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600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20 07:13:28

血小板减少症600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600例血小板症减少的原因。方法:选择60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中,造血系统疾病占65.00%,其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占26.33%;非造血系统疾病占35.00%,其中药物性血小板减少占13.33%,其余以感染性、肝病性及结缔组织病为主。结论:引起血小板减少原因较多,医师应该充分了解病史及详细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有帮助于临床做出准确诊断,予相应治疗及避免误诊误治发生。

【关键词】 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症

中图分类号 R55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1-0121-02

血小板减少症为临床常见症状,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低于参考值下限,就是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如果严重了,可以引起一系列症状,如皮肤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出血,还可出现月经血量多、血尿等。严重者可导致内脏出血及脑出血而危及生命,现就笔者所在医院60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60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432例,男168例,年龄1个月~90岁,所有患者在初步诊断时均常规性血常规检查,并且2次结果血小板均低于100×109/L。其中,血小板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过2次或2次以上血常规检查,并且根据外周血涂片检查结果进行确诊,同时视病情开展骨髓形态学、病理学、甲状腺功能检查、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以及相关流行病学、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抗原抗体等方面检查,另外参考《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进行造血系统疾病诊断;参考《实用内科学上、下册》进行非造血系统疾病诊断。

2 结果

60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中,造血系统疾病占65.00%,其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占26.33%;非造血系统疾病占35.00%,其中药物性血小板减少占13.33%,其余以感染性、肝病性及结缔组织病为主。疾病类型及分布情况,详见表1。

3 讨论

血小板减少症不是一个独立性疾病,引起该症状病因较多,主要分为造血系统及非造血系统疾病[2]。造血系统疾病中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见,其他常见原因为造血系统恶性病变如急性、慢性白细胞、骨髓纤维化、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非造血系统疾病以药物性、感染性、肝病性等原因多见[3]。在笔者收集资料中,造血系统疾病占大多数,占65.00%,其中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见,占26.33%;非造血系统疾病占35.00%,其中以药物性、感染性、肝病性及结缔组织病为主。并且因为患者初步就诊时无论是造血系统或者非造血系统,临床出血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初步就诊时血小板分布比例差异无显著性,不能依靠血小板数量及出血轻重判断疾病良恶性,与张子勇[4]报道相符合。

表1 600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疾病分布情况

疾病类型 例数(例) 比例(%)

造血系统疾病 390 65.0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58 26.33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 0.50

妊娠期良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 0.83

Evans综合征 6 1.00

再生障碍性贫血 27 4.50

骨髓纤维化 10 1.6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5 5.83

假性血小板减少 7 1.17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 5 0.83

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1 0.1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1 3.50

急、慢性性白血病 85 14.17

非霍奇金淋巴瘤 10 1.67

骨髓转移癌 17 2.83

非造血系统疾病 210 35.00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5 9.17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80 13.33

慢性肝病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0 5.00

结缔组织病 22 3.67

甲状腺功能性病变 10 1.67

输血后血小板减少 2 0.33

周期性血小板减少 1 0.16

电离辐射导致血小板减少 6 1.00

不确定病因 4 0.67

合计 600 100

笔者所收集感染性病变导致血小板减少病例占9.17%,其中以败血症及艾滋病为主,与临床报告符合[5],并且所收治大多数艾滋病感染者初步就诊时仅以血小板减少就诊,无明显其他系统病变,经过行艾滋病病毒测定、骨髓穿刺及相关艾滋病检查等检查确诊;而结缔组织病导致血小板减少多数仍然仅以血小板减少就诊无其他系统症状,经过仔细询问病史及行结缔组织病相关检查、骨髓涂片等检查方法确诊。近年来因为肿瘤患者逐年增加及化疗方法多种多样,肿瘤患者生存期逐渐延长,导致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逐年增加,各种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占13.33%,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总之,单纯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病例,外周血象无明显特异性,不能仅靠血小板减少程度及出血严重程度判断疾病类型及原因,应该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行相关血涂片、骨髓涂片细胞学检验及骨髓活组织检查、甲状腺功能、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及相关流行病学检查、感染性病变病原学及抗原抗体等多方面特异性检查,将有助于准确做出导致血小板减少病因诊断,避免误诊,对治疗方法选择及疾病预后判断有较好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2,174-178.

[2]冉俊丽.临床常见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5):829-830.

[3]邓家栋.临床血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12-1344.

[4]张子勇.血小板减少120例原因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3):113-114.

[5]李敏,刘建波.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血小板减少原因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7(3):704-705.

(收稿日期:2013-12-16) (编辑:王韵)

上一篇:1例宫颈妊娠大出血患者抢救及护理 下一篇:Keap1―Nrf2―ARE信号通路与aGVHD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