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10-21 02:23:59

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思考

摘要:近些年来,衍生金融工具作为有效规避风险的一项重要工具不断发展。本文在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目前的发展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改进思路,以此促进衍生金融工具健康有序发展和在规避风险上更加广泛的应用。

关键字:衍生金融工具;新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风险准备金

一、绪言

美国等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对金融体系的相关管制开始放松,鼓励实行自由化市场化的金融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的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较宽松的金融管制引起了汇率、利率市场的频繁波动,使得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加大。衍生金融工具就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种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发挥着套期保值、发现价格、杠杆效应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规避风险、获取收入。

但衍生工具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有较大的风险。如果对其没有进行有效控制,很可能给企业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演变成了一场系统性的危机,并且呈现出向全球市场扩散之势。而作为始作俑者的衍生金融创新产品自然成为众矢之的。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因此,分析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存在的风险,并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防范十分必要。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是在80年代初逐步开始开展各项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事项。最初是中国银行于1984年开展境外外汇衍生交易的业务。后来,国内由于相应的金融监管配套机制缺乏,国家对投机性的衍生交易也不加限制,曾出现地下衍生交易等交易现象。1991年才正式推出国内的衍生金融工具,相对来说产生时间比较晚。我国目前公开交易的境内衍生金融工具种类主要包括: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股票指数期货、国债期货等。除了国债期货发展到一定程度外,其他种类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还没有达到比较大规模。国债期货产生于90年代初,最先开始只允许券商自营国债期货交易,后来开始向公众开放。但后来由于国债现货市场规模比较小,再加之投机性严重、非市场化的利率等原因,出现了一系列的违规操作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国务院于1995年宣布暂停国债期货交易。

从目前整体情况看,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主要是一些境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除中国银行经营了6月期远期结售汇的交易外,基本不涉及本国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而且出于资产负债管理的目的,一般会在国际市场上从事某些相关的衍生金融交易。国内某些大企业也会委托银行通过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一些套期性的衍生交易来规避相关风险。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面临的问题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以小博大、对价格变动敏感等特点,使得其在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手段的同时,反过来又引发了企业新的风险源。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存在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传统的会计确认受到质疑

传统财务会计是对已经发生的事项或交易进行确认。与实物交易不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作为一种合约,它在未来进行结算。因此在进行会计确认时,会对传统财务会计确认方法造成巨大的影响。一般的资产和负债都是针对过去的交易,在未来经营期间会有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以契约为基础,是在未来期间发生的。尽管没有实际的款项支付,双方的权利义务在契约签订日之后就基本确定。而按照现行标准,此时的权利义务不能称为资产负债,只能作为会计报告的“表外事项”进行披露说明。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涉及的数额往往比较大,如果对该部分合约不予确认,隐含其中的巨大风险将游离于会计报表外,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相关的决策。而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原则也要求其不能偏离于会计报表之外。因此,按照传统的计量标准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确认显然是行不通的。

(二)计量基础的确定不够成熟

传统会计计量一般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按照交易发生时所付出的原始成本进行会计计量。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初始净投资很少,其交易价格又随着标的物的价格而上下波动。至于涉及到的期权费、保证金、手续费等,并不能代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内在价值。此时如果仍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很难反映其真实价格及损益,包括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真实情况以及持仓盈亏变动情况;如果不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势必会影响其计量的可靠性,同时对会计报告整体的可比性和有用性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我国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条件还没有达到。首先,对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传统会计并不重视公允价值,而且公允价值的接受程度相对来说比较差,运用的范围也很小。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公允价值的表内计量,很可能造成报表体系内计量模式不统一,使得各个会计科目之间具有不可比性。其次,计量的可靠性在实际操作上受到限制,没有足够的保障。目前我国从事的一般是国际市场统一提供的符合标准合约要求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相对来说,会计人员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估值的经验很少。

(三)会计核算和披露的不适应

现阶段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业务较少、种类较单一、金额较小,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的会计方法处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但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使得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也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继续按传统的会计方法核算,会使企业的资产价值得不到真实的反映,而且难以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另外,在进行会计报告的披露时,同样需要考虑财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具体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信息披露内容规范、披露程度、披露方式的要求等,来不断增进财务报告的有用性。

四、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改进构想

新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颁布,基本上满足了我国现阶段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的要求。新的会计准则不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在会计确认和计量上都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非常重视。但在建立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时,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逐步修订和完善相关的会计规范。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改进构想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谨慎选择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基本上没有初始成本,选择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相关可靠的要求,从而进行有效地投资决策。但在我国现有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很难保证绝对的公允性。公允价值在次贷危机中体现的缺陷非常明显:市场高涨时造成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而市场低落时低估了金融产品的价值,同时放大了收益和亏损。因此应降低对公允价值的依赖程度,谨慎使用公允价值。同时通过建立与之适应的市场体制,使会计人员可以更加容易地获得按公允价值计量所需的各种信息,从而进行相关的会计活动。

(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衍生工具业务而言,建立积极而审慎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防范风险。其一,管理层应根据企业整体目标确定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具体目标,进而确定企业的风险偏好。同时要求从事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业务的人员要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在具体开展业务活动时坚持谨慎性原则。其二,构建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由董事会进行指导,成立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相关的风险管理并降低交易风险。第三,董事会应持续监督衍生金融工具相关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建立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有效实施。

(三)计提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正在逐步成熟,风险度量的方法也越发成熟,根据风险程度计提风险准备金具有可行性。在进行具体操作时,可以设立会计调整科目――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进行相关的风险准备计提与冲减。管理当局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保证金制度,按照不同类别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收取保证金,不断缩小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效用。

(四)改进现行会计报表和附注的相关项目

首先,将资产分为“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同样将负债分为“非金融负债”和“金融负债”。其中,对于非金融资产和负债,比照传统会计科目仍然可按流动性顺序排列;而对于金融资产和负债,可以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按风险程度大小顺序排列。另外,将属于表外项目的衍生金融工具表内化,在报表附注中进行相关披露,方便投资者做出相关的决策。

(五)建立健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反应机制和风险监管系统

根据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应建立健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相应的反应机制和风险监管系统。要及时了解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确保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整体的发展相适应协调。同时,相关的会计准则和法律规范必须逐步完善,以此更好地引导与规范金融的发展。而对于相关的风险监管系统应从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方面予以落实。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预警体系的制定与考核进行有效的事前监督。在事中监督时,要对其稳健经营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反馈。还要通过事后监督是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结果进行全面检查,考核其执行相关控制指标的情况是否达到要求,并及时进行改进工作。

总之,我们要积极看待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在新会计准则不断完善的前提下,构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以实质重于形式为的要求谨慎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计提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健全反应机制,构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监管体系,并不断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参考文献:

[1]张灿.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综述[J].会计园地,2011,(05):52-57.

[2]李明辉.衍生工具的风险内部控制:国外经验及其启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0):52-57.

[3]李红霞,黄桂芬.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几个问题的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2004,(02):140-141.

[4]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几个基本概念的思考兼论商誉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J].财会通讯,2000,(01):3-12.

[5]江百灵.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监控研究[J].厦门大学,2009,(12):28-30.

[6]高海燕.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若干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 2009,(01):99-100.

[7]刘文霞.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初探[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03):40-45.

[8]王冬梅,王菲,徐珊珊.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思考[J].经济师,2009,(03):189-190.

[9]洪彦修.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研究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 (02):86-92.

[10]李艳,成涛林.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6, (12):22-23.

[11]张英杰.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改进构想[J].经营管理者,2011, (01):277.

[12]刘熙宝,朱连生.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之探析[J].中国农业会计, 2008,(10):20-22.

[13]于建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09,(08):212-213.

上一篇:婚姻中的利害算计 下一篇:浅谈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