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果树推广体系与果业生产、管理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10-20 08:36:47

晋城市果树推广体系与果业生产、管理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晋城市目前的水果生产方式多是小而散的经营现状,低产落后的种植结构,粗放低效益的管理模式,自产自销、各自为政的形式,严重制约着果树标准化进程,根本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只有通过建立健全推广体系和科学、规范、完善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才能有效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推行新的推广体系和标准化生产,是促进水果生产走向市场化的关键,是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水果生产发展的主要渠道之一。

1果业推广体系现状

1.1政府包揽制推广模式

这是目前农技推广的主要渠道,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从上至下推广体制,即省、市、县、乡农技推广系统,这一体系隶属行政事业部门。而行政事业主管单位1a(年)中行政事务繁重,市、县两级科技人员每年下乡到田间地头、园区推广科技次数很少,或走马观花式指导生产,而乡镇一级农科员一年四季更是忙于行政事务,推广技术有名无实。

1.2企业扶持制推广模式

有的大型加工龙头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对自己所建基地采取技术指导服务。带动周边农户。这种形式虽对推广技术有利,但毕竟太少。就我市而言,仅夏普赛尔黄梨汁加工企业对其基地进行生产指导,并实行订单收购果品。

1.3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社、协会)推广模式

这种形式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技术推广新体制。此形式是农民自愿组成的经济联合体。进行经营活动。其中有少数经济合作组织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研人员组成技术推广联合体,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成生产力,而绝大部分也是自行交流、学习。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这种推广模式虽然不够完善,但却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1.4“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推广模式

“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近年来在我市普遍开展,此种形式对于推动和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有一定的轰动效应。

1.5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推广模式

以大学、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推广模式,这种模式可实现科技和农村、专家和农民、技术和生产、科研成果与示范的有效对接,是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的最佳方式,是建立和完善农民培训和技术示范体系的重要途径。

2果业生产、管理现状

2.1果品流通现状

晋城水果总产1亿kg左右,目前,主要靠以下渠道销售:

1)地摊、流动售果。晋城市大部分的果品靠在城镇、乡村叫卖,或靠关系户在工矿、企事业单位销售以及在地摊出售。

2)农贸市场销售。晋城市区有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年销售果品60万t(吨)以上,但绝大部分是从外地调入,本地只有高平产的少量苹果、梨等果品在批发市场销售。

3)果品加工企业收购。晋城市果品加工企业较少,仅有高平夏普赛尔年收购果品3 000万kg和晋城晋源山楂制品厂年收购山楂10万kg。由此可见,我市果品绝大多数尚未真正进入流通领域(市场)进行商品交易。果品不是过剩,而是新品种少,优质果少,野生杂果少,新时尚果少,反季节果品少,营养保健果品少,这就为果农今后发展提供了方向。

2.2果树投入、果农培训、知识更新现状

从世界范围内看,世界苹果平均生产成本折合人民币1.2元/kg,其中日本2.3元/kg,美国2.05元/kg,新西兰1.6元/kg,中国0.66元/kg(山东0.86元/kg,陕西0.64元/kg);一般成龄果园每667 m2(亩)生产直接投入达到1 800~2 000元,投入产出比为1:3,投入达到2 500元左右,投入产出比在1:3.5以上。我市667 m2(亩)投入500元以下的占60%,600~1000元的占30%~35%,1 000~1500元占5%~10%。超过1500元的几乎没有。果树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投入不足是效益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造成投入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资金所限,另一方面是果农科技意识淡薄。据调查,近20年来果农没有参加过市县政府或其他各种渠道组织的3 d(天)以上的培训。参加1 d(天)培训的(科技活动周)也很少,果农知识的来源主要靠电视和自行交流,订阅有关科普报纸刊物的约占1%~2%,科技意识淡薄。管理技术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2.3目前果业生产现状

目前,晋城市果业生产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目前经营果业缺技术、效益低,果园面积减少。由于果农缺技术,果园管理不善,效益低下,最终导致面积减少。据高平市老科协2004年通过走乡窜户抽样5个主产乡镇、12个村、30多户调查,果园总面积比原有面积(1987年10万亩)减少66.5%,产量减少76.5%;其中苹果面积减少72.4%,产量减少80%以上。据推算,目前我市现有果园面积约6 667 hm2,年产果品不足1亿kg,优质果不到10%,盛果期667 m2(亩)收入平均1000~1500元。农村创树弃园现象严重,短短的十几年间,农村有大片弃耕果园或改种其他。政府每年给予建科技示范园或大棚温室一定的资金补助,2003年全市示范园区达到42个,大棚温室达到1万余栋,但仅有1/4大棚种果树。而现在情况是,科技示范园(区)仅保留20多个,大棚温室也仅有3 000余栋,种果树的大棚就少之又少了。

2)科技推广与科研联系不紧密。果树推广机构未能与科研单位紧密联系,造成科研与推广脱节,科研成果得不到转化,不能发挥应有经济效益。

3)技术推广人员不稳定、经费不足。目前果树推广单位表现不统一,各省市果树推广部门有的归林业部门,有的归农业部门,有的水果与干果也不归同一个部门管;从推广单位人员上讲,表现为市、县以上科技人员下不了乡(行政事务多)或下乡很少,而乡镇一级人员不稳定,经费不足,也不能接触实际。

4)缺少“三结合”。目前果树科技推广不力,主要是推广体系不健全,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缺少推广单位与科研单位结合;科研人员缺少与农民结合;农资服务缺少连锁经营与推广部门结合,这种三脱节的现象严重制约果树事业的发展。

3建立健全推广服务体系与推行标准化管理的思考

根据《农业法》的规定,要“建立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健全果树服务体系与推行标准化管理同步进行是实现“两提两增”的主要手段。即提高果农素质,提升果园管理水平,增进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益是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建立如下的推广管理制度:

3.1建立统一的果树技术推广体系

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统一的果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负责全国果树技术推广和生产管理。这一体系应包括果树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果树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农资配套服务机构。这样一体化体系从科研成果的研发(科研、大专院校)到科技成果推广(技术服务体系、示范果园建立)及农资配套(农资连锁店经销)服务站的建立,将会形成上下相同、纵横一体的技术推广网络。此体系是以市场需求、农民需要的技物配套为主体,是从下到上的推广体系和模式,有极强的生命力。

3.2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推行标准化管理

有了新品种、新技术,首先要通过科技示范来实现,从而推广到全面。只有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才能有效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只有按照国际、国内消费市场对果品质量的标准要求,通过改进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无公害果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具有严格的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栽培品种名优化;二是树体管理标准化;三是肥水管理科学化;四是农药使用安全化;五是果品生产全过程规范化。

2)生产标准动态化。其生产标准因各国、各地、各个时期对果品质量要求不同而有相应调整和变化。

3)具有严密的社会系统性、协调性与分工合作性。

3.3设立果树技术推广基金

果树科研及技术推广往往需投入较大人力、物力,受益的是果农而不是相关的科研、推广单位,这项事业是一项只有投入没有直接回报的事业,为确保这项事业落到实处。必须有专项资金来保证。因此,从国家来说要加大惠农政策,需单设果树技术推广基金,维持果树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正常运转,从而推动果树技术推广事业健康发展。

3.4建立有偿服务完善奖惩制度

为促进果树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完善的奖惩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同果农结合,搞科技成果转化,共同开拓市场。奖惩制度的建立,能够在选贤用人上和待遇上激励先进,从而促进我国果树事业发展壮大。

上一篇:中国樱桃品种――诸暨短柄樱桃等 下一篇:提高梨果品质的花果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