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思索

时间:2022-10-21 02:07:30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思索

解决问题作为数学新课程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有许多困惑:经验和情境、策略和方法、思维训练和数量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有的老师问:数量关系要不要讲、要不要出示、要不要让学生掌握。有的老师上课,忙碌了一节课,和学生提炼策略和方法,结果学生题目不会做,老师还振振有词地说,重在感悟过程和方法,形成策略意识,至于会不会做题,不重要。还有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怎样处理?在计算教学中如何进行数量关系的训练?

要解决以上困惑,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仅仅是某几个单元的内容,也不是几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画图、一一列举……),更不是传统的应用题教学。解决问题是一种课程思想,是一种教学模式。涵盖于新教材的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实践与应用各个领域,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我们每一天的数学课,每一个数学问题的教学都可以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解决问题教学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的整理和分析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我们还要理解学生是怎样学数学的。上课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老师把情境图或者例题一出示,部分学生就举手,已经会做了。他们靠老师的讲解吗?没有;他们靠摘录条件吗?没有;他们靠填表?没有。他们靠的是经验和理解。这部分学生为什么会做呢?我认为是数学直觉,数学直觉是什么呢?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他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他一边读题,理解了每一句话的意思,同时又激起他原有的生活经验,形成一定的表象,所以当学生读完题目,部分学生就能马上回答。

再看后进生。第一,他不会列表。列了表,还是不会分析和思考。原因是没有纳入他们的经验系统。针对这部分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呢?以我的教学经验而言,创设生活情境最有效。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后进学生只有靠情境才能理解,才能思考,才能解题。而教材的目标,要学生掌握列表的策略,导致我们老师一味强调策略,忽视了情境的创设和题意的理解,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经验没有重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要让学生学得好,创设情境有奇效。李吉林老师开创了有中国特色和气派的情境教育。这一思想同样适合数学教学。新教材的内容遵循了在情境中“做数学”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解决问题,也是当代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主题之一,是我国数学教育课程的发展与进步。

在新课改之前,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是按题型归类编排,如归一问题、归总问题、行程问题、分数应用题与工程问题等几大类型。题材不是烧煤就是修路、计划和实际,或者是一项工程,内容单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而新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丰富有趣,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呈现形式活泼有趣,有人物对话、情境主题图、表格、童话故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问题来自于熟悉的生活,学生容易身临其境进入角色。条件有很大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问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符合信息时代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分析与整理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新的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本质上就是阅读理解能力,部分学生看不懂题意、不会寻找有关信息,不会分析数量关系,其实是阅读理解能力差。特别在长期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了听、等、喂,学生没有了主动读题的意识,没有了主动思考的习惯,碰到题就要老师读给他听,看到图要老师给他分析,学生学习惰性比较严重。

数学课中的读题往往是好多老师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包办代替的多,学生自主阅读的少,长此以往,学生懒得读题,阅读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其实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本质上也是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注意引导学生会读题,读懂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收集与分析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训练。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仅仅找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而是要把题目中的文字内化为清晰的情境和表象,培养学生读文想图、读思结合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述题意,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三、重视及加强数量关系的训练

老师们都发现,现在的学生跟随新课程成长,没经过专项的数量关系的训练,解题能力很令人担忧。到了四年级,他们不知道单价、总价和数量;不了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概念,及量与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所以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在引导学生分清条件和问题、掌握策略和方法的同时,也要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训练,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是分析数量关系。试想一下,一个弄不清数量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因此,在实际问题教学中还是应该利用具体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要求,形成数学模型。

解决问题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综上所述要做到以下几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题意、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一至三年级渗透和训练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四至六年级通过学生的数学实践、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前马小学)

上一篇:小议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