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03 02:16:32

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近期疗效。方法 利妥昔单抗375mg/m2,静脉滴注,1次/周,连用4周。结果 治疗起效时间1-6周,总有效率70%(21/30)。显效11例、良效10例、进步2例、无效4例。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难治性ITP起效快、总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小,可作为儿童难治性ITP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中图分类号】R558.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091-01

ITP是儿童常见病之一,根据患者的病程可分为三型,3月内为急性,3-12月为持续性,超过1年为慢性[1]。儿童ITP多为急性型,通常在3周内可以好转,少数患者持续半年左右好转,但仍有约70%的患儿转为难治性ITP,死亡的危险系数较正常人群增加4.2倍,治疗非常棘手[2]。我们应用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商品名:美罗华,罗氏公司生产)取得较理想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难治性ITP30例为本院2008年5月~2012年5月住院患者,病史6个月~

4 年,平均16.3月;男童14例,女童16例;年龄0.5~14岁,平均3岁。25例曾应用激素治疗无效,3例曾应用激素和IVIG治疗无效,2例曾应用激素、IVIG,以至切脾治疗无效。30例患者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尿血等症状,治疗前血小板计数3×109/L~44×109/L,平均23×109/L,骨髓巨核细胞计数32~1500个/片,平均260个/片,均可见颗粒巨核细胞增多,产板巨核细胞减少或消失。

1.2 治疗方法 利妥昔单抗 375mg/m2,每周1次,共4周。治疗前马来酸氯苯那敏片0.35mg/kg,布洛芬10mg/kg应用预防过敏反应,输注时心电监护,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治疗前应用流式细胞仪查CD20,阳性者应用。

1.3 观察方法 观察临床症状体征,每周查血常规二次,每周查肝功肾功一次。用药疗程结束后,复查CD20。

1.4 疗效标准 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3]的疗效标标准:① 显效: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无出血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维持2年以上无复发者为基本治愈。② 良效:血小板计数升至50×109/L或较原水平上升30×109/L以上,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③ 进步:血小板计数有所上升,出血症状改善,持续2周以上。④ 无效: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2.结果

2.1 治疗结果 患儿的起效时间为开始利妥昔单抗治疗后1-6周。30例患者中,显效11例、良效10例、进步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70%(21/30)。3例患儿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发热、畏寒、寒战(发生于首次注射后30min至2h),2例经减慢滴速,1例经停止输注,抗过敏、吸氧等治疗缓解,1例肝功异常,1例高血压,对症处理恢复。所有病例未出现严重感染,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未发现严重的血液学毒性及肝肾毒性。11例显效病例复查CD20均为0。

2.2 随访 随访时间6~36月,基本治愈8例,持续显效5例,持续良效8例,随访结束,5

例有效者复发,复发率21.7%。

3讨论

ITP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ITP患者T细胞调节紊乱导致B淋巴细胞的过度增殖。郝彩霞等[4]研究显示ITP患者的Th1/Th2增高,是一种Th1优势的疾病。Th1细胞主要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 IFN-γ可促使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分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

利妥昔单抗是近年来研发的一种针对CD20+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结合并溶解CD20+B淋巴细胞,从而阻止自身抗体产生,可快速清除B淋巴细胞,导致自身抗体产生消失或减少。被利妥昔单抗包被的B淋巴细胞还可与致敏血小板竞争结合Fc受体,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对ITP患者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s)数量及调节功能进行检测,发现治疗前ITP患者的Tregs数量减少,抑制功能减弱,而治疗后有效的患者,Tregs数量恢复,调节功能也恢复。因此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ITP是有理论基础的,建议用药前查CD20。研究认为,利妥昔单抗在治疗难治性ITP时可能存在早期和晚期两种不同反应模式。早期反应是指血小板在输注第1-2次就有明显升高,晚期反应为输注后第6-10周血小板持续升高,本研究显示有效患者多为晚期反应。

Bennett等报道了美国多中心、前瞻性的36例严重难治性慢性ITP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效果,有效率31%,开始反应时间1~7周。Parodi等[9]给予19例ITP患儿2~5周的利妥昔单抗治疗(每周375mg/m2),平均随访时间30(9~43)个月,总缓解率为68%(13/19)。由于淋巴干细胞和浆细胞不表达CD20,不会引起淋巴细胞数量显著下降,也很少影响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故治疗中患儿对其具有良好的血液学耐受性,毒副作用小。文献报道儿童对该药耐受比成人好,血清病发生率比成人高,但感染比成人少。

关于利妥昔单抗的用药剂量,有研究显示应用小剂量亦可取得理想效果。应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mg/周,共4次)治疗28例ITP患者。结果显示,总反应率75%,完全缓解43%,中位反应时间31d,中位完全缓解时间44d。Taube等;报道了22例难治性ITP患儿的单剂利妥昔单抗治疗效果,显效率32%,良效率27%,复发率38%,持续缓解率36%,同足量利妥昔单抗相比没有差别。

我们的初步观察显示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ITP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难治性ITP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 Rodeghiero F,Stasi R,Gernsheimer T,et al.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definitions and outcome criteria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of adults and children:report from an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Blood,2009,113(11):2386-2393.

[2] Thanarajasingam G,Vaidya R,Erie A,et al.Accessory splenectomy for refracto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Am J Hematol,2011m86:520-523.

[3] 张之南,沈悌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2-176.

[4] 郝彩霞,刘延香,葛繁梅,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周血Th1/Th2平衡偏移的研究.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10):10-13.

上一篇:改良的腹部皮下注射法注射低分子量肝素对患者... 下一篇:糖尿病患者血脂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分析