的能力不强,缺乏讨论交流和互相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实验一度受阻。但我不气馁,继续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少讲精练,通过交流--互动来实现教学目的,再辅以一练一评一测和课堂限时速度训练做法,收到了较好效果。三次大考中,高二(3)班和高二(4)班平均分居同类型班两第一,一次第二,高分层(90分以上)人数最多。

**-**学年度,我担任高二(6)班和高二(7)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这是两个理科平行班,基础较好,适逢学校开展了主体式教学和分层教学试验,我积极支持并亲自参与了主体式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带领学生进行了《自学--总结学习》模式的探索。总结出了《自学--总结学习》的一般模式、层次和方法。同时,由于网络的介入,信息技术又对我的教学产生了新的冲击,我开始对在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思考,产生了新的教学理念。

我立足教材,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学问的研究者,方法灵活,贴近学生,我的课受到了学生充分的肯定,在学生评教中我名列第一。同时我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讲座寻找数学美受到学校和数学科组的高度评价。这一年年度考核评为优秀。

**-**学年度是我教师生涯中第四次带高三。我任高三(7)班和高三(8)班的数学科任。

高三实施分层教学,物理班按数学、物理、英语成绩分班,面对B班,我犹豫过。但我还是选择了迎难而上,我通过找学生谈话,测试摸底等方法调查,对教学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努力在B班挑出几个基础和能力都略好的学生进行培优,通过定期检查练习,面批面改,加开小灶,谈话鼓励等办法,使一批学生数学成绩稳步提高,在上学期连续三次向A班输送优生之后,下学期还有学生能在模拟考中考出数学单科年级前十名的成绩。培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数学优生的进步带动了整个班级学习数学的良好风气,因此班级的数学成绩提高也很快!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我对高考的认识,我举行了高考大题考什么?、立几对策、规范作答在解答题中多拿几分等专题复习,很受学生欢迎。高考成绩在同班五科中排第一。由于成绩突出,年度考核评为优秀一档。

**-**学年度我担任高一(15)班和高一(16)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在前几年教学试验比较成功的激励下,我在高一(15)班和高一(16)班开展自学--总结学习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在题组练习、变式研究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构题过程,并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也选题、编题、命题、讲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连作业都是学生自己出,自己讲解的,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尊重,我也深得学生的喜爱,在两个班的学生评教中,我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

教研是教学进步的动力,更是教学特色形成的根本途径;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多年来我坚持在教研中教学、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教书、在思想的升华过程中育人。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展了主体式教学、分层教学、尝试法教学、自学--总结学习的尝试和多媒体环境下多师教学法、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淡化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教学个性的教师。论文《走出练的误区》在《**教育》**年第6期第36页发表,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探》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年·社会科学版·教育研究(增刊))第87页发表。本学年年度考核为优秀。

21世纪的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继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我积极参加省、市及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追踪教育科研信息,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动态,利用工作之余自学教学法、现代教育理论。先后完成了《数学思维教育学》、《教育评价》、《计算机应用》、《数学素质教育学》、《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概论》、《生活中的数学》、《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数学建模与中学数学教学》、《管理教育专题》等科目的学习,成绩良好。

使用多媒体手段和借助数字化信息辅助教学是现代高水平教师的重要标志。有了这个认识,我于**年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当年就能熟练使用word编印试题,到**年已经掌握了Excel和Powerpoint的使用,**年学习使用Authorware制作简单课件,同年通过了计算机初级考核,**年学习Flash软件,**年学习Photoshop和网页制作,现在已拥有个人主页--华韵数苑,**年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核。

做为一级教师,我负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先后与多个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一方面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他们提供一些宝贵的教学素材;另一方面我也虚心向他们学习。这几个青年教师进步非常快,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胜任高一至高三的数学教学工作,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六、德育工作能面向全体学生,我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德育大纲精神,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学生品德情操教育。善于在与学生的广泛接触或个别谈心中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解决他们的思想症结、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多年的班主任、级组长工作使我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带领班主任探索班级管理新模式,在量化管理、民主治班、创建先进班集体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总结出了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的深层次活动系列。论文《笔谈--余味无穷》在中华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学年度我担任高二(4)班班主任,走过了由跟班管理到量化管理到民主管理的路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班级的班风正、学风浓,学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进取心,每次大考进步人数之多居全级之最,每月都被评为文明标兵班,高二(4)班团支部还被评为佛山市红旗团支部,成绩显著。

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我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评价,获得很多荣誉:**年被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受到**市教育局党委的表彰。**年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年当选为**区中共党代表。

七、晋升后的工作设想:

1、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研究教与学规律,注意总结教学经验,大力进行教学改革,争取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

2、参加继续教育,力争在教科研究方面有突破性的成绩。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二、申报理由:本人从年月参加工作至今近12年,一直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并任班主任5年,级组长7年。其中-年在高中任教,年起至今于区第一中学任教。年获得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资格,同时被聘为中学一级数学教师。

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政治思想方面,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文选》,深入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精神,坚决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于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十分注意加强师德的修养,注意在遵纪守法、做人、治学、劳动等方面为学生起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来感化、教育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其为日后成为四化建设的主力军、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在教学工作方面,我注意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钻研教材,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经常总结和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改正缺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求把每个知识要点以最佳方法正确传授给学生,教学效果良好。

现把任职中学一级教师以来的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学年度任教高三级303班、304班,担任高三级级组长。

-学年度任教高一(6)班、高一(7)班,担任高一级级组长。

-学年度任教高二(3)班、高二(4)班,担任高二级级组长和高二(4)班班主任。

-学年度任教高二(6)班、高二(7)班,担任高二级级组长。

-学年度任教高三(7)班、高三(8)班,担任高三级级组长。

-学年度任教高一(15)班、高一(16)班,担任高一级级组长。

年主持市第一中学数学提高小组课外辅导工作,成绩明显,论文《数学竞赛辅导初探》获市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由于表现突出,被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

-1学年度,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探讨,刻苦钻研教学大纲,结合高三复习课的特点,狠抓学生的双基训练,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效果显著,所带的慢班会考合格率达98.5%,高于年级平均水平96%的2个多百分点。每次考试均有学生进入理科数学单科成绩的前10名。由于成绩突出,年度考核评为"优秀"。

-学年度,我在所任教的高一(6)班和高一(7)班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试验。

目标是: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是:

(1)、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做法:A、上课前请学生谈前一天作业或学习数学的心得。B、提问后暂缓给出结论,而是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C、课堂练习有时个别提问,有时一题多解,之后请学生判断优劣,最后老师评点。D、上讨论型、自学型的新授课。

(2)减轻学生负担,大量减少课外练习、作业,只留一些易混淆的题,对比认识。

由于在教学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因此我上的课课堂气氛活跃,很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很好。高一(6)班入学成绩数学平均分排在全级九个班中的第八位,上学期中段考升至第六位,下学期中段考升至第四位。高一(7)班上学期末平均分排在全级第九,下学期中段考升到第四。"希望杯"数学竞赛第一试,36名获奖者中,高一(6)班、高一(7)班共11人,约占总人数的1/3,大大超过平均比例,其中汤锦威同学更以102分的绝对优势获第一名。

-学年度,我担任高二(3)班和高二(4)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在-学年度的试验基础上我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两个政治班,基础较差,自学的能力不强,缺乏讨论交流和互相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实验一度受阻。但我不气馁,继续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少讲精练,通过"交流--互动"来实现教学目的,再辅以"一练一评一测"和"课堂限时速度训练"做法,收到了较好效果。三次大考中,高二(3)班和高二(4)班平均分居同类型班两第一,一次第二,高分层(90分以上)人数最多。

-学年度,我担任高二(6)班和高二(7)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这是两个理科平行班,基础较好,适逢学校开展了"主体式教学"和"分层教学"试验,我积极支持并亲自参与了"主体式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带领学生进行了《自学--总结学习》模式的探索。总结出了《自学--总结学习》的一般模式、层次和方法。同时,由于网络的介入,信息技术又对我的教学产生了新的冲击,我开始对在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思考,产生了新的教学理念。

我立足教材,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学问的研究者,方法灵活,贴近学生,我的课受到了学生充分的肯定,在学生评教中我名列第一。同时我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讲座"寻找数学美"受到学校和数学科组的高度评价。这一年年度考核评为"优秀"。

-学年度是我教师生涯中第四次带高三。我任高三(7)班和高三(8)班的数学科任。

高三实施分层教学,物理班按数学、物理、英语成绩分班,面对B班,我犹豫过。但我还是选择了迎难而上,我通过找学生谈话,测试摸底等方法调查,对教学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努力在B班挑出几个基础和能力都略好的学生进行培优,通过定期检查练习,面批面改,加开小灶,谈话鼓励等办法,使一批学生数学成绩稳步提高,在上学期连续三次向A班输送优生之后,下学期还有学生能在模拟考中考出数学单科年级前十名的成绩。培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数学优生的进步带动了整个班级学习数学的良好风气,因此班级的数学成绩提高也很快!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我对高考的认识,我举行了"高考大题考什么?"、"立几对策"、"规范作答在解答题中多拿几分"等专题复习,很受学生欢迎。高考成绩在同班五科中排第一。由于成绩突出,年度考核评为"优秀一档"。

-学年度我担任高一(15)班和高一(16)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在前几年教学试验比较成功的激励下,我在高一(15)班和高一(16)班开展"自学--总结学习"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在"题组练习"、"变式研究"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构题过程",并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也选题、编题、命题、讲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连作业都是学生自己出,自己讲解的,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尊重,我也深得学生的喜爱,在两个班的学生评教中,我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

教研是教学进步的动力,更是教学特色形成的根本途径;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多年来我坚持在教研中教学、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教书、在思想的升华过程中育人。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展了"主体式教学"、"分层教学"、"尝试法教学"、"自学--总结学习"的尝试和"多媒体环境下多师教学法"、"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淡化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教学个性的教师。论文《走出"练"的误区》在《教育》2003年第6期第36页发表,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探》在《师范大学学报》(年·社会科学版·教育研究(增刊))第87页发表。本学年年度考核为"优秀"。

21世纪的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继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我积极参加省、市及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追踪教育科研信息,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动态,利用工作之余自学教学法、现代教育理论。先后完成了《数学思维教育学》、《教育评价》、《计算机应用》、《数学素质教育学》、《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概论》、《生活中的数学》、《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数学建模与中学数学教学》、《管理教育专题》等科目的学习,成绩良好。

使用多媒体手段和借助数字化信息辅助教学是现代高水平教师的重要标志。有了这个认识,我于年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当年就能熟练使用word编印试题,到年已经掌握了Ecel和Powerpoint的使用,年学习使用Authorware制作简单课件,同年通过了"计算机初级考核",年学习Flash软件,年学习Photoshop和网页制作,现在已拥有个人主页--华韵数苑,年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核。

做为一级教师,我负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先后与多个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一方面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他们提供一些宝贵的教学素材;另一方面我也虚心向他们学习。这几个青年教师进步非常快,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胜任高一至高三的数学教学工作,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德育工作能面向全体学生,我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德育大纲精神,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学生品德情操教育。善于在与学生的广泛接触或个别谈心中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解决他们的思想症结、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多年的班主任、级组长工作使我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带领班主任探索班级管理新模式,在"量化管理"、"民主治班"、"创建先进班集体"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总结出了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的深层次活动系列。论文《笔谈--余味无穷》在中华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学年度我担任高二(4)班班主任,走过了由"跟班管理"到"量化管理"到"民主管理"的路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班级的班风正、学风浓,学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进取心,每次大考进步人数之多居全级之最,每月都被评为"文明标兵班",高二(4)班团支部还被评为"佛山市红旗团支部",成绩显著。

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我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评价,获得很多荣誉:年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受到市教育局党委的表彰。年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年当选为区中共党代表。

三、晋升后的工作设想:

1、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研究教与学规律,注意总结教学经验,大力进行教学改革,争取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

2、参加继续教育,力争在教科研究方面有突破性的成绩。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陈健华,男,1970年7月出生,大学本科。现任教于南海区第一中学,1991年6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数学系,1991年7月至1994年6月在广西平南大安高中任教,1994年7月年至今在南海区第一中学工作。1997年获得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资格,至今已满六年,根据有关规定,现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资格。

二、申报理由

本人从1991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近12年,一直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并任班主任5年,级组长7年。其中1991-1994年在广西平南大安高中任教,1994年起至今于南海区第一中学任教。1997年获得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资格,同时被聘为中学一级数学教师。

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政治思想方面,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文选》,深入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精神,坚决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于199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十分注意加强师德的修养,注意在遵纪守法、做人、治学、劳动等方面为学生起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来感化、教育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其为日后成为四化建设的主力军、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在教学工作方面,我注意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钻研教材,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经常总结和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改正缺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求把每个知识要点以最佳方法正确传授给学生,教学效果良好。

现把任职中学一级教师以来的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1997-1998学年度任教高三级303班、304班,担任高三级级组长。

1998-199年度任教高一(6)班、高一(7)班,担任高一级级组长。

1999-2000学年度任教高二(3)班、高二(4)班,担任高二级级组长和高二(4)班班主任。

2000-2001学年度任教高二(6)班、高二(7)班,担任高二级级组长。

2001-2002学年度任教高三(7)班、高三(8)班,担任高三级级组长。

2002-2003学年度任教高一(15)班、高一(16)班,担任高一级级组长。

1997年主持南海市第一中学数学提高小组课外辅导工作,成绩明显,论文《数学竞赛辅导初探》获南海市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由于表现突出,被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

1997-1998学年度,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探讨,刻苦钻研教学大纲,结合高三复习课的特点,狠抓学生的双基训练,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效果显著,所带的慢班会考合格率达98.5%,高于年级平均水平96%的2个多百分点。每次考试均有学生进入理科数学单科成绩的前10名。由于成绩突出,年度考核评为"优秀"。

1998-199年度,我在所任教的高一(6)班和高一(7)班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试验。

目标是: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是:

(1)、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做法:A、上课前请学生谈前一天作业或学习数学的心得。B、提问后暂缓给出结论,而是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C、课堂练习有时个别提问,有时一题多解,之后请学生判断优劣,最后老师评点。D、上讨论型、自学型的新授课。

(2)减轻学生负担,大量减少课外练习、作业,只留一些易混淆的题,对比认识。

由于在教学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因此我上的课课堂气氛活跃,很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很好。高一(6)班入学成绩数学平均分排在全级九个班中的第八位,上学期中段考升至第六位,下学期中段考升至第四位。高一(7)班上学期末平均分排在全级第九,下学期中段考升到第四。"希望杯"数学竞赛第一试,36名获奖者中,高一(6)班、高一(7)班共11人,约占总人数的1/3,大大超过平均比例,其中汤锦威同学更以102分的绝对优势获第一名。

1999-2000学年度,我担任高二(3)班和高二(4)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在1998-199年度的试验基础上我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两个政治班,基础较差,自学的能力不强,缺乏讨论交流和互相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实验一度受阻。但我不气馁,继续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少讲精练,通过"交流--互动"来实现教学目的,再辅以"一练一评一测"和"课堂限时速度训练"做法,收到了较好效果。三次大考中,高二(3)班和高二(4)班平均分居同类型班两第一,一次第二,高分层(90分以上)人数最多。

2000-2001学年度,我担任高二(6)班和高二(7)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这是两个理科平行班,基础较好,适逢学校开展了"主体式教学"和"分层教学"试验,我积极支持并亲自参与了"主体式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带领学生进行了《自学--总结学习》模式的探索。总结出了《自学--总结学习》的一般模式、层次和方法。同时,由于网络的介入,信息技术又对我的教学产生了新的冲击,我开始对在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思考,产生了新的教学理念。

我立足教材,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学问的研究者,方法灵活,贴近学生,我的课受到了学生充分的肯定,在学生评教中我名列第一。同时我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讲座"寻找数学美"受到学校和数学科组的高度评价。这一年年度考核评为"优秀"。

2001-2002学年度是我教师生涯中第四次带高三。我任高三(7)班和高三(8)班的数学科任。

高三实施分层教学,物理班按数学、物理、英语成绩分班,面对B班,我犹豫过。但我还是选择了迎难而上,我通过找学生谈话,测试摸底等方法调查,对教学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努力在B班挑出几个基础和能力都略好的学生进行培优,通过定期检查练习,面批面改,加开小灶,谈话鼓励等办法,使一批学生数学成绩稳步提高,在上学期连续三次向A班输送优生之后,下学期还有学生能在模拟考中考出数学单科年级前十名的成绩。培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数学优生的进步带动了整个班级学习数学的良好风气,因此班级的数学成绩提高也很快!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我对高考的认识,我举行了"高考大题考什么?"、"立几对策"、"规范作答在解答题中多拿几分"等专题复习,很受学生欢迎。高考成绩在同班五科中排第一。由于成绩突出,年度考核评为"优秀一档"。

2002-2003学年度我担任高一(15)班和高一(16)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在前几年教学试验比较成功的激励下,我在高一(15)班和高一(16)班开展"自学--总结学习"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在"题组练习"、"变式研究"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构题过程",并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也选题、编题、命题、讲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连作业都是学生自己出,自己讲解的,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尊重,我也深得学生的喜爱,在两个班的学生评教中,我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

教研是教学进步的动力,更是教学特色形成的根本途径;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多年来我坚持在教研中教学、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教书、在思想的升华过程中育人。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展了"主体式教学"、"分层教学"、"尝试法教学"、"自学--总结学习"的尝试和"多媒体环境下多师教学法"、"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淡化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教学个性的教师。论文《走出"练"的误区》在《广西教育》2003年第6期第36页发表,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探》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社会科学版·教育研究(增刊))第87页发表。本学年年度考核为"优秀"。

21世纪的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继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我积极参加省、市及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追踪教育科研信息,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动态,利用工作之余自学教学法、现代教育理论。先后完成了《数学思维教育学》、《教育评价》、《计算机应用》、《数学素质教育学》、《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概论》、《生活中的数学》、《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数学建模与中学数学教学》、《管理教育专题》等科目的学习,成绩良好。

使用多媒体手段和借助数字化信息辅助教学是现代高水平教师的重要标志。有了这个认识,我于1998年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当年就能熟练使用word编印试题,到1999年已经掌握了Excel和Powerpoint的使用,2000年学习使用Authorware制作简单课件,同年通过了"计算机初级考核",2001年学习Flash软件,2002年学习Photoshop和网页制作,现在已拥有个人主页--华韵数苑,2002年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核。

做为一级教师,我负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先后与多个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一方面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他们提供一些宝贵的教学素材;另一方面我也虚心向他们学习。这几个青年教师进步非常快,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胜任高一至高三的数学教学工作,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德育工作能面向全体学生,我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德育大纲精神,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学生品德情操教育。善于在与学生的广泛接触或个别谈心中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解决他们的思想症结、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多年的班主任、级组长工作使我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带领班主任探索班级管理新模式,在"量化管理"、"民主治班"、"创建先进班集体"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总结出了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的深层次活动系列。论文《笔谈--余味无穷》在中华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1999-2000学年度我担任高二(4)班班主任,走过了由"跟班管理"到"量化管理"到"民主管理"的路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班级的班风正、学风浓,学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进取心,每次大考进步人数之多居全级之最,每月都被评为"文明标兵班",高二(4)班团支部还被评为"佛山市红旗团支部",成绩显著。

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我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评价,获得很多荣誉:1997年被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2000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受到南海市教育局党委的表彰。2001年被评为南海市优秀教师。2003年当选为南海区中共党代表。

三、晋升后的工作设想

1、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研究教与学规律,注意总结教学经验,大力进行教学改革,争取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

2、参加继续教育,力争在教科研究方面有突破性的成绩。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二、申报理由:本人从1991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近12年,一直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并任班主任5年,级组长7年。其中1991-1994年在广西平南大安高中任教,1994年起至今于南海区第一中学任教。1997年获得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资格,同时被聘为中学一级数学教师。

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政治思想方面,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文选》,深入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精神,坚决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于1996年光荣加入中国*。我十分注意加强师德的修养,注意在遵纪守法、做人、治学、劳动等方面为学生起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来感化、教育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其为日后成为四化建设的主力军、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在教学工作方面,我注意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钻研教材,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经常总结和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改正缺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求把每个知识要点以最佳方法正确传授给学生,教学效果良好。

现把任职中学一级教师以来的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1997-1998学年度任教高三级303班、304班,担任高三级级组长。

1998-199年度任教高一(6)班、高一(7)班,担任高一级级组长。

1999-2000学年度任教高二(3)班、高二(4)班,担任高二级级组长和高二(4)班班主任。

2000-2001学年度任教高二(6)班、高二(7)班,担任高二级级组长。

2001-2002学年度任教高三(7)班、高三(8)班,担任高三级级组长。

2002-2003学年度任教高一(15)班、高一(16)班,担任高一级级组长。

1997年主持南海市第一中学数学提高小组课外辅导工作,成绩明显,论文《数学竞赛辅导初探》获南海市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由于表现突出,被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

1997-1998学年度,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探讨,刻苦钻研教学大纲,结合高三复习课的特点,狠抓学生的双基训练,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效果显著,所带的慢班会考合格率达98.5%,高于年级平均水平96%的2个多百分点。每次考试均有学生进入理科数学单科成绩的前10名。由于成绩突出,年度考核评为"优秀"。

1998-199年度,我在所任教的高一(6)班和高一(7)班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试验。

目标是: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是:

(1)、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做法:A、上课前请学生谈前一天作业或学习数学的心得。B、提问后暂缓给出结论,而是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C、课堂练习有时个别提问,有时一题多解,之后请学生判断优劣,最后老师评点。D、上讨论型、自学型的新授课。

(2)减轻学生负担,大量减少课外练习、作业,只留一些易混淆的题,对比认识。

由于在教学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因此我上的课课堂气氛活跃,很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很好。高一(6)班入学成绩数学平均分排在全级九个班中的第八位,上学期中段考升至第六位,下学期中段考升至第四位。高一(7)班上学期末平均分排在全级第九,下学期中段考升到第四。"希望杯"数学竞赛第一试,36名获奖者中,高一(6)班、高一(7)班共11人,约占总人数的1/3,大大超过平均比例,其中汤锦威同学更以102分的绝对优势获第一名。

1999-2000学年度,我担任高二(3)班和高二(4)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在1998-199年度的试验基础上我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两个政治班,基础较差,自学的能力不强,缺乏讨论交流和互相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实验一度受阻。但我不气馁,继续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少讲精练,通过"交流--互动"来实现教学目的,再辅以"一练一评一测"和"课堂限时速度训练"做法,收到了较好效果。三次大考中,高二(3)班和高二(4)班平均分居同类型班两第一,一次第二,高分层(90分以上)人数最多。

2000-2001学年度,我担任高二(6)班和高二(7)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这是两个理科平行班,基础较好,适逢学校开展了"主体式教学"和"分层教学"试验,我积极支持并亲自参与了"主体式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带领学生进行了《自学--总结学习》模式的探索。总结出了《自学--总结学习》的一般模式、层次和方法。同时,由于网络的介入,信息技术又对我的教学产生了新的冲击,我开始对在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思考,产生了新的教学理念。

我立足教材,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学问的研究者,方法灵活,贴近学生,我的课受到了学生充分的肯定,在学生评教中我名列第一。同时我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讲座"寻找数学美"受到学校和数学科组的高度评价。这一年年度考核评为"优秀"。

2001-2002学年度是我教师生涯中第四次带高三。我任高三(7)班和高三(8)班的数学科任。

高三实施分层教学,物理班按数学、物理、英语成绩分班,面对B班,我犹豫过。但我还是选择了迎难而上,我通过找学生谈话,测试摸底等方法调查,对教学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努力在B班挑出几个基础和能力都略好的学生进行培优,通过定期检查练习,面批面改,加开小灶,谈话鼓励等办法,使一批学生数学成绩稳步提高,在上学期连续三次向A班输送优生之后,下学期还有学生能在模拟考中考出数学单科年级前十名的成绩。培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数学优生的进步带动了整个班级学习数学的良好风气,因此班级的数学成绩提高也很快!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我对高考的认识,我举行了"高考大题考什么?"、"立几对策"、"规范作答在解答题中多拿几分"等专题复习,很受学生欢迎。高考成绩在同班五科中排第一。由于成绩突出,年度考核评为"优秀一档"。

2002-2003学年度我担任高一(15)班和高一(16)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在前几年教学试验比较成功的激励下,我在高一(15)班和高一(16)班开展"自学--总结学习"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在"题组练习"、"变式研究"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构题过程",并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也选题、编题、命题、讲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连作业都是学生自己出,自己讲解的,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尊重,我也深得学生的喜爱,在两个班的学生评教中,我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

教研是教学进步的动力,更是教学特色形成的根本途径;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多年来我坚持在教研中教学、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教书、在思想的升华过程中育人。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展了"主体式教学"、"分层教学"、"尝试法教学"、"自学--总结学习"的尝试和"多媒体环境下多师教学法"、"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淡化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教学个性的教师。论文《走出"练"的误区》在《广西教育》2003年第6期第36页发表,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探》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社会科学版·教育研究(增刊))第87页发表。本学年年度考核为"优秀"。

21世纪的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继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我积极参加省、市及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追踪教育科研信息,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动态,利用工作之余自学教学法、现代教育理论。先后完成了《数学思维教育学》、《教育评价》、《计算机应用》、《数学素质教育学》、《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概论》、《生活中的数学》、《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数学建模与中学数学教学》、《管理教育专题》等科目的学习,成绩良好。

使用多媒体手段和借助数字化信息辅助教学是现代高水平教师的重要标志。有了这个认识,我于1998年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当年就能熟练使用word编印试题,到1999年已经掌握了Excel和Powerpoint的使用,200*年学习使用Authorware制作简单课件,同年通过了"计算机初级考核",200*年学习Flash软件,200*年学习Photoshop和网页制作,现在已拥有个人主页--华韵数苑,200*年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核。

做为一级教师,我负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先后与多个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一方面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他们提供一些宝贵的教学素材;另一方面我也虚心向他们学习。这几个青年教师进步非常快,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胜任高一至高三的数学教学工作,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德育工作能面向全体学生,我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德育大纲精神,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学生品德情操教育。善于在与学生的广泛接触或个别谈心中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解决他们的思想症结、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多年的班主任、级组长工作使我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带领班主任探索班级管理新模式,在"量化管理"、"民主治班"、"创建先进班集体"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总结出了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的深层次活动系列。论文《笔谈--余味无穷》在中华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学年度我担任高二(4)班班主任,走过了由"跟班管理"到"量化管理"到"民主管理"的路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班级的班风正、学风浓,学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进取心,每次大考进步人数之多居全级之最,每月都被评为"文明标兵班",高二(4)班团支部还被评为"佛山市红旗团支部",成绩显著。

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我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评价,获得很多荣誉:1997年被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200**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受到南海市教育局党委的表彰。200*年被评为南海市优秀教师。200*年当选为南海区中共党代表。

三、晋升后的工作设想:

1、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研究教与学规律,注意总结教学经验,大力进行教学改革,争取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

2、参加继续教育,力争在教科研究方面有突破性的成绩。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数学教研;校本教研;实效性;策略

一、前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如何做好数学校本教研、创新校本教研制度,让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断提升学校教研水平,已成为每一个学校、每一位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数学校本教研可以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水平,是促进数学教学改革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本着教研为教学服务的宗旨,意在通过对数学校本教研的意义、内涵和特征的解读,提出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以主题研讨课为主要形式的数学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策略,以此提升数学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改进与完善数学教研提供借鉴。

二、数学校本教研的内涵与特征

数学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数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改进教学实践为目的,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概括的说,数学校本教研注重数学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对数学校本教研的研究,有助于教师形成驾驭新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经验和教师数学思想的启迪。

三、有效开展数学校本教研的策略

(一)以“问题”为起点,提炼教研主题

教研主题生长于课堂、源于教学问题 ,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教学问题时要善于积累、提炼产生随机教研话题,当随机教研话题沉淀到一定数量后,对这些话题进行归类分析就可产生教研主题。主题是以“问题”为起点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是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非常困惑、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聚焦点。

例如: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当务之急。但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七年级学生的运算能力令我们汗颜,学生在数学运算中普遍存在运算速度慢、过程不合理、方法不灵活、结果不准确等各种毛病,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由此,我们在七年级段的数学教研中就可以将“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作为一个研讨的主题。

(二)以“主题”为基点,解读数学内涵

教研主题是从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确定的,对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一般采用:“创设主题情境引发问题焦点问题解决教学互动知识运演与反馈矫正课外延伸”五大组织程序。当一个教研主题确定之后,教研组内的负责人首先应该围绕主题做一个系统的分析过程,让每一位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都明确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同时,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已有经验,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素等措施做好一次主题解读,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实、构造数学模型、概括数学思想方法、学习数学的语言、图像、符号表示等。通过教师间的沟通、交流、研究、讨论,培养严谨的数学素养,追求创新精神,提高整体业务水平。

(三)以“课例”为载体,搭建交流平台

校本教研要求教师成为反思型的课程实践者,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思考与体验,而课例研究正是进行有效体验和反思的重要方式。课例的生命力源于它是直接面对师生的真实教学过程,是教师展示自己对主题的认识及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的平台。

教研组内老师应该以“课例”为载体,采取“备课组展示课”或“骨干教师示范课”等形式开展课例研究,每一位教师要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视角找到并落实研究的观察点。例如:关注所研究的“主题”是否是教学重点、或是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对于该主题是否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的“主题”如何突出或突破?等等。教师间可以围绕“主题”相互切磋,致力于教研“主题”的分析及解决策略的剖析,从而提升整个教研组团队的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

课例研究不仅能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构建起一种新型的讲求沟通、主动、共识、合作的人际关系,还能促进教师分析思考的能力,备课过程中要思考,听课时要思考,交流时要思考,让老师在思考的状态下工作,让学习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促进校本主题教研的实效性。

(四)以“反思”为契机,提升对主题的认识

执教者和听课教师都需要对交流的意见进行反思,这样既可以把创新的设计,创新的方法总结出来,又可以把不可取的一些做法剔除出去,还要把主题涉及到的尚未解决的疑惑点出来,由主题负责人将整个教研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整理并物化,为校本教研留下宝贵的过程性资料,包括主题解读的资料记录、集体备课笔记、教案、课件、评课记录、主题小结等。主题教研是围绕一个主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的研究活动,各种资料都是围着一个中心,每一位教师都是主题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写出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或教学论文。这一环节每个教师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是教师将实践与反思相互联结的行动学习,是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人际互动的培训方式。

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校内集体视导;助推;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统筹城乡教育,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世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我校根据自身规模较小(全校在职教师仅60余人)等实际情况,从2004年秋季开始,每学期进行校内集体视导,帮助、推动、督促教师专业发展。校内集体视导是由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对自身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检查和指导。三年多的视导实践让全校教师深深体会到,校内集体视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一、校内集体视导实施流程

1.统筹安排

每学期开学前,学校领导与教务处、教科室一起,在综合各方面情况后决定各个年级集体视导的先后顺序和重点。每学年第一学期最早安排初、高中一年级,重点是初、高中三年级,第二学期均最早安排初、高中三年级。

2.拟定原则

绝不打乱任何年级及教师教学计划,该什么课型就上什么课型,力争真正体现教师课堂教学的原生态。

3.提出要求

要求全校每位教师在某一年级集体视导中做到:听课2~4节,检查教案2次,统考一次,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一次学情反馈与分析,评课一次,每次听课后抽查学生作业。

4.告知动员

学校提前一周告知全校师生,通知年级组及教研组,由其统一布置,具体动员。

5.听查交换

校内教学集体视导的重点就是走进课堂听课。根据我校“校本教研评课表”,仔细观察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是否体现出夯实基础,滚动提高,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彰显能力的教学思想;细心领悟教学目标是否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与技能,体验了过程与方法,培养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认真查看学生的笔记及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听课教师及时与上课教师坦诚地交换意见。

6.特色汇报

每次集体视导结束后,学校教务处或教科室将课堂教学有特色的中青年教师名单汇集在一块,再安排其中1~2名教师给全校教师上一堂汇报课。

7.总结反馈

每次集体视导后,学校都安排一名教师在广泛听取听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就视导取得的成绩、发现的问题实事求是地撰写出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总结,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交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或解决办法。

二、校内集体视导跟进反思

校内集体视导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其实施过程就是一个反思过程,但反思不能终止于实施过程,而应在实施中总结,在总结中充实,跟踪改进,不断提高,逐步完善。

1.改进评课表

以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设制的“沙坪坝区中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教学质量评价表”为蓝本,融合其他优质课评估表,制定出切合我校实际、便捷的“校本教研评课表”。

2.确定帮扶青年教师

为了充分发挥我校市、区骨干教师和老教师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激发青年教师的潜能和创造力,提高他(她)们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成就,促进其“一年入门,两年上路,三年过关,五年成才”,并逐步由合格教师向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向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在经过两年集体视导后,学校领导集体研究并选定骨干教师帮扶青年教师双方名单,确定帮扶期限,规定各自职责,双方签定一式三份协议书,学校、帮扶双方各一份,并定期检查、总结。

3.建立教学质量监督机制

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在首次集体视导后便制定了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并不断改进;组建了由主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科研的中层干部及其他6名骨干教师为成员的9人教学过程管理小组,规定其主要职责,提出了具体要求。

4.采取措施,提高理论素养

我校绝大部分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重,学习理论的时间少,对此,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来帮助、督促教师学习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1)请进来邀请专家、学者、沙坪坝区进修学院教研员来校指导工作,或给教师上示范课,或进行专题讲座。从2004年9月至2008年4月我校共邀请了8位专家、学者、进修学院教研员作了10次专业讲座,邀请沙坪坝区进修学院中学评价指导中心所有教研员来校上示范课。

(2)订报刊在信息时代,信息量迅猛膨胀,获取信息对知识拓展、能力提升、专业成长举足轻重。目前,虽然我校财力有限,但每年均最大限度地给教师订购《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教学与管理》、《中小学教育》、《今日教育》等数十种综合报刊以及学科的专业杂志,鼓励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教师资料室翻阅。

(3)购专著学校除了每年给教师购买继续教育用书以外,还要花大量资金给教师购买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专著,规定学习篇目,做读书笔记,每两周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定期检查、相互交流、举办教师论坛等方式来检验学习效果。如针对怎样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学校给每位教师购买了钟启泉编著的《差生心理与分析》(修订版)。2007年春季学校又给每位教师购买了李镇西著,漓江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的《做最好的老师》,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5.激励教师反思,树立研究意识

教师职业本性决定了其在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反思”,不可缺少“研究”。我校激励教师由浅入深地进行反思:先是从本堂课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学生是否获得了“是什么”的知识(语言信息)、“怎么办”的知识(智慧技能)、“怎么学”的知识(认知策略)等方面进行课后反思。再从分析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评价教学活动本身的利与弊,包括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教学方法、策略、技巧的运用等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反思。要求教师做到:每节课后有分析,每周教学后有反思,每月有典型案例,每学期有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通过反思,总结成功与不足,找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法,进一步破除了中学教师进行教科研的神秘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研究意识。如为了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2004年立项的“城市普通中学增强教研活动实效性实验研究”课题作为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的子课题,经过三年多的辛勤研究,已于2007年3月顺利结题,其研究成果收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成果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2005-2006学年,我校教师围绕“减少学困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问题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06-2007学年,我校设计的“促进附属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已成功立项为重庆市沙坪坝区教育科学2007年度规划课题。

三、教师专业发展态势喜人

1.不断反思与更新教育观念

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选择性、多元化及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等诸多特性使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随时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追求真理,以事业为重的献身意识,树立起强烈的科学精神及批判性思维的意识。集体视导让我校教师不断反思与更新教育观念,已基本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摒弃了以填鸭式灌输、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方式,普遍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确立师生“双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人格,营造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树立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体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观,多层次、多门类、多规格的人才观和不单纯用分数衡量的教学质量观。

2.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互对话、交流、结合的载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所有学校和师生共同追求的永恒目标。校内教学视导让我校教师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探讨教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并获得了可喜的效果。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逐渐转变为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学习质量不断提高,如2005~2007年,我校初、高中毕业率均为100%;2004年9月到2008年4月,学生参加区、市、全国各种竞赛或比赛获得区级奖102人次,市级奖105人次,部级奖48人次,共255人次;2004~2007年初中考联招上线人数依次为19、32、40、42人;高考上线人数依次是40、43、53、56人,其中2005年,我校王智勇同学参加高考取得561分的佳绩,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录取,成为当年沙坪坝区普通中学唯一上重点大学的学生。

3.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与拓展

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实践活动的基础,我校通过落实教学集体视导,教师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与拓展。在2006年和2007年由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组织的两次全区中小学教师学科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考试中均获得优异成绩,不仅各科平均分均高于区平均分,且有不少学科教师考试成绩居区第一;2007年我校绝大多数教师参加了教育部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项目的培训并顺利结业。

4.教学研究水平大幅提升

集体视导让我校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的能力大幅提高,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含量增加。2004年9月到2008年4月,我校教师先后承担了校内公开课256节次,承担了沙坪坝区中学学科研讨课96节次,每节课皆得到听课专家、教师的一致好评,一些做法已产生了区域性效应,如我校高中历史教师设计的“创设情景―定向自读―师生研讨―质疑点拨―总结深化―反馈练习”课堂教学模式在区内兄弟学校得到优化运用;15名教师先后参加沙坪坝区学科优质课、说课竞赛,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8人,三等奖16人;参加区、市、全国论文评比获得区级奖48人次,市级奖13人次,部级奖65人次,共126人次,在国家、(省)市、区报刊上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4篇,与人合著正式出版教材、教辅书、地方教材9种。

5.加快了教师成长步伐

落实校内教学集体视导,加快了我校教师成长步伐,2004年至今,我校已有13名教师顺利完成沙坪坝区中学学科“导师”班培训,3名教师顺利完成重庆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其中1名教师已成为重庆市市级骨干教师,3名教师成为沙坪坝区骨干教师,1名教师成为沙坪坝区学科带头人,2名教师分别成为沙坪坝区政治、历史学科中心组成员。

总之,三年多的校内集体视导实践让教师不断反思与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了我校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整体学习质量明显提高,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与拓展,教师成长步伐加快,不少教师已成为自我导向、自我驱动的学习者。

上一篇: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构主义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