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翻译理论框架下的隐喻翻译

时间:2022-10-21 01:34:06

关联翻译理论框架下的隐喻翻译

一、关联翻译理论概述

1991年, E.A.Gutt在关联理论基础上发表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Gutt认为,人们的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一推理的互明过程,对话语的理解是一种认知活动;人类的认知往往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期待产生一个最佳关联性,即听话者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也就是说,每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交际如此,作为交际形式的翻译自然也是如此。影响隐喻理解及翻译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语境

话语的语境是用以解释该话语的一系列前提,是个心理结构,是听者关于世界假设的一个子集,并不指话语交际双方外部环境的某一个部分,而是“认知环境”。于是,欲使交际成功,关键的问题便是听者如何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可用的全部假设里面设法选出切合实际的、言者试图传达的假设。

2.最佳关联性

Sperber和Wilson认为,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一个话语要建立起最佳关联,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该话语足以使听话人能够找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二是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值得听话人去付出处理努力,也就是说要给听话人提供足够的益处。

3.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

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 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 则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是人们希冀在理解上所付出的努力能够以某种方式改进他们用于交际行为的语境假设。

二、隐喻翻译理论基础

1.隐喻

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限制在修辞学、哲学的范围之内,认为隐喻是一种变异的、修辞性的语言使用现象。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隐喻的理解不断深入。隐喻不仅是一种语义的更是一种语用的、认知的现象,必须遵循关联的原则,翻译关联原则能给隐喻一个一致的解释。

2.隐喻翻译

(1)对译者的要求。首先,理解原语隐喻的含义,传达作者使用隐喻的交际意图,了解原隐喻的语境假设、交际背景、上下文关系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其次,了解译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原语交际者与译语接受者之间存在着文化冲突或文化图式缺省,译者要对译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估计,使其能够认同隐喻中所预设的语用信息,并找到语符与语境的最佳关联,获得正确的理解。

(2)翻译方法。隐喻的翻译有多种方法可选择。可偏向于隐喻本身的内在含意,也可倾向于维护原有形象,或者可改写、意译,还可综合以上方法。但最终选择什么翻译法,取决于隐喻在文章中的性质、地位、与上下文的联系、文章本身的类型和体裁等。

(3)Gutt 隐喻翻译方法与应用。Gutt提出了对隐喻的两种主要翻译方法――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直接翻译要求译文准确传达原文隐喻的交际线索,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对等的说法。下列表达方式都采用了直接翻译的方法,并且译文都达到原隐喻的效果。

例1:It’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

对人人都有害的事,天下少有。

不能直译成“不给任何人带来好处的风的确是恶风。”

例2:Like begets like.龙生龙,凤生凤。

由于认知语境及文化差异,译者在翻译时选择了间接翻译的方法,用中国人熟知的龙和凤来表达原隐喻“什么种生什么苗”的意思,更形象、生动。

例3:她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有时可译为:her beauty would make the fish sink, the wild goose fall down, the moon hide herself, and put the flowers to shame. 有时可译为:Her beauty is beyond description. 选择何种译文,要根据原隐喻要表达的交际意图及交际环境来确定。如果要传达原语文化色彩,选择前者,如舍去原语文化色彩,只为传达意义,可选后者。

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内理解隐喻的翻译,要求综合考虑隐喻的语境、处理努力、语境效果,寻找话语本身的最佳关联,获得对原语隐喻的最贴切理解,并在译语中表达出来。因此,译者的任务不但要解决文本中的语言问题,而且更要高度地重视文本的语境假设、交际背景、上下文关系,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准确达意传神,提高译文质量。

(作者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提高职校化学课质量的几种教学方法 下一篇:浅谈情境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