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里的“自家人”

时间:2022-10-21 01:42:41

村寨里的“自家人”

一身布衣,朴实无华,瘦弱身板,毫不起眼,他就是理县扶贫两资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王小刚。王小刚是土生土长的理县人,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从事农村工作,一直同老百姓打交道。“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农民和脚下这块土地养育了我,同他们打交道我心里踏实。”乡亲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给他打电话,并亲切地称呼他“王三哥”。

抹去吐在脸上的口痰,感动了村民

灾后重建需要进行大量的征地拆迁,急需老百姓的支持配合,然而个别老百姓顾及个人利益,致使工作进展异常艰难。在规划建设桃坪新村时,为了便于整村发展,必须拆除影响规划的违规建筑,王小刚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宣传拆迁政策和新村规划。

一次在拆迁现场,一位情绪失控的老人将口痰吐在了他的脸上,面对突如其来的口痰,想到必须尽快开工的项目,王小刚没有表露出半点不快,反而风趣地说:“您老还真准呢,随便一吐就到我脸上了。”说完用手轻轻抹去脸上的口痰,继续作政策宣传。大家被王小刚不辞辛苦、日夜操劳的工作作风所感染,更为他的大度所感动,纷纷配合拆迁。事后,当人们提及被吐口痰一事时,王小刚很平静地说:“老乡对我们的工作暂时不理解,我们对老乡不能去计较和埋怨,更多的要靠我们工作取得的成绩来改变老乡的观念,来动员老乡支持我们的工作。如果要怨,就只能怨家乡的变化还不够快、还不够多、成绩还不足以打动老乡。为此,我们要更加明晰肩上的重任,增强实现目标的紧迫感,这也是对自我的挑战。”

在蒲溪乡休溪村,当地群众念念不忘的就是“王三哥”与村民一起“夜战休溪坪”的故事。羌历新年前夜,理县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雪,为了完成休溪羌寨的打造,王小刚同工作组队员、乡镇及村干部一起,在纷飞的大雪中奋战了一个通宵,扛柴禾、背木板,修桥、铺路。村民余日保记忆犹新:“王三哥是县上下来的干部,近50岁的人了,还跟着我们一起背木板,每次背得比我还多,从晚上一直背到早上6点过,确实太辛苦了,休溪羌寨打造不好,我们对不起他!”

打造木卡村羌寨时,一次,村委会的厕所堵了,大粪涌出来铺了一地,散发出阵阵恶臭,令人作呕。然而一时又找不到专业的疏通人员,村民们也都望而却步。这时,王小刚默默地挽起袖子,用找来的盆子把地上的粪便装上倒走,又伸手到几十公分深的便池中把堵塞的异物取出,疏通了厕所。村民陶建福感慨地说:“大粪太臭太脏了,我们都没有去,而他一个机关干部却亲手掏,要做到确实不容易。”熬更守夜,不怕脏累,他的满腔热情默默地感化着木卡羌寨的老百姓,使他们也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灾后重建和“三百”示范工程中来,创造了19天打造好一个村的“理县速度”,并获得了全州“三百”示范工程一等奖的殊荣。

“把我的办公室放在81个村寨”

“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加快农村灾后重建!”理县县委、县政府吹响了改变高半山村面貌的号角。如何规划和整合项目资金,成为扶贫两资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王小刚思虑最多的事情。

跳出以往小扶贫的思维定式,王小刚立足全县大攻坚,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科学整合、合理规划,将农村扶贫、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灾后重建有机结合,整合涉农项目17个,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4.67亿元,集中投入到村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四个方面,认真组织实施以工代赈贫困村项目46个,目前已完成26个。

同时,他还牵头实施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工程,于2009年7月起对全县81个村的8845户农房进行“四改两建”。今年又自加压力,对11个村寨进行“幸福美丽村寨”的打造。

“先把我的办公室放在81个村寨,要争取让高半山村扶贫攻坚现场会在理县召开!”王小刚的说话掷地有声。为了这一目标,两年中他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忍辱负重、埋头苦干,使一个又一个村寨特别是高半山村寨的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如今的休溪村和木卡村一跃成为理县高半山和河谷地区农村的榜样,受到阿坝州委、州政府的高度评价,前来参观考察的人络绎不绝。一些专家、领导感慨道:“想不到休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不到休溪村村民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能发生这么大的改变,更想不到的是休溪村能在灾后重建时间这么紧的情况下很好地保存了民族文化。”

村民们看到自己家乡的可喜变化,都十分感谢王小刚和各级干部们为他们付出的艰辛努力。现在王小刚一进村寨,总会有人拉住他,让他这个“自家人”去家里坐坐。总会有人用最朴实的方式,送给他亲手绣的鞋垫,希望他常来村寨走走。

上一篇:金玉村的幸福生活 下一篇:重建云朵上的羌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