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云朵上的羌寨

时间:2022-06-04 03:59:42

重建云朵上的羌寨

独具羌民族特色的房屋错落有致,一条穿过村庄的河流更为她增添了几分灵气。干净的道路两旁用木栅栏围成的院子,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幽雅恬静。难以想象,让地震几乎夷为平地的茂县坪头村现在不仅成为该县灾后新农村建设示范的一面旗帜,也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这都是王书记带领我们建起来的。”村里人自豪地说。

重建中,“土专家”战胜“洋大师”

坪头村位于茂县县城西面,国道213线横贯全境,岷江绕村而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是循规蹈矩的重建,还是对三个村民小组的功能重新定位?面对两难的抉择,坪头村党支部书记王学康犹豫过、徘徊过。“坪头村的优势是地处城乡结合部和大九寨旅游环线,是茂县将来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实施地,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理想选择地之一。不能让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就这样溜走。”他跑到县上有关部门,汇报自己重建的想法,了解构想实施的可行度。没想到,关于打造乡村旅游的思路与县里统筹城乡一体化思路不谋而合。

为了搞好灾后恢复重建三个自然组的规划和功能的划分,他把坪头组,划分为以乡村酒店、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波西组,根据县上羌城的打造,划分为以羌文化旅游为主的旅游和餐饮服务区;桥头组,根据其地处九环线公路要道和临近县城的优势,划分为发展第三产业集中区……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方案就这样定下来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该村的246户维修加固户和220户重建户都按照方案统一规划、统一风貌实施,并在2009年8月全部竣工。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王学康和村里人一直坚信,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要在废墟上建设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羌寨。“不等不靠,既要解决速度,还要解决整村的规划和实际问题,我们出不起钱,就自己设计;我们请不起人修,就自己动手修。更重要的是我们懂自己的文化,我们知道如何做才能体现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王学康说。

王学康和班子成员集思广益,多方请教羌族“土专家”,确定了灾后重建方案。随后,全村灾后重建拉开了序幕。

如何让房子既体现现代化又有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呢,大家的意见产生了分歧。于是,他天天到每一家农户家中去聊天、去收集第一手资料,经过多次讨论,确定了房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防震标准修建,但外观必须按照羌族传统模式修建的方案。

羌族传统的建筑元素是石头、黄泥、木头,如何让这些元素体现在房屋外观上,王学康请来的懂羌族建筑的专家、学者,大家一起研究。黄泥巴如何上墙,他们一次次试验,黄泥巴一次次被雨水冲刷,也一次次冲刷着王学康的信心,专家们也束手无策,他甚至有点动摇了。后来他去找一位80多岁的老人,按照老人传授的办法,在黄泥中加上草筋,这下黄泥“听话”了,后来他们又逐步改进,适当加上水泥、胶,这种工艺让黄泥稳稳地在墙上“生根”了。

如今,坪头村的房子外观都呈现羌族元素,让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赞叹不已。

城乡统筹,我们共同富裕

“现在我们的房子很美了,但我们不能只守着‘空房’,而要切实利用起来,不能坐到穷,否则就要成为历史的罪人!”王学康最爱给班子成员及村民说的就是这句话。

为了破解发展的“瓶颈”,转变大家的观念,调整全村产业结构,他始终要求大家解放思想,放下包袱,要敢拼、敢闯、敢搏。

2009年7月,王学康带着班子主要成员及部分村民奔赴成都三圣乡学习考察,借鉴平原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

在学习考察期间,王学康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结合本村实际,不仅要展示羌族文化,还要实现经济的突破,做到有特色、有效益。回到坪头村后,他立即召集村“两委”成员,研究坪头村的未来规划和发展。

2010年年初,坪头村成立了 “茂县水风羌寨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以“村民入股、成果共享”的方式经营,积极探索城乡统筹的有益做法。

坪头村采取“村‘两委’+农户+企业”的模式进行旅游开发,由经营商将房屋改造成乡村旅游酒店,村里已经有30多家,其中有7家是按照星级酒店标准打造的。

村民王安元的新房在坪头村村口,这是一栋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小楼内外装修材料都是以石和木为主,小楼现在被改造成乡村公寓酒店,尽显羌风古韵。独栋的两层小楼前,是一大片种满梨树和樱桃的果园。房子和4亩果园,一起租给村里的公司,5年租金一次性给了王安元21万元。现在王安元也不务农了,在县城里的人寿保险公司做业务。王安元说,他的新房子在村里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好多人家的新房修得比他家的还好。

王学康还有一系列打算,他希望把坪头村打造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向世界展示羌族文化。当前,坪头村正在积极争创4A级风景区,准备向四方游客展示茂县重建后的精神风貌。“这是挑战也是机遇。”王学康和坪头村人充满了信心。

上一篇:村寨里的“自家人” 下一篇:女博士的“低碳重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