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炉》琐记

时间:2022-10-21 02:01:24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品读《古炉》的一些感受,表述了对贾平凹小说的理解。

关键词:古炉;节奏;感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31-01

第一遍读《古炉》的时候,我最忍受不了的就是那种节奏,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缓慢的节奏,大段大段的描写,使小说节奏慢到几乎停滞不前,慢到让人感到琐碎甚至窒息。贾平凹之前的小说几乎没有过这种节奏。当然,也有可能是之前的小说――尤其是那些以乡村为表现对象的小说――内容比较有田园乡土气息,这种具有一定诗性的内容瓦解了节奏的缓慢,不仅不让人感到难受,反而沉浸其中自得其乐。但这次不一样了,虽然故事依然是乡下,但情节绝无诗性,而且作者也舍弃了自己早年最拿手的对田园风情的描摹,所以,情节的琐碎、灰暗和了无生气都凸显了出来。所以,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大概不到20页就读不下去了。

后来第二遍读的时候,依然很难受,但咬着牙读过了50页,眼前的景象突然为之一亮,好像又回到了原来的那种感觉。虽然,还是缺少乡村风光,虽然人物之间的关系是紧张对立的,但这只不过是另一种田园意趣罢了,或者说,这是一种异化的田园生活。读过三分之二的情节以后,我深深的明白了那种缓慢节奏的用意。一方面作者想通过一个村子的巨大变化,探讨的是一个民族在历史的特定阶段的价值基因的变异和突变。另一方面,运动开始之前古炉村的层次和板块构成很稳定,也很鲜明,而到运动爆发后整个构成乾坤颠倒,或者说剧烈震荡之后重新组合。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一步一步促成这些变化的?之前已有的潜在的矛盾冲突在堂而皇之的运动中又起到了哪些作用?这巨大的变化是怎样一点一点的产生的?这一切显然快不得。打个比方,就像用显微镜在观察一个机体的细微病变,显然得慢得细得耐住性子。等读完了你也就明白了原本一个秩序井然(其秩序的合理性另当别论,再者,完全合理的秩序几乎不存在。)平静如水的古炉村是如何乾坤颠倒天下大乱的。

我时常产生这样一个错觉:这古炉村怎么这么像未庄呢?同样是面临着时代风暴来临之前的大动荡,人群的构成也很相似,当然更相似的是人物的表现。所不同的是,古炉村没有赵、钱两家,在赵秀才一家的位置上的是支书,后来这个位置就空缺了。最大的不同,在未庄里只有一个阿Q,或者还有很多,但鲁迅只集中笔墨刻画了一个。但在古炉村,却有一群阿Q。他们参与这场运动的动机跟阿Q是如此相似。阿Q当年革命的目的无非是三个:报仇,捞钱、占女人。古炉村的这一干男男女女女也没有超出这三点,当然狗尿苔、蚕婆和善人例外,他们是这场人性沦丧的运动中少数清醒者,他们代表在现实利益驱动之下残存的人性,所以,他们冷静,低调,刻意的保持距离。其实,严格来说,牛铃和狗尿苔还是欲参加而不得,这也和当年的阿Q很像,其实真正清醒的只有善人和蚕婆。他们的清醒不是基于什么理性认识,而是祖辈沿袭的基本的人性。这种基本的人性很久以来被挤压到了民间,甚至被嘲之以庸俗。政治家们视自己的需要将这些基本的人性加以肢解,然后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古炉村人近乎集体性的疯狂发作,如果不是有他们各自不同的个人小目的小企图来做支撑,那就真的是匪夷所思的疯癫了。在民间延续了几千年的坚韧的近乎于宗教般的伦理秩序,就这样被一场极其时髦的政治运动轰毁了。于是天翻地覆乾坤倒置,一幕一幕在正常背景下绝难发生的事情就这样无可避免的发生了,而且越演越烈。我们不知道是该敬佩这场运动的摧枯拉朽的魔咒般的力量呢?还是该惊叹人性如芳草覆盖的沼泽地,幽静之下致命的凶险无处不在呢?

上一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文本细读 下一篇:从《傅雷家书》反思傅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