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中蕴含的人才学思想

时间:2022-10-20 11:01:56

浅析《三国演义》中蕴含的人才学思想

摘 要 《三国演义》既是一部经典的古代文学名著,又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人才学思想,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三国演义 人才学 选用人才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Analyze Talents Studies with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DENG Shuangrong

(Wuhan Commercial Service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a classic of ancient literary classics, and fully reflects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is contained abundant ideas of talent studies. From the analysis, we can get some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Three Kingdoms; talents studies; choose talent

1 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1.1 刘备有了诸葛亮才能称雄一方

在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贤”里,有一段对话,水镜先生初遇刘备,见他气色不佳便料到其命运坎坷,说:“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刘备说:“命途多蹇,所以至此。”水镜说:“不然。盖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刘备说:“备虽无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相辅,颇赖其力。”水镜说:“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糜竺等乃白面书生耳,非经纶济世之才也。”水镜先生的话阐明了一个思想:有了人才,但不善于使用人才,就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他说刘备“左右不得其人”,是指没有能调兵遣将使用这些人才的人,即缺乏统筹全局的人才,也是他说的“经纶济世之才”。刘备的“命运多蹇”,证实水镜先生的分析非常正确。而当他得孔明相助,高兴地比之为“如鱼得水”。从此,刘备从逆境走向顺境:联合东吴,打败曹操;取荆益二州,称帝西蜀。

1.2 曹操、荀彧相互成就事业

曹操能一统北方,虽因时势造成,但更因他具有雄才大略,其一就是礼贤下士,善于发现、使用人才。所以当时很多有识之士投奔他,为他出谋划策,甚至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他们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其中,荀彧的贡献最为突出。

荀彧来投曹操,曹操赞誉他是“吾之子房也。”荀彧也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极富才智之士。他在未投奔曹操前,他的才智已为当时的人所知晓、看重。南阳何颙就赞他有“王佐之才”。他投奔曹操后,曹操有重要决策不下,都向他请教。当时曹操刚起事不久,实力不够雄厚,兵力不多,所占据的地盘也只有兖州这么一个地方,所以曹操特别想攻打占领徐州。这时陶谦已死,把徐州牧的位置转让给了刘备,实力也不弱,因此拿下徐州并非易事。而且当时还有骁勇善战的吕布在离兖州不远处的山阳驻军,对兖州虎视眈眈,如果曹操攻打徐州,吕布必定乘虚偷袭。荀彧很清楚地看清了当时的形势,因此坚决反对。荀彧的分析一针见血,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打消了攻打徐州的念头,先巩固兖州,徐图发展。从此,曹操按照荀彧“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策略,驻军山东,养精蓄锐,不断充实自己的实力,逐渐兵强将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举措也是源于荀彧。当时汉献帝被宦官李傕、郭汜劫持,颠沛流离,后来回到洛阳。荀彧又建议:“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也。”他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从众望”。曹操采纳此策,遂“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末年,宦官当权,士族深受其害,所以士人最恨宦官。曹操是宦官家庭出身,素来为士族所轻视,所以他要延揽人才是比较困难的。自从他实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有志于匡扶汉室的有识之士归顺他,这也为他统一北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3 鲁肃的“榻上策”使孙权稳居江东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坐镇江东之时,虽然还很年轻,但他非常富有谋略,善于举贤任能,所以也吸引了很多人才,鲁肃便是其中之一。鲁肃被周瑜评价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深得孙权敬重。一次,孙权在众官散去之后,把鲁肃单独留下来饮酒,到了晚上同榻抵足而卧。半夜时分,孙权向鲁肃请教定国策略,鲁肃分析说:“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此即史上所称的“榻上策”。当时有两大军事集团——曹操和袁绍,而袁绍比曹操实力雄厚,而鲁肃却能判断出东吴的主要敌人就是曹操,是很有见地的。他建议孙权乘曹操要对付袁绍无力南顾的时机,先占领荆州,“竞长江所极而守之”。因为荆州处于扬州上游,如果将来让曹操占领荆州,东吴将面临严重的威胁。如果能占据长江之险,(下转第194页)(上接第170页)凭着这条不易逾越的天堑,则退可保住东吴的安全,进可伺机以图天下。鲁肃的分析切中肯綮,是东吴所能采取的最佳决策。此策后来成了东吴的国策,孙权能雄踞江东,三分鼎足,与此密不可分。与刘备、曹操、孙权相反,在十八镇诸侯之中,最初袁绍的力量是最雄厚的,但由于其器量狭小、目光短浅,不善于听从建议,不能正确使用人才,致使有识之士纷纷离他而去,另寻明主,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2 选用人才要不拘一格

2.1 延揽人才不拘方式

三国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三国的明主求贤若渴,爱才如命,他们延揽人才的方式多种多样,举不胜举。

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不顾部将的劝阻,三顾茅庐,成就了历史上君臣相遇相得的一段佳话,成就了蜀国几十年的基业。

姜维原是魏国的将领,诸葛亮攻打天水郡,其玄机屡被姜维识破,姜维还将计就计,屡败蜀军。诸葛亮对具有文武全才的姜维十分赞赏,决定收服他。他得知姜维是个孝子,其母又在冀县,便派魏延虚张声势,诈攻冀县,把姜维赚到冀县,然后施展一系列计谋,造成姜维降蜀的种种假象,逼得姜维无处可去,只得投降。

关羽本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对刘备忠心耿耿。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深爱其才。为了让关羽归顺自己,曹操对他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送金钱无数美女若干,还赠送宝马——赤兔马,封他为万寿亭侯,真是费尽心机。

周瑜见诸葛亮计谋高超,曾经令其兄诸葛瑾去说服诸葛亮,让他“弃刘备而事东吴”。无奈诸葛亮不为所动,反而要劝说其兄归附刘备。周瑜看争夺不成,才决定要除掉诸葛亮。

2.2 扬长避短,用人所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周瑜才高而量狭,孔明谨慎而躬亲,关羽神威而矜持,张飞勇猛而暴烈,如果吹毛求疵,就会永远难以找到可以重用的人才。

“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这是孙策临死前对孙权的叮嘱,其实就是用人所长。周瑜是战略家、军事家,对当时“国际形势”判断准确,而且善于调兵遣将、排兵布阵,但是他年轻气盛。因此在协调内部人际关系上可能是弱项。张昭则不同,善于与人周旋,处理人际关系是他的强项,但他保守胆小,有点不思进取。孙策死后第二年,孙权打算西征黄祖,张昭坚决反对,理由是孙策刚死不到一年,不宜出兵。而周瑜坚决主张出兵,报仇雪恨。在曹操大军兵临城下,东吴主和、主战两派争吵不休的危急时刻,周瑜最后坚定了孙权的抗战决心,并亲自率兵以抗击曹军,并以少胜多,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的嘱托,的确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2.3 量才使用,人尽其才

有了人才,但不能人尽其才,就会挫伤其积极性,甚至造成人才流失。庞统是三国时期的非常富有才智的人。诸葛亮、鲁肃都非常钦佩他,认为他“非百里之才” 。诸葛亮建议刘备:“凤雏到日,宜即重用。”鲁肃也认为:“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足。”刘备却以貌取人,把庞统打发到耒阳县当个县令,就是大才小用。结果“大贤若处小任,往往以酒糊涂,倦于视事”,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

三国用人艺术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人才学的珍贵遗产,以上浅析管中窥豹,仅见一斑。如果对其认真进行研究,对于用人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 苏鸿志.读三国学管人.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面向中国学习者的新型法汉学习词典的编纂研究 下一篇:论农村亲子的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