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时间:2022-10-21 02:27:59

浅析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社会教育不断进步和改革,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教育也在不断的进步和转变。三大构成课程主要是强调了造型艺术融合,提出使用新材料的作用以及艺术和技术两者之间新的统一,阐述新材料、新技术以及实际功能对于现代抽象形式的决定作用。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对于改变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手段单一、课程分配缺乏合理性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促进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的不断改善和深入,使得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更为符合课程的教学意义和教学目的,真正意义上达到课程改革的作用和效率。

【关键词】三大构成 辅助教学 课程改革 重要性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城市学院校级教改课题“基于环境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数字化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42)4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8-01

一、三大构成的来源与意义

三大构成的产生起源于20世纪前苏联构成主义运动,这次构成主义运动阐述设计教育内容使我们联想到包豪斯,包豪斯作为艺术教育革命推动者,对于现代美术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强调了造型艺术融合,提出使用新材料的作用以及艺术和技术两者之间新的统一,阐述新材料、新技术以及实际功能对于现代抽象形式的决定作用。其作为著名的美术家、建筑学者以及美术理论学者,创建了纯美术与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纳入大批量大规模生产模式,符合规范化思维以及标准化内容的艺术教育理论的开设,使得三大构成课程的产生和发展。随之在80年代,日本三大构成基础教育课程和方法传入到香港地区,使得这种基于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成为规范化的教育体系,但是三大构成的设计教育在本质上理解较为机械,但是其意义还是能够促进教学效率提高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高校设计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改革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依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式以及教育所处的地区特色,建设理想的、全面的、科学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三大构成课程核心内容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注重学生思维和动作的结合,在学生训练中能够通过新的技术、新的方法以及新的工具的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

(一)课时分配缺乏合理性

三大构成课程在最初时期,主干课程逐渐被忽略,成为边缘课程。学时分配也有最初的平面、立体以及色彩构成等方面各为48学时,到当前发展成为一门课程的48学时,学时的变化使得细节性质的实践环节和基础知识难以在课堂上实现,从而导致有限的课堂难以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二)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三大构成教学手段简单,无法跟上信息时展的步伐。例如,色彩和平面构成威力,在艺术设计专业基本技能是手绘,但是部分的平面和色彩设计却主要以手绘作为核心,难以利用信息时代的手段或者工具,使得辅助教学角色变成主要的教角色,不能够发挥信息时代教学工具的作用。

三、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艺术设计教育倡导的是创造性教育,设计专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成为重要任务。教学方法需要加强培养艺术人才,将基本的节能与基础知识有效结合,促进理论课程和技术课程的衔接和融合。

(二)建设与后续设计专业课程的联系

三大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建设与后续设计专业课程的联系,需要明确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这种联系的建设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的将优秀的作品应用到课程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深层次多角度的欣赏到与课程教学相联系的作品,传到教学设计的信息和内涵,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统一和结合;二是需要加强学生在课程训练中的主动思考能力,主动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让学生在作业完成后对自己的作用的创意和制作进行阐述,从而得到更多学生的看法和意见。

(三)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在三大构成教学改革中,后半部分的课程主要是以学生在设计公司的学习实践为主,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设计公司的文化和氛围,提升自身学习兴趣,能够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和社会实践过程去进一步了解所学内容具体的应用,锻炼自身的能力,从而将自身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社会化实践找到自身在学校学习中难以学到的内容,找出自身的不足与社会实践的差距。

四、结束语

三大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不断转变的必然趋势,对于启迪学生的设计灵感,促进学生设计运用能力增强,改变学生传统、单一、死板的学习方式,从而突破教师教学的局面性,促进三大构成教学改革成为适应当前新环境发展的一门实用的课程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砚组.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

[2]汪芳.平面构成教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上一篇:时间设计的形式语言解析 下一篇:亚伟中文速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