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诗》中的比喻文化特色

时间:2022-10-21 12:24:47

《悬诗》中的比喻文化特色

内容摘要:比喻是人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时用得最频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指“用一定的语言形式,将具有相似之处的不同事物联系起来,用其中的一个事物说明、描写另一个事物。”①它主要起到说明事理、刻画形象、表达情感以及引发联想的作用。它的使用能使得语言生机勃勃,形象生动。比喻植根于民族文化,受到自然环境、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因而比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悬诗》因其精确的表达、生动的语言、真实的叙述而被视为阿拉伯古诗中的瑰宝。本文试图通过对《悬诗》中出现的部分比喻进行分析,来窥视比喻所蕴含的民族特色,从而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悬诗》 比喻 文化特色

《悬诗》是贾希利叶时期七篇(亦说十篇)著名长诗的总称,因其精确的表达、生动的语言、真实的叙述而被视为阿拉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悬诗》的原意为“被悬挂着的”,关于它的由来说法不一,通常的说法是:在贾希利叶时期,各个部落的著名诗人会在一年一度的欧卡兹集市上进行赛诗大会,人们把公认最好的作品用金水写在细亚麻布上,然后悬挂在克尔白神庙上,故称之为《悬诗》。在这些诗歌的创作中,诗人们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而起到说明事理、刻画形象、表达情感以及引发联想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悬诗》中出现的部分比喻进行分析,来窥视比喻所蕴含的民族特色,从而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一.从《悬诗》中的比喻探贾希利叶时期的自然环境

“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形成以及社会生活运作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对人类文化特别是修辞交际文化的形成设定了一个客观制约框架。这在语言特别是修辞手段、修辞方法的形成中有突出反映。自然界的许多事物会被引进到人们的语言及话语中,作为形象再现或认知的媒介。”②我们将通过《悬诗》中的比喻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究贾希利叶时期的自然环境。

1.动物

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上,是世界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每个民族的生存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古代阿拉伯人分为游牧人和定居人,主要以游牧人为主。他们放牧或饲养牲畜,在野外他们也会碰到一些动物。“可以说动物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动物最能引发他们的联想。因而在他们的诗歌中用动物来做比喻可以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感情。”③

在乌姆鲁勒・盖斯的诗中,当他在描述自己恋人的美貌时写道:

她推开我,却露出俏丽的瓜子脸, 还有那一双羚羊般妩媚的眼。玉颈抬起不戴项饰, 似羚羊的脖颈,不长也不短。④

塔拉法在描述自己的母驼时,也有类似的描述:

那两只眼睛忽闪忽闪,看起来,

像惊恐的母羚羊的眼一样漂亮。

羚羊是阿拉伯人常见的一种动物,它体型轻巧、动作敏捷、活泼可爱、奔跑速度快,且叫声悦耳动听。此外,羚羊的身体曲线优美,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看起来楚楚动人,因此阿拉伯人常用羚羊来比喻自己心爱的人。

乌姆鲁勒・盖斯在描写他的骏马时,有这样的描述:

腰似羚羊腰,腿如鸵鸟腿,

跑起来狼一般轻捷,狐狸般矫健。

在一段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出,作者除了用“羚羊”和“鸵鸟”来比喻自己骏马外表的俊美外,还用“狼”和“狐狸”的奔跑来形容骏马奔跑时的速度之快。

鸵鸟是世界上存活的最大的鸟类,它的身高比其他的鸟类要高出很多,同时它的腿却显得十分修长。作者在这里是用鸵鸟修长的双腿来说明自己的骏马同样拥有修长的双腿。

狼是一种食肉性动物靠捕猎为生,常采用穷追方式捕获猎物,因而极善奔跑。再加上它有强大的背部和腿部,从而使得它能有效地舒展奔跑。作者用狼来比喻骏马奔跑不仅说明马跑得快,而且说明马奔跑时那种轻盈敏捷的状态。

狐狸行动十分敏捷,奔跑起来强健有力,靠捕食老鼠、野兔、小鸟等动物为生。作者将奔驰的骏马比喻成狐狸奔跑就是为了突出骏马奔跑时那种矫健的姿态。

同样是用鸵鸟作为喻体,安塔拉的诗中是这样描述的:

它日夜兼程,健步如飞,

行走快得如同鸵鸟一样。

鸵鸟的双腿不仅外表修长,同时有力,善于奔跑且速度极快。诗人在描述自己的坐骑骆驼时,将骆驼比喻成飞奔的鸵鸟,从而突显出自己的骆驼奔跑的速度之快。

祖海尔在对祖卜延部落及其盟族提出忠告和警告时,写道:

一旦你们挑起战端,就是严重的作孽,

那是起凶恶的狮子,把战火燃起。

在阿拉伯人心中狮子是百兽之王,是强壮、勇猛、力量、无敌的象征,他们常用狮子来比喻帝王、英雄和有声望、有地位的人。除此之外,狮子在捕猎的时候也露出凶恶残忍的一面。因此祖海尔在诗中正是抓住了狮子的这一点将战争比喻成狮子,将百姓想象成是狮子的猎物,旨在突出战争像狮子捕食那样凶猛残忍,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从诗文中推断出当时有羚羊、鸵鸟、狼、狐狸以及狮子这些动物。

2.植物

阿拉伯人居住于沙漠地区,烈日如焚,雨水稀少,空气干燥,除了适合干燥气候生长的稀疏绿草和零星的树木外,不能更多的生长别的植物。但是在阿拉伯半岛的茫茫沙漠深处也不乏片片绿洲。“在黄土飞扬的沙漠能看到一丝除黄色以外的事物是何等的兴奋。因此阿拉伯人常用植物来做比喻,用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⑤

乌姆鲁勒・盖斯在与旅伴驻足于情人旧居遗址前,回忆往日恋情时吟诵道:

仿佛又回到了她们临行那一天,

胶树下,我像啃苦瓜,其苦不堪言。

苦瓜外形呈椭圆状,表皮为绿色。原产于热带地区,喜爱充足的阳光,因其味道苦而得名。诗人在这里将自己与爱人离别时的情感比喻成“吃苦瓜”的感受,明显是用味觉上的“苦”来彰显内心的痛苦。

安塔拉在向情人表白自己是个多么卓尔超群值得爱的青年时说道:

谁若欺负我,我也不会将他轻饶,

让他尝尽苦头,那似苦瓜的味道。

在这里,诗人用苦瓜作比则是为了表达想让敌人尝尝苦头的意思,起到威慑敌人的作用。

同样是乌姆鲁勒・盖斯在描写情人时的诗句:

纤腰柔软如缰绳,

小腿光洁似树干。

从这个描述可以得知,阿拉伯人喜欢用树枝这样枝干细长、柔软、有韧性的植物来比喻体态苗条的女子。

阿慕鲁在诗的开头对酒的描述中写道:

把温热的水略掺进殷红的甘醇,

那酒色便恰似鲜花怒放。

鲜花因其颜色鲜艳亮丽,气味清晰芬芳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作者在这里将“酒色”比喻成为“鲜花”,试图用鲜花颜色的艳美,气味的芬芳来说明杯中的美酒不仅颜色好看,而且气味诱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的阿拉伯半岛不仅仅只有黄沙,还有青绿的苦瓜、纤细的树木以及艳丽的鲜花。

3.自然现象

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宇宙间的万物都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们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的想象既深刻又无穷。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会用自身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作为喻体,来形象地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

乌姆鲁勒・盖斯在诗中描写骏马奔驰时写道:

马儿奔跑,轻捷而又矫健,

好似山洪冲下的巨石,飞腾向前。

阿拉伯半岛地势西高东低,半岛上除了沙漠之外,还有山谷。每当降雨过后,谷中便充满山洪。诗人在这里将骏马奔驰的气势比喻成为从山上喷涌下来的洪水来表示马奔跑时速度之快。

乌姆鲁勒・盖斯在描写夜晚的景色时,有这么一句:

昴宿星座像珠宝玉带,

闪闪烁烁,挂在天边。

“发现石油之前的许多阿拉伯地区,除了放牧、经商和少数务农者之外,靠海而居的许多阿拉伯人以采珍珠为生,大海中的珍珠曾经是他们重要的生活来源,因此这些阿拉伯人对于珍珠熟悉而又亲近。”⑥诗人用珠宝作为喻体来形容天上星星明亮,晶莹的特点。

乌姆鲁勒・盖斯在描写孤寂、惆怅、忧伤难忍的沙漠长夜时,用到了这样的比喻:

夜幕下垂,好似大海掀起波澜,

愁绪万千,齐涌心头将我煎熬。

阿拉伯半岛不仅仅由沙漠构成,同样也被红海和地中海环绕着。夜深人静时作者也难免触景生情,思念起自己的情人来,在他眼中,漫漫长夜如同海浪掀起帷幕,可自己的思念之情正如同那海浪一般,层层涌向自己的心间。诗人孤寂的心情跃然纸上。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当时阿拉伯半岛那奔流的洪水、璀璨的星空以及翻滚的海浪。

二.从《悬诗》中的比喻探贾希利叶时期的审美意识

审美是指“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⑦那么,审美意识就应该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能力反映。

“审美意识有地域性、民族性、也有阶级性,因而不同的审美意识也会激发不同的联想,从而使各民族语言的辞格形成自己的特色。”⑧阿拉伯民族由于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他们对于美的评价往往都来自于周围常见的事物。

乌姆鲁勒・盖斯在对他的情人的外貌描写时,用了这样的描述:

肌肤白皙,腰身纤细,

光洁的胸口像明镜一般。

白里透黄,像一颗完整的鸵鸟蛋,

吸取的营养是难得的甘泉。

她推开我,却露出俏丽的瓜子脸,

还有那一双羚羊般妩媚的眼。

玉颈抬起不戴项饰,

似羚羊的脖颈,不长也不短。

乌黑的秀发,长长地披在肩,

缕缕青丝似椰枣吐穗一串串。

纤腰柔软如缰绳,

小腿光洁似嫩树干。

纤纤十指,又柔又软,

好似嫩枝,又如青蚕。

夜晚,她的容光可以划破黑暗,

好似修士举起明灯一盏。

在一大段的描述中,诗人将爱人的胸口比喻成光滑的明镜和圆润的鸟蛋;将爱人的双眸比喻成羚羊明亮的眼睛;将爱人脖子比喻成羚羊的细长的脖颈;将爱人头发比喻成乌黑的椰枣穗;将爱人的双腿比喻成光洁的嫩树干;将爱人的腰身比喻成柔软的缰绳;将爱人纤细的手指比喻成细嫩的树枝和柔软的青蚕;将夜晚下女子的容貌比喻成明灯。

诗人安塔拉在刻画他的爱人阿卜莱时写道:

从她口中透过门齿沁向你的气息,

好像发自一个香料商浓郁的麝香。

又好像出自一片尚未放牧的草场,

春雨过后,万紫千红,馥郁芬芳。

麝香是一种高级香料,它不仅芳香宜人,而且香味持久。作者也许就是抓住了麝香的这个特点,才用麝香作比。这一方面是说明香气的芬芳,另一方面就是突出香气的持久。随后作者又补充到,说她口中的气息像“草场”,此处作者试图说明口中的香气如雨后的草地,清新的味道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因此,从以上喻体的使用我们可以看出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人的审美意识。

三.从《悬诗》中的比喻探贾希利叶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念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因此,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写照。阿拉伯人过着部落的游牧生活,在沙漠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资匮乏和不安定的生活方式下,造就了他们好客、坦然面对死亡、渴望和平的价值取向。

莱比德在诗中说到:

一旦有荒年,孤客穷人投靠上门,

他们慷慨好客,对待来者犹如春天。

阿拉伯半岛的沙漠环境限制了阿拉伯人的思想与性情。“因为地方贫瘠,生活困难,于是仁义者之备食济贫,或者燃炬招客的行为,变成了高尚仁慈的美德。”⑨ 有此可见,热情好客是当时的一种风尚,并视为美德。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对待死亡的态度可以从一点程度上反应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我们可以从塔拉法的诗中看出这一问题,他说:

到头来都同样是黄土盖身---

几块石板与阳世隔绝。

作者将死亡比喻成为仅仅只是黄土盖身而已,由此可见,当时的阿拉伯人对待死亡的那种坦然、无畏的态度。

祖海尔在对祖卜延部落及其盟族提出忠告和警告中有句说道:

一旦你们挑起战端,就是严重的作孽,

那是起凶恶的狮子,把战火燃起。

战磨转动,将你们碾成齑粉,

兵连祸结,如多产的母驼连生灾难的子息。

祖海尔将战争比喻成为狮子和石磨,旨在说明战争的残酷性,表达战争将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起到呼吁停止争斗、号召人们和平共处的作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人对和平的渴望。

由此,我们从诗人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阿拉伯人具有好客、坦然面对死亡以及渴望和平的社会价值观念。

四.总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镜子。“比喻作为修辞中的一种形式是文化的具体体现,阿拉伯人所运用的比喻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所编织组合而成的语言模式。比喻中自然散发、流露着这种文化的特征。”⑩我们从《悬诗》中的比喻可以看到当时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环境,包括其中的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现象;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比喻中看出他们的审美意识;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热情好客的民风,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以及渴望和平的愿望。

参考文献

1.阿拉伯语修辞编写组,《阿拉伯语修辞》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2.陈汝东,《认知修辞学》,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3.国少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5.仲跻昆译,《阿拉伯古代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6.仲跻昆,《阿拉伯文学通史》,江苏,译林出版社,2010年。

7.周烈、蒋传瑛,《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8.罗林,阿拉伯语比喻的文化阐释,《语文学刊》,2007年第8期。

注 释

①阿拉伯语修辞编写组,《阿拉伯语修辞》,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142页。

②陈汝东,《认知修辞学》,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③周烈、蒋传瑛,《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第73页。

④仲跻昆译,《阿拉伯古代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以下译文均出自此书。

⑤周烈、蒋传瑛,《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第78页。

⑥国少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414页。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214页。

⑧国少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439页。

⑨纳忠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一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9页。

⑩罗林,阿拉伯语比喻的文化阐释,《语文学刊》,2007年第8期。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

上一篇:让文学素养和哲思品质陪伴绘画智慧 下一篇:翻转课堂与小学传统教学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