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四十年气候及主要气象灾害浅析(-)

时间:2022-09-13 08:38:42

晋城市四十年气候及主要气象灾害浅析(-)

摘要:通过分析晋城市四十年气候及主要气象灾害,进而认识当地的气候演变规律,为当地政府防御气象灾害提供依据,以便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关键词:气候;气象灾害;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 A

晋城市位于太行山南端,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略长于秋;气候温和适中,雨热同季,大陆性季风强盛持久,海洋性季风的作用相对较弱;春季干燥多风,十年九春旱;夏季炎热多雨,热雨不均;秋季温和凉爽,阴雨稍多;冬季干冷,雨雪较少。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霜陈、洪涝和大风。

一、气候变化特征

1.气温变化特征

由于本市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所以,气温的年变化特点是:冬冷夏热,春秋适宜,四季变化显著。据统计,多年平均气温为11. 7℃ (1971年--2010年,以下同),1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月平均气温为- 2.5℃; 7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4. 1℃;春季(3月-5月)气温回升较快,月平均气温递升5.5℃-7.2℃;秋季(9月- 11月)气温下降急,月平均递减5.6℃-6.9℃。

春季以4月份气温回升的最多,平均回升幅度为7.2℃,日平均递升0.24℃。秋季以11月份降温最大,平均降温幅度达6.9℃,日平均降温0.23℃。6月、7月、8月3个月的温差最小,仅达I. 5℃左右。气温的年变化特征是:夏季(6月-8月)温差最小,冬季(12月-2月)次之,春季、秋季变化最大。

气温的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为26.6℃。总趋势是由北向南递减;山区低于平川、丘陵。

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6℃: (2002年7月15日和2005年6月22日),但出现极少,自1971年以来仅出现过两次。年极端最高气温大部分出现在7月份。

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9.0℃:(1972年1月26日),由南向北递减,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2月,出现在l月份的最多。

2、降水变化特征

2.1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匀

晋城市降水量的时间分布很不均匀。56%的降水量分布在6月,7月,8月3个月; 1月份降水量最少,只有7.4mm,仅占年降水量的1.3%。7月份降水量最多,为131.2mm,占年降水量的23%。四季分布是:春季降水量为100.3mm,占年降水量的17.5%;夏季降水量为321.9mm,占年降水量的56%;秋季为126.0mm,占年降水量的22%;冬季仅有26.0mm,占年降水量的4.5%。

造成以上雨量分布不均的原因,是春季由于北进的雨带缓缓来迟,形成干旱少雨;夏季正处于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大大增加;秋季正处季节交替之际,秋高气爽,阴雨较多;冬季因受大陆吹向海洋的干燥、寒冷的偏北风影响,降水稀少。

2.2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

晋城市受季风影响较明显,降水量年际变化也有较大差异。一般冬春季节多受西风带环流影响,夏秋季节多受海上副热带高压控制。由于这两个气团每年都有强弱之分,控制时间早晚不同,雨季早晚和雨量多少也就有所差异。如西风带气团控制时间长,就造成干旱少雨;当副热带高压(暖湿气团)较强时,雨季就来的早,雨水就充沛,因而造成各年之间降水的不同。晋城市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4.3mm,最多年是2003年(884.4mm),最少年是1997年(仅有265.7mm)。最多年比最少年多618.7 mm,最多年是最少年的3.3倍。

2.3降水量的强度变化

晋城市降水强度变化比较大。年降水量最多的年份是2003年为884.4mm;月降水量最多的是1995年8月,为308.3mm;日降水量最多的是2010年8月19日,为181.6mm。

2.4降雪

据统计,初雪日一般出现在Il月中下旬。最早日是2002年10月22日,最晚日是1974年1月9日。终雪日一般在3月中下旬,最早日是1993年2月20日,最晚日是1978年4月20日。多年平均降雪日数为22天,最长连续降雪日数为7天,如2008年的1月16-22日。

2.5积雪

据统计,最大积雪深度为22cm。最长连续积雪日数为8.0天。多年平均积雪日数为23.2天。积雪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996年10月31日,最晚出现的时间是1978年4月20日。

3、日照

晋城市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39.0小时,5月、6月份日照时数最长,分别为246.9小时和236.8小时;日照百分率只在夏秋交替时略低,年平均达53%。在我国来讲,属北方长日照地区。

4、霜期

据统计,初霜日一般出现在10月下旬,最早出现在9月29日(1972年),最晚出现在11月7日(1998年);终霜日一般出现在3月下旬-4月中旬,最早出现在3月9日(2002年),最晚出现在5月2日(1991年)。平均初、终霜间的日数为160天,最长为189天,最短为138天。平均无霜期为202天,最长达232天(2006年),最短为167天(l991年),长短相差65天。

二、主要气象灾害

1.干旱

晋城市的干旱主要有春旱、夏(伏)旱和秋旱。它是由于年内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喜雨日少,降水强度大等原因形成的,大大降低了降水量的有效性,往往在作物需水关键期得不到及时充足的降水供给。突出的特点是春旱频繁,伏天雨水不匀,常形成卡脖子旱(夹秋旱),对产量的影响很大。所以,晋城市是"十年九春旱"、"春雨贵如油"之地。如2009年,全市大范围严重春旱、伏旱和秋旱,秋粮欠收,部分麦田死苗、死蘖现象严重。由于降水稀少,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给农作物的生长、晚秋复播和人畜饮水带来严重困难。

2.冰雹

冰雹,俗称"冷蛋",亦是晋城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据统计,全市年平均降雹次数为O. 8次,降雹次数主要集中在6月、7月份,最早出现在4月份,最晚出现在9月份。一日中降雹时间多发生在14时-20时,夜间降雹很少。降雹时常伴有暴风骤雨,雷电交加,对农作物危害很大,轻则减产,重则颗粒不收。如:2009年7月下旬晋城市泽州县的北义城、高都、金村镇遭受了多年未遇的冰雹袭击,来势之猛,苞粒之大,都是多年罕见的。

3.霜冻

霜冻也是危害晋城市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之一。春霜冻多出现在喜温作物的出苗(移栽)之后,而秋霜冻是出现在喜温作物成熟之前。如2010年4月,全市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寒潮袭击,气温骤降,全市霜冻,农作物减产。

4.洪涝

洪涝灾害是由于在短时间内降水量大而猛所造成的一种灾害。一般是由暴雨造成的,它可以破坏道路,冲坏石坝。据统计,晋城市40年共出现暴雨44次,暴雨主要集中在7月、8月份,最早出现在5月份,最晚出现在9月份。晋城市丘陵山地面积大,沟整纵横,且森林或草层覆盖率低,一遇暴雨,轻则冲毁粮田,重则人畜伤亡,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如2010年8月19日,晋城市将了罕见的特大暴雨,24小时降水186.1mm,突破了建站以来的历史记录,多个站点雨量超过了100mm,致使村庄电路受损,通讯中断、房屋倒塌、厂房被淹、农作物被冲毁,造成了严重损失。

5、大风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风是个有益的因素。只有在良好的通风条件下,才能及时供给植株二氧化碳以保证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若风速大于等于12m/s(六级或以上)时,就会对农作物产生危害,风速越大则危害越重。全市多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17 m/s的日数为10.1天,大风不仅使土壤水分丧失较快,容易引起农作物植株倒伏,而且损坏通信设施。如2010年4月26~28日晋城市出现了大风天气,瞬时极大风速达到了24.9m/s即9级以上大风,共摧毁蔬菜大棚1654顶,吹毁地膜36800亩,经济林38690平方米,小麦85000亩,电杆被刮倒10根,死鸡11260只,损失非常严重,农作物受灾减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晋城市的气候概况及主要气象灾害有了粗浅的了解,但是,由于晋城市的农业生产受地形、气候的影响较大,加之我们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还很欠缺,因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气候资料,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上一篇: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下一篇:近零能耗建筑发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