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结构 提高质量 增强内蒙古经济的内生活力和动力

时间:2022-10-20 08:53:27

调整结构 提高质量 增强内蒙古经济的内生活力和动力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围绕主题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采取了抓大项目、抓重点产品生产等措施,全区经济发展实现缓中企稳、稳中有进,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都达到了年初确定的目标。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再次将“稳中求进”确定为新一年经济工作的核心。在未来的日子里,内蒙古经济运行将会面临新的形势,其中既有新的机遇,也有巨大的挑战。如何判断我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基础,如何在这个“重大转折时期”的进行中,在突破当前阻碍的同时,着眼于为内蒙古经济中长期发展寻找机会与突破口,应该成为内蒙古新的一年里推进“稳中求进”对策的重要落脚点。

一、我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还需进一步稳固

“十一五”末期,自治区党委对内蒙古区情作出了三个重要判断:一是内蒙古欠发达的区情没有变;二是内蒙古工业化还处于初、中期阶段;三是内蒙古城镇化率还不足以说明我区的城市化已经达到较好的水平,城市化发展尚不足以对内蒙古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形成有力的支撑。

这个判断在当下依然存在,而且也正是这种区情导致了很多以往所采取的对策不能够收到实际的效果,这些约束不解除很难实现我区在新形势下的持续发展。也恰恰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为今年“稳中求进”赋予了新的内涵:就是要在稳定经济增长的短期目标下,兼顾构建保障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体系这个长远目标。

在更长的时段里回顾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历程,调整结构是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奋斗的目标,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效以及一些领域的明显进展。所谓阶段性成效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的资源转化战略中,煤炭资源转化、矿产资源转化改变了当初单纯的原材料输出格局,奠定了今天内蒙古国家能源安全基地的地位,也支撑了我区2003年以来的高速发展。但之所以将其定义为“阶段性成效”,是因为它并没有构建起当初所设定的发展深加工、精深加工和轻工业为主的高利润率产业的目标,煤炭及其相关产品仍然是我区输出产品的主力军。农畜产品加工产业曾一度成为自治区的支柱产业,绒毛纺织品、乳品、肉类成为内蒙古著名产品。直到今天,乳品行业依然保持着国内领先地位,成为自治区调整结构的标志性产业。钢铁、有色冶金、稀土、盐碱化工、煤化工等行业与资源优势紧密联系,也是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尽管自治区一直努力促进发展以现代科技、高科技人员为支撑的产业,但其效果远远不及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内蒙古发展依然具有资源型经济特征。

我区调整结构的努力之所以长期收不到明显的效果,既有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期,各产业之间还不能形成互相促进的格局,资源开发的升华与深化得不到产业集聚和产业技能积累的支持;社会发展和运行对外部掌握了现代生产技能的产业技术人员吸引力不足,在本区域内各领域的中高端人员大量外流;资金与技术的常规性注入在国内各省区间的非饱和竞争中处于劣势;盟市间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区域整体发展失衡等发展中的客观原因;也有布局分散、区域间各自为战,以及前一时期各地对资源开发过度迷恋,地方追求短期增长目标等主观原因。客观的制约、主观的短视,加之对发展趋势缺乏把控,资源雄厚掩盖了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外部短缺要素的富集所带来的短期高利润率阻挡了素质提高的进程。这一状况持续得较久。

“十一五”末期,在制定自治区“十二五”规划时,自治区党委针对连续八年GDP增长排名全国第一所对我区所带来的影响,再次强调“欠发达”区情没有改变;在国际分工体系调整影响下,内蒙古提高资金和技术在产成品价值中比重的目标实现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长期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问题,必须开始着手逐步解决。这是我们现在的基础。

二、正视2013年的发展环境

党的十及国家经济工作会议,都对我国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有比较明确的判断。2013年,可以预见的是世界经济仍然滞留于2008年危机后的调整期,以德国、美国为代表的世界传统制造业先进国家,在恢复就业、稳定经济的目标下,将促进本国实体经济发展、“重振制造业”作为危机后的产业应对策略。由于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在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传统优势的劳动力密集、资源密集领域,开始受到来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冲击。萎缩的国际市场加之竞争优势的衰减,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而在国内,我国正处于重大的经济运行转折时期,经济增速减缓,在一些领域甚至出现经济下行趋势。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经过30多年的经济建设,我国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一是短缺经济已经彻底消退。面向全球的生产制造体系在促进我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也使我国经济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制造领域的运行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国际竞争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我国的高端制造业发展滞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导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效益相对较低,在竞争上处于劣势。而企业在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中会寻找更为优质的装备与技术,海外投资、国际化采购已成为现实中的热点,对国内制造业的冲击较大。

二是我国人口结构迅速变化。丰富、低廉的劳动力供给局面开始转变,人口老龄化在社会财富积累水平、百姓财富支撑能力尚显不足的条件下已经逐步到来,并将持续加快。新生代劳动力对劳动环境、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的要求骤然提高,人口红利、劳动力价格优势正在减弱。未来养老经济、银发经济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会成为社会经济运行越来越大的领域。

三是城镇化进入全面提质时代。城镇提质性建设加快,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公益设施建设将成为城市之间、城镇之间和乡村之间未来基础建设的重点,而且所需要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等配套服务空间潜力巨大。

四是农村牧区发展进入劳动力流出、资本流入的时期,受农牧业基础、城乡市场衔接体系、城乡社会发展差别、收益率、土地制度等影响,资本流入风险较大,对在新的农村牧区劳动力供给格局下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的作用尚未发挥出来。

五是资源环境对经济的支撑效应减缓。以资源低效利用、不支付环境保护成本换取经济增长和产能的时代即将结束,资源成本提升、环保费用增加与劳动力价格升高进一步提升生产成本,但也会创造新的需求。

综上所述,一是我国还处在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很多领域需要大力投入、大力建设,这些新的领域投入和建设方式与以往相比有根本不同。二是转变发展方式既是国家所制定的战略,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三、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是“进”的重心所在

2013年内蒙古要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稳”是要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不断增强内蒙古经济实力、增加产出;巩固现有产业基础,通过增强企业竞争力稳定产业收益;稳定现有中小企业生存。“进”是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对百姓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支撑能力,提高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水平等。同时,要以更为长远的眼光谋划发展,对制约内蒙古发展的障碍从根本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

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壮大县域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作为“稳中求进”的具体目标。针对内蒙古现实状况,从构建支撑中长期持续发展机制角度考虑,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应该是我区所求的“进”所在。

从长远看,我区社会发展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提升城镇化质量。当前是对上一轮的新城建设、旧城改造的完善,即把学校、医院、商业、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在新开发的地段建设起来,把城市、城镇的硬件朝着管理现代化、运行低碳化、服务优质化、建设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在城市、城镇的软件建设方面,将老龄人口、新进城镇人口作为服务重点,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并将其逐渐转化为社会化生活体系建设,赋予城市城镇以鲜活灵动的生命。二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从建设服务型政府开始,提高中小学教育、卫生、医疗、保健、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品质;从满足百姓需要的角度,把公共服务搞好,提升内蒙古各地对优质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三是提升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我区农村牧区建设已提出了“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全面提升农村牧区的基础建设空间巨大,需要改革推进、突破的难点也很多,按照新思路建设农村牧区,必将成为支撑经济持久发展的重要动力。四是提升管理水平。核心是政府形象建设。要提升政府为民服务的形象,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科学引导社会发展能力。

以内蒙古发展的动力机制而论,在政府推动层面,内蒙古当前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方面急需获得的动力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战略性新兴领域生产、运营、管理及其与市场渠道配合的系统力的导入。要以此突破自治区产业积累和产业技能的不足。二是携带技术的资本。以此破解在内蒙古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由于逐渐习惯于行政性推进,在市场层面的产能培育和在技术研发领域的竞争力培育相对滞缓;资源开发的利益挤压了从社会引导层面对提升科技支撑的作用;科技在地方受到轻视等发展制约。三是拓展市场通道领域的互惠互利。相比以消费品生产为主的省区,内蒙古发展的稳健型特征将更为明显,这是内蒙古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由此,在对外合作中,内蒙古具有能源原材料领域的消费通道可以弥补新兴产业通道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具有新兴产业通道能力的区域,内蒙古的社会各界应予以更多的关注。

上一篇:日本印刷装订忧多喜少 下一篇: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