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越过种族线》中艾琳的人格面具和阴影

时间:2022-09-01 04:37:20

论《越过种族线》中艾琳的人格面具和阴影

内容摘要:本文从荣格原型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人格面具和阴影理论,分析《越过种族线》中浅肤色黑白混血儿艾琳的生存状态,指出人格面具的膨胀和阴影投射所引起的冲突是主人公艾琳复杂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性格特征的根源,揭示黑白混血儿在种族文化环境中实现自身自性化历程的艰辛。

关键词:《越过种族线》 艾琳 人格面具 阴影

在非裔美国文学史上,由于大多数美国黑人作家都是黑白混血儿,因此“混血儿题材和跨越肤色界线主题构成了美国黑人文学传统中的重要内容。”[1]303内拉・拉森的代表作《越过种族线》就以混血儿问题为题材,展现了两个浅肤色女性黑白混血儿的不同的人生道路,探讨了女性黑白混血儿的社会处境和心理困惑。主人公克莱尔和艾琳同是浅肤色的黑白混血儿,为了追求各自的幸福生活,克莱尔选择了冒充白人,嫁给白人富商,而艾琳选择了忠于种族,嫁给了一位黑人医生,而二人各自的选择都使其经历了“灵魂的躁动及生活、生存、生命的尴尬。”[2]106该书对艾琳细致入微的矛盾心理的描写和复杂性格的刻画使艾琳成为读者眼中扑朔迷离的人物。在幼时朋友克莱尔的眼中,艾琳是个幸福的、有责任心的中产阶级黑人社会的完美主妇,但是为何在故事结尾,艾琳对克莱尔极为嫉妒甚至产生了杀害克莱尔的心理呢?本文将运用荣格人格面具和阴影原型理论分析艾琳的社会角色和思想行为特征,旨在从心理学角度阐释艾琳复杂的心路历程。

一.荣格的原型理论

荣格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师从弗洛伊德。在弗洛伊德提出“个人无意识”的基础之上,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集体无意识“为个人在一切文化中分而享之,是为一种种族的记忆,且通过希腊哲学中的原型一语,释之为初始意象。”[3]89在荣格看来,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同义词。荣格一生列举了很多原型,如“母亲、再生、精神、巫师、智慧老人、人格面具、甚至曼荼罗等”诸多原型[3]99,其中人格面具和阴影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型。本文将从这两个原型着手分析艾琳复杂而又充满悲剧性的性格特征。

二.艾琳的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本义是指一种演员戴的面具,这种面具可以使他在戏中扮演一个具体特定的角色。在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中,“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它也可以被称为顺从原型。”[4]48人格面具对于人的生存来说是必须的,“它能够实现个人目的,达到个人成就,它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4]48每个人都可以有不止一个人格面具,人格面具在整个人格中有利有弊,一方面,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会由于自己成功地充当了某种角色而产生骄傲自大的感觉,另一方面,当达不到预期的标准和要求时,人格面具过度膨胀的人会“感到自己与集体相疏远,并因而体验到孤独感和离异感。”[4]

在《越过种族线》中,主人公艾琳作为黑白混血儿,始终戴着中产阶级黑人社会完美主妇的人格面具,并把这一角色自觉内化成自我。作为遭受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的群体,非裔美国女性的形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以白人为主的美国社会的歪曲和诋毁。在小说所描述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主流社会仍然推崇维多利亚时代的对“真正女性的崇拜”,认为只有白人妇女才是真正的女人,她们“虔诚、贞洁、服从、温顺”,[5]24其中贞洁是理想女性所必须的。而黑人女性被认为不是女人,因为她们不具备这些品质。与纯洁的白人女性形成对比的黑人女性,尤其是女性混血儿,被白人社会视为伤风败俗、下流放荡,这种观点成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强有力的文学隐喻之一”。[6]69针对白人的诋毁,当时的黑人男性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要捍卫黑人女性的美德,使黑人女性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道德上的称赞,因此,他们对这种观点进行了驳斥,并大加宣扬与真正的白人女性相对应的真正的黑人女性形象,认为她们温柔、淳朴、谦卑、无私,构建了黑人女性“无性、忠诚、拘谨的形象”。《越过种族线》中,作为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黑人女性,艾琳无疑受到这种“真正的黑人女性”的影响,至始至终以这幅人格面具自居。与克莱尔不同,她没有选择冒充白人,而是有意识地选择嫁给黑人医生布莱恩。她喜欢稳定、没有变化而且安全的生活,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和种族工作中,不愿意让任何事情扰乱她理想的中产阶级生活。她的丈夫布莱恩对自己的医生工作非常不满,曾经向往居家迁往巴西,艾琳以离婚威胁他放弃这个想法,因为她的理想生活是以丈夫的职业地位和经济地位为基础的,她不愿意离开哈莱姆,因为她在哈莱姆是众所周知的完美母亲,好妻子,种族的文雅女士。在生活中,她经常穿着素雅的衣服,避免穿鲜艳的衣服,以与白人眼中的黑人女性区分开来,暗示别人自己是一个妻子和母亲,是一个真正的黑人女性。在家庭中,她和丈夫睡在不同的房间,他们的婚姻平淡没有激情,他们在彼此的眼中只是自己孩子的父母亲。艾琳极为看中孩子的教育,尽管她热衷于种族工作,她禁止丈夫在孩子面前讨论种族歧视,因为她认为这些话题令人不快,她应该保护孩子。同其他真正的黑人女性一样,艾琳热切地希望提高孩子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希望说服丈夫把儿子送到欧洲的寄宿学校上学。所有这一切说明艾琳已经把真正的黑人女性的形象内化为真正的自我,完全忽视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这副人格面具在偶遇了成功越界冒充白人的克莱尔之后与艾琳的内心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三.艾琳的阴影

所谓阴影,是指人性中的阴暗面,“这种原型代表一个人自己的性别,并影响到这个人和他同性别的人的关系。”[4]56荣格指出,阴影是人身上最好的最坏的东西的发源地,而这些东西尤其表现在同性间的关系中。一个人只有成功地压抑了自己天性中动物性的一面才能变得文雅起来,然而他却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削弱了自己强烈的情感和深邃的直觉”[4]56。在《越过种族线》中,艾琳热衷于扮演真正的黑人女性的角色,做一个贤妻良母,但她的丈夫对她却极为不满,也没有任何欲望。艾琳内心经常感到孤独寂寞,缺乏安全感,她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正爱过布莱恩,她只是把他当作自己的丈夫和她儿子的父亲而已。尽管她内心有如此多的疑惑,她却坚定的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决不让任何东西动摇她安定舒适的生活。然而,克莱尔的出现并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她的生活中令艾琳感到莫名的恐慌。冒充白人的克莱尔过着贵妇的生活,经常穿着鲜艳精致的衣服,佩戴耀眼的宝石,相比之下,衣着朴素的艾琳相形见绌,深感自卑。不仅如此,向往回归黑人社会的克莱尔把艾琳看做她与黑人社会的纽带,不断地与她联系。尽管艾琳接受了克莱尔的存在,但克莱尔的入侵却让艾琳惶惶不安。克莱尔很快与自己的家人打成一片,甚至在艾琳不在家的时候,克莱尔也来到她家中,与艾琳的孩子们玩耍,与布莱恩交谈。布莱恩对克莱尔的态度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之前的鄙夷,到与之热切地交谈跳舞,甚至在艾琳认为克莱尔仅有漂亮脸蛋但缺乏头脑时布莱恩还替克莱尔辩护。丈夫的变化使敏感的艾琳感到了潜在的危险,她内心压抑的动物性被激发,她开始把阴影冲动投射到克莱尔身上,她认为克莱尔和自己的丈夫有染。荣格认为,当个人面临人生困境,发生精神危机,阴影中恶的因素就会突然出现在人的意识中。深感威胁的艾琳内心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她决定要把克莱尔从自己的生活中赶出去,她希望春天早点到来,这样克莱尔就会跟随丈夫去瑞士。亦或她希望克莱尔的孩子突然死去,好让克莱尔转移注意力。最后她想到了应该告诉克莱尔的丈夫她有黑人血统。艾琳的这些想法表明了此时阴影已控制了她的自我意识。之后当她意识到,一旦克莱尔的真实身份暴露,她就有可能把自己的丈夫抢走,她开始沉溺于如何除掉克莱尔。故事结尾,当克莱尔的丈夫咆哮着出现在站在窗户边的克莱尔时,艾琳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克莱尔从窗户掉了下去。作者并未明确的告知读者艾琳是否谋杀了克莱尔,但艾琳当时的心理却充分展现了她阴影中兽性的一面,即她希望克莱尔死去,至少她从心理上充当了谋害克莱尔的杀手。

回顾整部小说,读者不难发现,主人公艾琳受到当时中产阶级黑人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始终如一地扮演纯洁完美的真正的黑人女性,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她将自己的生活彻底面具化,在家庭生活中,她热衷扮演尽职的母亲和贞洁的妻子,却没有意识到婚姻生活的基础是真正的爱情;在种族生活中,她表面上忠于黑人种族,在实际生活中却经常感到困惑,避免让孩子接触私刑等话题,并且为孩子提供白人倡导的教育。艾琳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她作为幸福的中产阶级黑人女性的地位,所以当克莱尔出现,令艾琳感到莫名的恐慌,生怕克莱尔毁了她现有的社会地位,艾琳内心的阴影被一点点地激发,最终她萌生了杀死克莱尔的想法。艾琳复杂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性格归根到底是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所导致的结果,推崇真正黑人女性的文雅传统强迫美国黑人女性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忽视了内心真正的自我。拉森对艾琳这一形象的刻画表达了她对真正黑人女性形象的否定,揭示了黑白混血儿在种族制盛行的美国社会实现自身自性化历程的艰辛。

参考文献

[1]黄卫峰.哈莱姆文艺复兴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焦小婷.越界的困惑――内拉・拉森《越界》中的反讽意蕴阐释[J].西安外

国语大学学报,2012(4).

[3]陆扬.精神分析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C.S.霍尔,V.J.诺德贝.著.荣格心理学入门.冯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5]王恩铭.20世纪美国妇女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张德文.种族身份的思考及其复杂心态的书写[D].吉林大学,2009.

[7]Nella Larsen. Passing [M].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2004.

(作者介绍:王晓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上一篇:初中语文有效积累的途径 下一篇:鲁迅《药》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